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8,227】

109年九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情意題(聖心女中 簡均儒老師)

內容

  對於朝夕相處的家人來說,怎樣才是恰恰好的距離,應該各有見仁見智的看法。學者訪談近七十位二十多歲的成年人和家人的相處狀況,歸納出臺灣的親子關係常見具有「親密」、「侵犯」及「相安無事」三種類型,分別反映著「認同」、「否定」及「壓抑」三種自我感受。三者之間的解說請見下圖:

  改寫自蕭子喬:〈防疫期間,該如何跟家人好好相處?來測驗親子「社交距離」類型!〉

 

閱讀上列圖文,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根據上圖,分項列點推論三種類型的親子關係如何帶來不同的自我感受。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6分)

問題二、「家人」雖然常被視為是最親密的關係,但這樣的親密有時卻帶來沉重的負擔,尤其青春騷動的時期,與家人相處的界限更難拿捏:同樣的關心,在心神俱疲之時是最溫暖的避風港,但在揚帆啟程之時,卻會成為最惱人的牽絆。有時候,過度的親密會引發過度的管教和關係的緊張,反而彼此保有個人的空間,給予適當的尊重,才能使關係更為穩固。請參考上圖親子關係與感受,以「親愛的距離」為題,分析家人與你的相處模式,抒發你的感受和省思,文長不限, (占19分)

 

測驗目標: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命題動機】
  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部分家庭面對著親人遠赴外地工作,無法返臺,兩地相思的局面;部分家庭則是因居家防疫/辦公,使得家庭中的大小衝突事件不斷,打亂了原本家庭氛圍。可以說,除去種種得到疾病後的症狀與病癒的後遺症外,疫情改變我們最大的,應該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了吧!

  大部分的青少年生活單純,家庭與學校兩大區塊幾乎就含括他們必須應付的所有人際關係。在學校與同學相處時,還尚有「合則來,不合則去」的空間,與家人相處就完全沒有這樣的選擇。學生們正處於青春期,他們憧憬著未來、衝撞著制度、對現實不屑一顧,這在平時,就足已在家庭中製造大大小小的家庭論戰與革命,大考中心於所釋出的學科能力測驗參考試卷(111 學年度起適用)卷三「籠中鳥」一題也同樣指出了這樣的情況。

  平時就已極難拿捏的相處,後疫情時代的動盪不安更使得此情況雪上加霜,筆者以此命題,除了希望學生能反思平時與家人相處的情況外,也期待他們能在文章中陳述疫情前後不同的相處模式作為轉折,除了深化文章外,也能看出學生連結時事,並觀察外在世界對個人的影響,呼應國文科領綱「S-U-A3 運用國語文培養規劃、執行及檢討計劃的能力,廣納新知,參與各類活動,充實生活經驗,發展多元知能,從中培養創新思維與因應社會變遷的能力。」。

【評分標準】

問題一、

作答情形

等第

分數

依據圖片所示確切說明三種類型的親子關係與自我感受,文字適當,敘述完整,表達清晰。

A

4-3

說明不夠完整,文字繁蕪或過於簡略,或敘述有瑕疵。

B

2

略有涉及,但回答不準確,或概念混淆,敘述有誤。

C

1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

0

0

問題二、

作答情形

等第

級分

分數

能精確表達平時與家人相處的模式,運用恰當例證敘述,並能針對相處模式有所省思,情意暢達,文辭精練。

A

A+

21-19

能陳述平時與家人相處模式,運用事例生動敘述,並能有所省思,文辭暢達。

A

18-15

能大致說明平時與家人相處情形,並舉例說明,省思部分較薄弱,但文辭仍稱得宜。

B

B+

14-12

能說明平時與家人相處情形,並舉例說明,惟缺乏省思部分,但文辭仍稱平順。

B

11-8

與家人相處情形陳述空泛,缺乏事例或選擇事例不恰當,文辭拙劣。

C

C+

7-5

與家人相處情形陳述雜亂,缺乏事例,文句不通。

C

4-1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

0

0

0

殊評分原則

  1. 未在第一題作答區範圍內作答者,酌扣 1 分。
  2. 問題(二)內容、文字均佳,但文未終篇者,至多 B+(14 分)。
  3. 視標點符號使用之欠當或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

 

【學生佳作】

聖心女中 高二忠 林○耘

【問題一】

  依據文本可知:第一種「親密」型,因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決定權,孩子能從中獲得認同感;第二種「侵犯」型,由於家長給孩子的隱私空間太少,又對孩子情緒勒索,因此孩子常有否定感;第三種「相安無事」型,親子雙方的互動及衝突太少,這樣的假性和平讓孩子易產生壓抑感。

得分:5  

評語

  敘述流暢且完整。表達有條理。

 

聖心女中 高二忠 吳○婕

【問題二】

  爭吵從不停止,一點小事就能造成爭端。進入青春期後,似乎因為自我意識的「膨脹」,家人與我的距離就感覺越來越窘迫了。在父母面前,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句隨意的話,接連的碎念就像飛蛾看見光源一般的飛撲而至、爭先恐後地鑽進耳裡。九點還未洗澡,被唸;討論報告到半夜,被唸;肚子不舒服,晚餐吃的比平時少,被唸;甚至連螢幕亮度忘記調低也逃不了十分鐘起跳的碎唸攻擊。我認為自己的行為每每被過度解讀,即使是因為不舒服而減少飯量也被詮釋成嫌棄家中的飯不好吃,不願意吃飯等等。被誤會的我往往一肚子怨氣,而因錯誤的理解感到受傷不滿的家長也會火冒三丈。雙方展開你一言我一語的言語戰爭,爭吵的殺傷力可比擬原子彈核爆。青春期的我總認為:父母是過度關心我,認為家庭的相處模式屬於文本中的「侵犯」型。

  隨著制服一件一件的換,寫在教材上的般及一次次的往上更新,吵架的次數也愈來越頻繁。不滿的情緒終於在一次的爭吵中各自爆發了。我將長久以來的壓抑告訴父母,質問他們未來要過度猜想我的所作所為。而父母也同樣不理解為何善意的提醒或糾正會變成壓力,卻也不說清楚、為自己辯解,一言不合扭頭就走。在爭吵的當下我仍然為了她們三不五時的緊迫盯人感到莫名其妙且不被信任,但在後續冷靜的過程中,問題的答案也逐漸浮現。

  我和家人之所以頻繁爭吵的原因就是缺乏溝通。我因為被誤會而生氣,有因情緒而不願意和父母說話,甚至賭氣的認為父母怎能不瞭解孩子。這些年來的所有紛爭從來就不是父母單方面造成的,我的不配合和意氣用事也拉長了問題解決的時間。在反省過後,我變得更能靜下心來,去聆聽他人的建議,也變得比以前更有自制力,讓父母放心。他們釋放空間、拉開距離讓我成長,我也付出時間、培養耐心回應父母。在省去力去確認我是否有做到該做之事的同時,減少了可能發生意見衝突的場面,爭吵的次數隨之大幅縮減。在雙方的配合下,互相包容體諒,家庭氣氛也從劍拔弩張的緊繃便成了合作尊重的融洽,真正成為我「溫暖的家」。

  在文本中提到了三種相處的類型,我嚮往親密型的家庭,但經過此事,讓我更深度的省思到,打造家庭氛圍的關鍵,應是掌握在親子雙方的手中。

得分:14

評語

  敘事生動,用詞和語氣很能反映青少年心理,但又不流於口語。情意表達亦能從事件中流露,省思有深度,值得嘉許。然在情緒描寫上可以多運用修辭手法,提高文學性,將使你的文章更上層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