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35,322】

108年七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知性題(北一女中 林亭君老師)

內容

  從西方服裝史的發展來看,兩性服裝外觀在中世紀以前,皆以裙裝為主。14世紀中期後,開始出現明顯差異,因應工作和行動要求,男裝開始出現早期的褲裝形式。至文藝復興時期,女裝則開始出現緊身胸衣和裙撐,以此表現出胸、腰、臀三位一體的女性性感特徵。其後,男裝與女裝的發展分歧漸大,褲/裙已成為兩性不可跨界的「服」碼,男褲女裙更成為性別的最重要畫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即透過被性/別化的服裝,來展示我們的性別和判斷他人的性別。

  然而,個人其實無法隨心所欲的展示性別,因為性別是在權力關係底下運作,社會的懲戒與禁忌會伴隨而來。大部份的人為了配合文化的規範與逃避懲罰,會「主動地」表演出社會所期望的性別行為,藉此,社會中的性別價值與規範再次被確認。

  不過,權力的運作與壓迫並非永遠順利,被壓迫方亦非全然接受,更多時候,當權力運作到一定程度時,反抗隨即而來,這也是社會變遷的重要動力。1850年代,美國女權運動者Stanton等人,為了便於工作與行動,曾發起女性穿著「裙褲裝」,但遭到極強烈的批評。批評者認為這些穿著褲裝四處演講的女權運動者,真正的意圖是要奪取男性權力,並取代男性成為社會中堅份子。直到1886年自行車問世,為了方便騎乘,再加上當時的休閒風氣, Stanton再次鼓吹女性著裙褲裝,自此女性開始跨越兩性不可跨界的褲/裙「服」碼,可視場合與喜好,任意選擇自己的褲/裙穿著。

  當代女性穿褲已成為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但相對上來說,男性著裙卻是相當少見,穿裙男性經常被等同於娘娘腔,其行為折損了男子氣概,如果一個男性真的在生活中以裙裝出入,親友的壓力與相關的社會懲戒可能隨之而來。至於裙裝為何有這些性化連結,主要在於整個社會仍以父權的男性眼光為標準,所以原本無性別的裙裝,有了女人的味道而成為性感象徵。

  事實上,如果不帶性別化的眼光來看,純從生理舒適度和衛生而論,通風良好的裙裝對於男性確實有其優點。再者,如從文化發展史來看,男性著裙一事,在古代或是當代世界某些國家,都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例如蘇格蘭男性著的基爾特裙、緬甸的隆基裙,甚至中國或台灣古代社會的長袍,都是日常生活的穿著。不少男人穿上裙裝,仍相當有「男子氣概」,而一個男人也不會因為穿了裙子就變「女性化」和「娘娘腔」,顯見服裝與性別本無關聯。男褲女裙的服裝分界,是整個社會歷經數世紀對性別特質建構的結果。(改寫自吳翠松〈誰說男生不能穿裙子?服裝被建構出的性別刻板印象〉)

 

請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請就以上引文,分別說明男性如何從裙裝轉為褲裝,以及裙裝從兩性通用轉為女性化符碼的原因。(至多8行)。(占8分)

問題(二):請以性別「服」碼為題,舉例說明並論述你對服裝與性別的看法。文長不限。(占17分)

 

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用意:

  隨著社會愈加自由開放,性別是可以公開討論以求改進的課題,而性別平等也成為一種進步的追求:女性追求工作權與等值的收入, 男性追求從父權制度中解脫出真實的自己。但是,性別的框架早已內化於我們的認知之中,早已透過各種形式形塑我們的樣貌,不斷提醒我們「性別」與「定位」。無論是學生的制服或者出席重要場合時,女性需著裙裝、男性需著褲裝,裙裝的不便形塑女性的優雅柔美,褲裝的俐落凸顯男性的幹練精明,即是透過服裝的侷限強調性別的定位。然而,如同性別議題的演化,男著褲女著裙真的是不變的規準嗎?本題希望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後,了解服裝演進與性別之間的關係,進而以開放的視野面對更多元的社會。

評分標準:

問題(一)

問題(一)作答情形

等第

分數

能清楚說明:男性的的裙裝轉為褲裝是十四世紀中葉之後因應工作與行動需求;裙裝則於文藝復興時期因緊身胸衣與裙撐的出現,能加強女性曲線,成為女性穿著與性別符碼。

A

7-8

雖有分析,但未將服裝演變的「需求」或「時代」完整寫出

B

4-6

說明簡要,文意不夠完整

C

1-3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

0

0

 

問題(二)

問題(二)作答情形

等第

級分

分數

事例完整,論述周延,內容深刻,層次井然,文辭精練。

A

A+

16-17

事例具體,論述清晰,內容扼要,條理分明,文辭暢達。

A

14-15

事例平實,論述平淡,內容淺要,結構平穩,文辭得宜。

B

B+

10-13

事例簡要,論述大致合理,內容平平,文辭尚稱流暢。

B

7-9

事例單薄,論述空泛,內容偏頗,文辭欠通順。

C

C+

4-6

未舉事例,論述雜亂,文句不通。

C

1-3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

0

0

0

 

佳作共賞

北一女中 三年公班 呂婕菱

  男性褲裝的出現始於十四世紀中期,乃因工作方便的需求,才有了為便於行動而生的褲裝。而女性裙裝則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因緊身胸衣裙撐的出現,被強調胸、腰、臂的性感象徵,使裙裝逐漸成為女性符碼。直至當代,則因父權社會的男性眼光中,男性著裙會折損「男子氣概」,所以使裙裝仍為女性性感的象徵。

 

性別「服」碼

  曾經,我在台北捷運上看見一個穿著和周遭大相逕庭的人──染成螢光色的鮑伯短髮、銀色亮片的吊帶及膝裙、滿是羽毛的短版外套,惹得人忍不住多看幾眼。一番觀察後我才發現:此人竟是一名男性!

  這項發現使我展開一段對服裝與性別的思考:為何人們對裙裝的既定印象是女性專屬?我想,剪裁的方式定是原因之一。女裝的剪裁多半會強調女性的身體曲線,貼身的設計無論是褲或裙,都展現了社會對於女性美的定義,裙裝更是帶給人柔美之感。由此可知,女裝的樣式與社會性別脫不開關係。

  男性陽剛、女性溫柔──這般觀點不僅在服裝的剪裁上,顏色的分類也有所體現。走進一家服裝店,人們會很自然的區別男裝與女裝,這有賴於第一眼所看到的顏色。男裝的顏色彩度多半較高、色彩也較濃烈;而女裝則多加入白色的混合色為主,強調輕盈與柔美。若以顏色為喻,亦可對應至父權社會中男性如濃烈色彩般佔據主導地位,女性則向粉色系顏色淪為陪襯。

  性別的「服」碼源於社會性別的期待與刻板印象,欲打破服裝的性別界限,必須先改變我們對於性別的定義。屆時,價值觀藩籬的消融,也將不限於服裝與性別。

 

評語:

  宜適當表明對「性別」定義的看法與見解,可更加呼應第二段的論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