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36,840】

108年六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情意題(羅東高中 薛文耀老師)

內容

  詩重視韻味,若沒有韻味,不能稱作詩,因為同一主題的呈現可以輕易地使用別的書寫形式加以取代。我心目中的好詩,是要有感覺、有感情、有感受、有感應的,而不是為了求新求怪,去寫那些無感的作品。

  一般大眾習慣接收直截了當的語言,不理解多義語境。直截了當的語言,不隱曲、不蘊藉,適合生活溝通,卻缺乏心靈的激盪。詩講究暗示,需要反覆誦讀,精細的領會;無法得意於言中,即無法會心於言外,因此詩特別需要教學、加以詮釋。

  「愛與渴望」(Love & Longing)是赤裸裸的人性、人類最核心的需求,因而成為詩常見的一個主題。古希臘作家尤里比底斯(Euripides,西元前480~406年)所創作的悲劇中,有一段詩句描述「愛神」艾芙若黛蒂,說明愛充斥於天地,愛是生命源起:「她游移在空氣中,/她存活在海的起落,/艾芙若黛蒂!/一切物種都來自於她。/她是欲望的播種者賦予者,/是這世上每一個人獲得生命的因由!」

  新詩名作: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卞之琳的〈斷章〉,主題都是「愛與渴望」。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眷戀、感傷,不只是揮別康橋這個地方的不捨,更在康橋烙印了一段銘心的熱戀。卞之琳的詩,以一個瞬間定格的畫面,映照人生,「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別人,就是樓上那位暗戀著你,把你也看成風景的人。所以掌握詩的主題,就容易進入詩的情境,進而了解詩表達的意涵。

(改寫自陳義芝〈一首詩的背後──詩的閱讀與教學〉)

 

問題一:

就引文所示,作者認為詮釋一首詩所需要的方式為何?(4分)

 

問題二:

根據引文,一首詩要寫得有韻味,創作者要對天地事物有感,甚至能體會世間萬般情感,將「愛與渴望」寫得情深意動,寫出人類最核心的情感需求。就讀者而言,能掌握一首詩的主題與情境,運用合宜的詮釋方式進而了解該詩所表達的意涵。請以「我所理解的一首詩」為題,作文一篇。(21分)

 內容須符合下列要求:

(一)以引用一首詩的全部或局部詩句破題。

(二)詮釋引用詩句所呈現的詩意、詩境與情感。

(三) 書寫對於所引詩句的感悟,並藉由詩句意涵闡發自己對萬物之情的領會。

 

 

測驗目標:情意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用意】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理解詮釋一首詩所需要的方式為何,進而設想自己也會在學習過程中對一首詩作進行理解與感悟。最後,通過閱讀與書寫,藉由詩句意涵闡發自己對萬物之情的領會。

 

【評分標準】

問題一:

◎評分原則

配分

作答情形

2~4分

能述及詩特別需要教學、加以詮釋,通達「得意於言中,會心於言外」的意境,此為作者所認為詮釋一首詩所需要的方式,並能加以說明。

1分

述及「得意於言中,會心於言外」與詩特別需要教學,即可給分。

參考答案

  一首好詩的閱讀,要能反覆誦唸,細細低吟,在誦讀之際,才能精細的領會每一個字裡行間所彰顯的情意,如果無法在詩句中領略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深深情思,就無法在詩作之外有更深的感悟。再者,閱讀一首詩需要具有深厚功力的閱讀高手教學指導,起初能依照閱讀策略進行詮釋,然後掌握讀詩的方法,讀詩若能讀到「得意於言中,會心於言外」的意境,便能準確地詮釋一首佳作的情意。

 

問題二:

【寫作引導】

一、審題

  題目是「我所理解的一首詩」,須具體書寫所理解的一首詩為何?以及閱讀理解該作品所感悟到的領會是什麼?

二、內容

  1.文意破題:本題重點是運用閱讀詩歌的策略,把詩作中所蘊含的情感用文字書寫得情深
   意動,如在目前。在詩作的情景中,可能包含許多情意細節,如人物互動、情感交流、
   觸景生情等,書寫時需掌握細節,才能敘寫生動,引人共鳴。

  2.寫作主題:具體點出一首詩的內容為何,設想詩中心境及可能感悟到的言外情思,最後
   ,個人將有哪些領會或啟發。

三、組織

  長文寫作至少四段─以起、承、轉、合為基本結構,可視題目答題要求,安排全篇段落。

四、文字

  1.先求文辭得宜、通順流暢,再求優美富贍、鏗鏘流利。

  2.文長600字以上為宜。

 

 評分原則

等第

級分

分數

作答情形

A

A+

21~19

1.立意取材:能完全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精確扣緊題旨。能展現深刻體悟、豐富想像及動人情感。

2.結構組織:構思巧妙完整或結構嚴謹、脈絡清楚。

3.字句表達:邏輯清晰,用字遣辭精確;文筆生動流暢,修辭優美。

A

18~16

1.立意取材:能完全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扣緊題旨。能展現體悟、想像,並抒發情感。

