《聯合報》〈語言癌回響〉中有一則報導:
|
請閱讀上列文章,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根據上文所舉之例,整理「語言癌」出現的可能原因。(文長100字為限)
問題二:除了上述引文之外,對於「語言癌」的情形,各領域專家亦有不同的意見。作家認為:這世界上根本沒有「正確」的語言,只有「適合」的語言」;教師認為:語言癌是病句,可能在積非成是之後將有思考弱化的危機。針對各自不同的觀點,請提出你個人的看法並舉例說明,文長限400字以內。
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用意:
語言與文字都是溝通表達的工具,適切地使用可以表情達意,然而,什麼才是「適切」的使用?再者,語言與文字具有不同形式,兩者雖然都能夠傳達訊息,但是在表現與效果上究竟能不能劃上等號,需要分辨與思考。
第一小題:透過閱讀「語言癌」的例子與分析,測驗學生閱讀與整理歸納的能力。
第二小題:學生首要理解引文中作家與教師的觀點,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測驗學生分析論點、訊息整合的能力;透過自我經驗的敘寫以檢核與印證自己的論點,測驗學生論述的完整度。
評分標準:
1.第一小題能提出「壓力」與「禮貌」為語言癌之因,說明精確完整,得6分;第二小題的論點分析精確深刻, 且能完整舉例並提出自己的論點,論述精當,層次井然,文辭精練者,得A+級
2.第一小題能提出「壓力」與「禮貌」為評論依據,清楚敘述,得5分;第二小題的分析清楚,條理分明,提出實例與自己的論點,文辭暢達者,得A級
3.第一小題以「壓力」與「禮貌」為評論依據,簡要敘述,得4分;第二小題分析大致清楚,論述合宜,略提自己的實例與觀點,但以感想為多,文辭通順者,得B+級
4.第一小題以「條列」方式簡答,得3分;第二小題分析平實不夠精確或偏論一方,只言自己的感想而未舉例說明論點,文辭尚稱平順者,得B級
5.第一小題「壓力」與「禮貌」的原因有缺,得2分;第二小題分析紊亂不清,論述空泛,未提自己的觀點,文辭欠通順者,得C+級
6.第一小題未點出二個原因,或只寫「壓力」「禮貌」四字,得1分;第二小題分析雜亂錯誤,未有論述,文句不通者,得C級
佳作共賞
北一女中 高一誠班 徐巧萱
(一)作者提出語言癌的發生原因有二:公開的場合壓力和顯示用心的程度。公眾人物像是記者等,往往為表達專業而增添贅字的敘事;另一方面卻也表現了他們對此場合的用心和重視。
(二)
對一個高中生而言,「語言癌」恐怕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彙。熟悉乃因時不時罹患此病;陌生則因知其而不改。至於我們需不需要改?這便因人而異了。
對作家而言,語言沒有正解只有適不適合。舉例而言,在學校曾經的流行語「好棒棒」,正因「棒」的疊字表現出一種又無奈又微微稱許的意思,雖然看似不必要,但在同學互相的玩鬧間,「你做的真好」又顯得過於正經而呆板,一點頑皮和精靈才是這個場合需要的吧!另一方面,對教師而言,語言癌可能導致思考危機。我曾在報告時不斷重複「然後…接下來」,有時甚至也聽到教官說「等一下要進行升旗」。這些語言的「模板」一旦套入便會機械性重複,使人不勝厭煩,進而怠惰思考。
我們都曾罹患「語言癌」,但它究竟是良性還是惡性?不能主觀判斷。我認為唯有學會「看場合」的技術,才能發揮語言的價值吧!
評語:
第一小題:分析精確而完整,確實理解文章內容。
第二小題:說明中並未要求命題,亦未要求「完整的文章」,故而,本題宜分兩段。首段的開頭於本題沒有太多意義,可刪,可直接將篇幅與重心放在分析作家與教師的論點,並提出自己見解,才能強化第三段的內容,使之完整。
北一女中 高一誠班 陳巧芯
(一)從文章中所舉的例子可以發現,越長的句子就越容易出現「語言癌」。而長句子的出現,往往象徵禮貌,代表一個人願意花時間及心力和另一個人說話。因此在公開或重視禮節的情境中,就常出現「語言癌」。
(二)
「語言」可以表現出人想傳達的意思,但除此之外,語言的用法有時也可以顯現出某人的態度,因此生活中常有為了禮貌而出現的「語言癌」。
對於語言癌,教師認為是病句,會使人思考弱化,但我認為有時語言癌的出現正是因為仔細思考。假如我正在對一個長輩或不是那麼熟悉的人說話時,往往會多思考該怎麼說才能表現出自己的禮貌,而在經過思考後,就常會出現一些贅詞,而這些詞語其實是有意義的,並非不經大腦直接加入。
不同於教師觀點,作家則認為沒有正確的語言,只有適合的語言。我贊同這個看法。有時在較正式的場合中,勢必會加些詞語,使句子聽起來更客氣。或許這些加入的詞語在傳達意思上非必要,但語言除了表達想法之外,也是一種和人相處的工具,因此我認為適當的加入,是需要且恰當的。
「語言癌」在文法上或許多餘,但我認為只要不濫用而使語意不清,適時加入一些詞語,確實更能讓聽者感受到說話者的謹慎和用心。
評語:
第一小題:偏重於「禮貌」,對於「壓力」的分析較為薄弱,公開場合除了禮貌之外也有壓力,如能先舉二者再小結,會更精練。
第二小題:對於教師與作家觀點的分析散落在文章中,如能妥善建構論述的脈絡,並且舉出生活中「實際」的句子為例,可以使論述更加具體而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