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15,854】

109年六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情意題(新營高中 林聰宏老師)

內容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Jung)曾說:「面具是你我選擇的屬性、接受的角色、另一個自己。」在不同的社交場合,我們會表現出不同的形象,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面具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隱藏、壓抑或約束本性的結果。因此,面具並不只有一張,所謂的「人格」,其實就是個人擁有面具的總和。

  面具的功能是遮掩、隔離、拒絕或迴避。戴上面具,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安頓自己的敏感,不讓外面的世界傷害;另一方面,面具也幫助我們隱藏焦慮或脆弱,假裝不是自己,繼續活在表面安全、理所當然的現實中。

  德國藝術家梅塞施密特(Messerschmidt)因雕刻一系列誇張的面部表情而聞名。在極度誇張的表情線條底下,有不被世界接受、理解的孤寂感受。既想跨出自我設限的籠牢與人接觸,但又以非正常呈現的情緒反應,拒絕禮教、自我節制的文明社會。每張臉孔看起來都強悍,帶著坦蕩的磊落,同時也流露出無法自矜的哀傷。

  人不可能只有一張外顯的臉孔,雕塑家的目標,就是捕捉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轉變的自我。他們用雙眼與雙手,拓下迥異、甚至彼此衝突的人格面具,在每張鮮活的臉孔下,都有個赤裸敏感的自我。但只要你願意摘下面具,願意向自己坦承慾望、失敗及痛楚,自我披露就是寂寞的解方。

  然而,面具可能也有正面的作用。德文中有個詞彙「Maskenfreiheit」,意指「面具賦予自由」、「戴上面具賦予行動的自由」。擦去自己臉孔的同時,也能抹去原本生活中伴隨的責任與義務,讓我們有機會去實現未曾嘗試的冒險,跳脫既有的身分,實現多樣的可能。(改寫自謝哲青〈面具下,赤裸敏感的自我〉)

 

請分項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上文,說明「面具」的定義與功能,再扼要詮釋作者何以認為「自我披露就是寂寞的解方」?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問題(二):請以「面具」為題,連結上文的體悟,寫一篇文章抒發你對「假裝」或「自由」的體驗及感受。(占18分)

 

測驗目標: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命題用意

  採生命教育議題融入文本,對應「生-U18-人格統整的能力」。

  學生在校園中生活成長的歷程,便是一個逐步社會化的過程。除了在家中扮演子女、兄姊弟妹,在學校是同儕、幹部、學長姊弟妹……等不同的角色。在逐步社會化的歷程中,不同角色與人互動所展現的樣貌也會不同。希望藉由本文,引導學生省思如何在面對或戴上各式面具下,仍能保有自我,不致迷失、寂寞。

  

評分原則:

問題(一)

  能從引文檢索訊息,分別說明面具的定義與功能,並從功能結合第三、四段詮釋作者何以認為「自我披露就是寂寞的解方」。說明與詮釋能精確扣題發揮,寫出順暢的段落,並能在字數範圍內作答者,可得A等級5~7分;針對面具的定義、功能和文句詮釋三部分,尚能引用資料,找出重點,唯三部分稍不完整或語意承轉間偶有不流暢者,可得B等級3~4分;未能從文章脈絡明確提取關鍵句說明,或敘述紛雜,言不及義,完全抄錄原文,無法加以詮釋並說明者,得C等級1~2分。(僅答一部分至多C等級;僅答二部分至多B等級)

問題(二)

依據「題旨發揮」、「資料掌握」、「結構安排」、「字句運用」四項指標,予以評分。

等第

級分

分數

作答情形

A

A+

16-18

能精準掌握引文所呈現面具的正面與負面看法,選取適切的材料,以流暢的文字、優美的修辭、富變化的句型、謹嚴的結構,結合個人見聞,切題發揮,抒發對「假裝」或「自由」的體驗及感受,進而興發深刻的體悟。

A

13-15

能掌握引文所呈現面具的正面與負面看法,選取合宜的材料,闡釋面具「假裝」或「自由」的觀點,以流利的文辭表達、妥切的結構鋪陳,扣題發揮,結合個人見聞,完整敘寫,抒發對「假裝」或「自由」的體驗與感受,進而表現真誠的體悟。

B

B+

10-12

能大致掌握引文所呈現面具的正面與負面看法,以平順的文字,選取相關材料切題敘寫,結構尚稱完整,能敘寫對面具「假裝」或「自由」的所思所感,文句通順,尚能結合個人見聞,表達個人的情感抒發與評論。

B

7-9

大致能切合面具的正面與負面看法進行書寫,內容結構皆尚稱平順,尚能承線引文中關於面具「假裝」或「自由」的所思所感,並列舉文本內容為例說明,略能表現個人情感體驗,感受有限。

C

C+

4-6

未能切合題旨發揮,或略能藉由作者見聞解釋面具「假裝」或「自由」的意思,或就文本內容嘗試舉例說明,唯敘事簡略或言不及義,結構鬆散,文辭尚缺通順,缺發個人體悟或感受。

C

1-3

描寫淺薄,無法掌握題旨,未能藉由引文詮釋觀點,或敘述紛雜、言不及義,僅從引文中取用文句組合成篇,無法抒發個人的體悟或感受。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說明、無意義改寫重組說明文字者,可評0分。

 

特殊評分原則:

內容、文字皆在水準之上,但文不終篇,或一段、二段成文者,至多得B+(10-12分)。

 

佳作共賞

國立新營高級中學一年級 侯承佑同學

(一)