2.結構組織:構思或結構完整、脈絡清楚。

3.字句表達:邏輯清晰,用字遣辭暢達;文筆流暢,修辭優美。

B

B+

15~12

1.立意取材:尚能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依照題旨發揮。取材尚稱恰當,有若干體悟、想像,感情抒發略能動人。

2.結構組織:結構大致平穩完整,脈絡大致清楚。

3.字句表達:文筆平順,修辭尚可。

B

11~8

1.立意取材:尚能大致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大致能依照題旨發揮。取材尚稱恰當,思路尚稱清晰,但體悟過於平淺,想像及情意抒發不足。

2.結構組織:結構大致完整,脈絡稍嫌鬆散。

3.字句表達:文筆平淡,修辭能力不佳。

C

C+

7~4

1.立意取材:未能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不盡符合題旨或明顯偏離題旨。材料運用不當,思路不清,內容貧乏,缺乏體悟、想像,未能抒發情意。

2.結構組織:結構較鬆散,敘寫不具體。

3.字句表達:字句欠通順,表達不清晰,囗語化表述,文句邏輯不通,論述零亂。

C

3~1

1.立意取材:無法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不符合題旨或明顯偏離題旨。思路不清,內容空洞。

2.結構組織:沒有明顯結構,敘寫條理紛亂。

3.字句表達:字句不通,論述紊亂。文筆蕪蔓,囗語化嚴重。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可評0分。

特殊評分原則

1.內容、文字均佳,但文未終篇,或一段成文者,至多B+級(15分)。

2.內容、文字、結構均佳,但未抄題或自訂題目,至多B+級(15分)。

3.視標點符號使用之欠當或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

 

 

佳文共賞

國立羅東高級中學  307班  葉芊芊

 

【問題一】

  以感覺落筆、感情抒發、感受誦讀、感應領會,來詮釋何謂心靈的激盪,以及對韻味的重視。達到「得意於言中,會心於言外」的意境,即是使讀詩能感受到詩中隱曲、蘊藉的情與意,所以詩需要能者教學,需要感同身受,需要領悟字裡行間絲絲韻味,才得以做到準確的詮釋。

 

【問題二】

    我所理解的一首詩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呀,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自然樸實的情感,沒有華麗詞藻,這是余光中的詩。踏過時間浪尖,每一段鄉愁,都是作者的故事,也是讀者的生命里程。寥寥幾句,思鄉的信件上的郵票,與妻子相隔兩岸的船票,已逝母親的墳墓,詩中層層遞進,情感句句昇華,雖愁不相同,思念亦不同,卻是相同的愛化做纏綿而無盡的鄉愁。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總在某刻夜闌人靜之時,某處大雪紛飛之地,肆意的念頭無從宣洩,紛亂無章、繁雜擾人,終是化為一攤思念。

  儘管詩中的所有,我都還尚未經驗,沒有離鄉背井的理由,沒有共度餘生的伴侶,更沒有觸不可及的親情,但我很榮幸,擁有想像的能力,想像事發當下的情緒,想像五味雜陳的心境,想像片刻的歡愉、分秒間的憂愁,我可以感同身受,也可以客觀看待,能夠為之縱情,亦能夠為之理性。

  高中生活的最終章節,大學生活的起始頁面。我,高中三年級,目前擺渡於生涯川流之中,比起去想像遠赴外地的二十歲生活,精打細算並為之期待難耐,更可以代表當下的,即是現在。

  還沒開始的鄉愁,是純粹且奔放的,可以不顧一切的吶喊,因為還可以享受任性,還可以坐擁慾望,說一句「我好想你」,沒什麼難的。可一旦身臨其境,卻開始束手無策,迫使自己綑上枷鎖,成熟、穩重、毅力……,不能脆弱,不能落淚,不能過於感性,鄉愁是疲憊的,是精神被壓榨的無奈,是只能嗷嗷待哺,無能高飛的雛鳥,然而又何奈。

  人本有七情六慾,既有失意消沉,就有喜逐顏開;有膽怯之時,就有無畏之勇。所以我很欽佩〈鄉愁〉一詩,在詩中找不到灰藍色的抑鬱,卻觸及了暖橘色的和藹,能使人擁有同感的詩,一點模糊不清的暗示,伴隨一點心有靈犀的感應。

  輕聲反覆吟誦後,沉靜其中深刻而濃厚,是那久久揮之不去的韻味。

 

【評語】

  在問題一的回應上,能在閱讀引文後,檢索資訊並述及「得意於言中,會心於言外」為作者於文中所述詮釋一首詩應著重的過程,並加以發展解釋。

  在問題二的作答中,能完全掌握題幹的要求,處處扣緊題旨,甚至能展現體悟、想像,並抒發自身情感。全篇構思與結構均完整,行文脈絡亦十分清楚,在字句表達方面,用字遣辭暢達,文筆頗為流暢,修辭優美。

 

 

國立羅東高級中學  108班  連昊天

【問題一】

  一首好詩所需要的是感情、感受和回應,要理解好詩需要良師的教導並且加以詮釋,方能得意於言中,會心於言外。每首好詩,都值得讓人反覆誦讀、尋找藏在精細字句間的暗示。

 

【問題二】

    我所理解的一首詩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的時刻∕為此∕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在我的面前,出現了一名女子,其身著素淨白衣跪拜於佛殿前,雙手合十握著一串佛珠喃喃祈求著什麼。女子雙眼緊閉,睫毛顫動,口中囁嚅道:「我佛慈悲──。」

  在靜謐的佛寺,理應是清淨之地,然而卻有一位囿困於紅塵戀愛煩惱中的女子祈求著佛祖讓她和心上人見上一面,為此,她已祈求了整整五百年。

  生動的畫面交雜著細膩卻濃厚的情感,詩人席慕蓉的詩往往敘述著女子的愛戀以及在愛情之下蔓延而出的不完美,在〈一棵開花的樹〉中,女子為了心愛的人而祈求著,這等深厚的感情竟感動佛祖,願意將女子化身為樹,讓女子在盛開著花的景況下和男子見上一面。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鄭重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了熱情∕而當你無視得走過∕在你身後落滿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在男子朝自己走來時,女子的內心該是多麼激動、多麼期待啊!但男子卻無視的走過了,這是多麼令人痛苦的結局?

  也許,佛祖將女子化身為樹,並不僅是讓女子以最美的姿態和心上人相見,也許佛祖是要教導女子,抑或是俗世紅塵中的痴男怨女,有些事過了之後就該放下,在狠狠的傷過又站起來以後,才能理解到世界依舊遼闊,比起在得不到結果的感情中掙扎,不如看開點繼續往前走,總有一天回頭細數這段回憶時,看見的不是苦澀、而是成長必經的名為「失落」的一課。

 

【評語】

  從問題一的作答內容中,可以看出作答者於閱讀後,善用檢索資訊的技巧,並強調每首好詩的完成,皆有值得讓人反覆誦讀的價值,亦能在詩句之間尋找藏在精細字句處的暗示,達到對一首詩作的美好理解。

  在問題二的回應內容中,能掌握題目及引導文字的要求,並且依照題旨發揮。尤其是取材十分恰當,非常貼近學生自身的閱讀經驗,故能在行文之間,有若干體悟、想像,感情抒發頗能動人。

 

 

國立羅東高級中學  111班  夏澄

 

【問題一】

  一首詩的詮釋需要反覆的朗誦,並且領會其中作者所表達之情感,要是無法從中會意字句間傳達的意境,就也無法從詩外提到更深的領悟。閱讀一首詩也需要有高人的指點,學習讀詩之技巧後才能夠達到「得意於言中,會心於言外」之境界,準確詮釋一首詩的意涵。

 

【問題二】

    我所理解的一首詩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這是徐志摩的〈偶然〉作品中著名的一句詩句。兩人的相遇是偶然,曾經相濡以沫,如今相忘江湖;曾經無話不說,如今早已遺忘。

  徐志摩這首情詩敘說著偶然相遇的兩人卻無法在一起,最後只能夠各自回到彼此原有的生活,就像是天空中的雲朵,聚在一起,下一秒也許就分開,一切自然的事情,我們皆無法掌控,無法拒絕。不必為了偶然投影在心頭上的雲影而感到驚訝或歡喜,而在黑夜的海上相遇的船隻,有著各自的目的地,相遇時見到的彼此的光亮,在遠處微微閃亮。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記……」面對偶然相遇的彼此,對方給予的情感其實如曇花一現,來的快,卻也消逝極快,希望你能記得我們相遇時的美好,卻也私心願你將其忘卻,所有的人、事、物皆會消逝,沒有一項事物會永遠存在,永不離去的,也就不必掛念那無法挽回的偶然。

  也許在徐志摩筆下的這首詩,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是一首情詩,不過我認為這首〈偶然〉也可以解釋為對世間萬物的一種態度,一種可有可無、微不足道的態度,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作過眼雲煙,視為消縱即逝。而這首詩深層的意涵也透顯出一種無奈和失落感,人生種種的偶然、相遇、交會以及分離,無論是悲是喜,皆會是一生難以忘懷的回憶。

  人生中會遇到許多無法改變的事情,也許當下錯過了,就沒有機會再次相遇,所以當我們偶然遇見了某個令人驚喜的觸動,也要緊緊把握相遇的當下,即使知道彼此的相處無法長久,也要好好珍惜當下,創造出屬於彼此獨特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是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輕易取代的。

 

【評語】

  從問題一的作答內容裡,能看出作答者檢索引文中的資訊,表達出閱讀一首詩也需要有他人的引導,在學習讀詩之技巧後,才能臻於「得意於言中,會心於言外」之境界,並準確詮釋一首詩的意涵。

  回應問題二的內容中,尚能掌握題幹的要求,依照題旨發揮,取材尚稱恰當,然而表達較不完整,描述也一再重複,較無變化,因此較難有若干體悟與想像,所抒情感亦顯迂迴晦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