  面具的定義是在不同社交場合時所表現出不同的形象,就彷彿在真實的自己臉上戴上面具,為了掩飾弱小、焦慮、拒絕或閃避。然而,掩飾真實自己所形成的人際距離、疏離、空虛寂寞感,作者認為只要願意拿下面具,與最真實赤裸的自己溝通、面對被遮掩住的自己,方得排解面具所帶來的寂寞。

評語:能以簡練的文字說明面具的定義與功能,並扼要說明因為掩飾造成的疏離而寂寞,為正視自我才是解方。

 

(二)

面具

  又是一個寂寞的夜晚。夜鳥的啼叫劃開寂夜,地上的碎杯子是父親惱怒的殘骸,我拾起被摔碎的杯,試著重新黏回,黏回空蕩而啼叫迴盪其中,心的碎片。一切又像白天時的整潔,但卻陰暗。熄了夜燈,沉沉睡去,沒有發生任何事。

  一個月的沉默懸掛於兩人間,沒事的,我告訴自己要獨立;數道冷漠的日光如飛箭般向我投射,我迴避了,任憑其灑落於身旁。「我回來了,爸」釋出的求和信並沒有獲得回信。電視劇的聲音,同桌的飯局寧靜得震耳欲聾,我假裝沒事盯著螢幕看,心思不在劇情,也不在飯上,還行,至少沒有碎念,應該沒事,也差不多氣消了吧!心糾結成團。

  「叮咚」是媽傳來的訊息,問我有沒有吃飯,叫我早點睡。終究潰堤了,打了通電話,媽擔心地關心我,一邊安慰我,我話都說不清楚,淚水沾濕話筒。我一直以來都想當個成熟懂事的小孩,不讓家人擔憂,想獨立一點、不過度依賴。我戴上好小孩的面具來保護我在棘刺中的家同不受傷,但終究面具有其耐久,終其一日會碎裂,痛是穿越城牆直取我首級的。

  當面具造成副作用,堅硬的它不能保護我,反而碎裂刺傷了我。或許適時地拿下它,面對敏感軟弱的自己,接受治療,才是最適合我的自由吧!

評語:

  1. 以第一人稱自述的口吻,書寫自身經驗,呈現親子關係(父子衝突、母子關懷)。「假裝」是為了維持表面穩定的親子關係,也是試圖與父親和解表現成熟。然而,面具卻成了自傷的利器,「面具」在與母親通話中瓦解,不再刻意壓抑,情緒得以自由宣洩,自我療癒。
  2. 場景刻劃細膩,並運用轉化技巧將抽象的情緒面具以具體的方式展現,令人怵目驚心。
  3. 前二段「敘事」、「內心話」穿插夾雜,若能稍加梳理,能更流暢洗鍊。

 

國立新營高級中學一年級 陳沄葶同學

(一)

  面具是我們隱藏、壓抑或約束本性時,表現出的不同形象。戴上面具,能遮掩脆弱、自我隔離,拒絕並迴避外界的傷害。戴著面具,雖然能保護自已不被外界傷害,卻也將自己關在面具之下,獨自面對有著錯綜複雜情緒的自己。倘若揭下面具,則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一起面對而排解寂寞。

評語:能檢索面具的定義與功能,並以洗鍊扼要的文字詮釋揭下面具、拉近距離,是寂寞的解方。

 

(二)

面具

  看過被霸凌者偽裝的堅強、見過心碎友人的強顏歡笑,我曾一度以為,面具是黑暗負面的存在,直到我聽見那微小的飢腸之響。

  我的父親是個木訥寡言之人,他從不同母親般甜滋滋地向我道愛,從不像妹妹對我又親又抱,他總如石像木雕般嚴肅,甚至讓我懷疑他的父愛。接送孩子是他的例行公事,每逢趕著補習的週三,我總得和板著一張臉的他共進晚餐,四周寂靜的嚇人,空氣凝結的氛圍是最讓人尷尬的。

  那天,我特別飢餓,狼吞虎咽的扒著我的飯碗,不等父親吃完,我便扒空了我的晚餐。小小一碗飯哪能補足青少年的旺盛精力呢?只見父親放下碗筷打破沉寂:「飽了,拿去吃。」,我當下不明父親之用心,只自喜天助我也,父親剛好今天吃不下!三口併作兩口地見了碗底後,我便速速上父親的車趕課去了。父親再次打破了車內如昔的寂靜,這回他沒有開口,而是五臟廟大唱空城了。望向後照鏡,我看見他羞赧的神情,更看見父愛。

  爸爸克制食欲、戴上面具,只為不讓心肝女兒受飢;媽媽忍住惶恐、著起面具,代替女兒面對蟑螂之威脅。他們戴上面具,假裝成強悍堅定的模樣,是為了保護自己所愛的人,成為兒女的靠山。有了想保衛的對象、想保護之目標,面具不再是一種悲觀黑暗的象徵,而是迎向光明傳遞溫情的工具。在時間佝僂了他們的體態,而壯實了我的肩膀之際,我也會義無反顧地戴上愛的面具,成為年邁的他們的依靠。

評語:

  1. 立意具新意,成功扭轉「面具」的刻板印象,並從日常平易生活取材,以小見大,「愛」的面具。
  2. 父親形象描繪細膩,父女間樸實無聲的互動,飽含濃厚的父愛。文句洗鍊,真摯動人。
  3. 「面具不再是一種悲觀黑暗的象徵,而是迎向光明傳遞溫情的工具」自鑄金句,收束有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