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15,948】

109年十一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情意題(北一女中 林亭君老師)

內容

  你聽過「迷因」嗎?講到「迷因」,大多數人會先想到的,是「有趣的圖片搭上一段文字」。這種「把某張圖跟其他圖片或文字結合,塑造出讓人會心一笑的新情境」的迷因圖,在這幾年非常流行。不過「迷因」並不侷限於單純的圖文呈現,舉凡影片、一段話,甚至是一個形狀,都有可能成為被網友拿來爭相模仿、交流、再創作的元素,所以像是爆紅的「0000,像極了愛情」的小詩創作,或者是通訊軟體Line上常見的貼圖,都可視為「迷因」的一種。

  「迷因」一詞由英國牛津大學演化生物學教授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他利用生物演化中遺傳的概念,說明文化信息被大量模仿再造的現象,把「迷因」定義為「文化傳遞單位」,係指具有獨立意義,可在訊息傳遞過程中被複製、修改或突變的一組單位。由此可見,「迷因」具備以下幾項特徵:簡短、清晰與可複製性,我們也可以把「迷因」視為某種「訊息的容器」,藉由「迷因」,訊息能夠更快速地被理解與接收。

  在社群時代,每則訊息能被注意的時間都已極度壓縮,「迷因」的優勢不僅在於簡短易懂的圖、文模組,更在於這些模組被多次使用、修改與轉傳後,在網路使用者意識中形成一套預設的理解邏輯,當再次出現時,便能達到某種「瞬間有效敘事」的精準溝通效果。例如圖一,所用原圖引自動畫〈神隱少女〉,畫面呈現的是劇中湯屋人員看見骯髒客人時的反應,再創者則以「上課傳教師節卡片被老師發現」的文字搭配原圖,展現另一種情境,迅速引起共鳴,這便是「迷因」的威力。

  再者,好的「迷因」不能含有批判與歧視。「迷因」的重點之一是必須好玩,高趣味性的訊息能讓其認同者大量轉載,而不認同此訊息的一方(如政治的敵對陣營),也因其趣味和「意在言外」,較不會觸發直接的衝突與批評。比起直球式的產品行銷或政治宣告,好玩的「迷因」具有凝聚粉絲,以及作為溝通緩衝區的效果。改寫自楊智傑〈迷因是什麼?能創造破萬分享數的社群操作方法,你認識它了嗎?〉、地球圖輯隊〈迷因專題〉

 

圖一(擷取自教育部臉書粉絲專頁)

圖二(圖片來源:〈神隱少女〉,吉卜力工作室網站釋出)

閱讀上文,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上文,說明「迷因」的特徵及其風行於社群網路的原因,文長200字以內。(占6分)

問題二:請依據上文所述,將圖二結合你生活中的某個情境,用兩句話完成一則迷因,文長20字以內。(占3分)

問題三:同一個圖片製作的迷因,其反應的情緒感受相似,但所呈現的「情境」各有不同。你在問題二所寫的迷因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請依據問題二的迷因,以「那個時候」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描述此迷因中所呈現的情境與故事,並抒發你的體悟,文長不限。(占16分)

 

測驗目標: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命題用意

  近年來,隨著社群媒體的發達,許多圖片搭配文字的組合,在網路上廣為流行。以使用者年齡區分,從長輩族群常用結合風景靜物與問候語的「長輩圖」,到年輕族群常見各式的「迷因」,網路溝通的形式越見多元。這些年來,迷因已經不僅僅是訊息的容器,在某些企業的粉書專頁,更成為一種廣告宣傳的創意展現,然而,當我們對於迷因的理解似是而非,有時候無法理解其中的幽默,因誤會而適得其反。本題的設計,希望先透過資訊的擷取,理解迷因產生的脈絡,建構相關知識,並在這些知識理解下,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創作一則符合圖片情境的迷因,最後詳細勾勒書寫某個事件情境的過程與體悟,回歸書寫的本質,考驗學生的敘事、抒情/論述的能力。

評分原則:
問題一:說明「迷因」的特徵及其風行於社群網路的原因

問題一作答情形

等第

分數

能確切掌握題目,清楚回答「迷因」的特徵,以及詳述其風行的原因,條理分明且敘述完整。(特徵:簡短、清晰、可複製性。原因:簡短易懂,多次使用、修改轉傳後,形成一套預設的理解邏輯,達到瞬間有效敘事的精準溝通效果;再者,加上迷因好玩、高趣味性「意在言外」,具有凝聚粉絲、作為溝通緩衝區的效果。)

A

5-6

雖有回答「迷因」的特徵,以及詳述其風行的原因,但有缺漏不夠完整。

B

3-4

將特徵與原因混雜,且文字紊亂,層次不清。

C

1-2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

0

0

 

問題二:以圖二為本,結合你生活中的某個情境,用兩句話完成一則迷因。

問題二作答情形

等第

分數

1.兩句話點出事件,句子中至少包含人、時、地。

2.情境須能與圖片的元素結合。(例如:眾人V.S一人/竊竊私語、指指點點)

A

1.以單句呈現。

2.圖文的結合度有限,有事件但情境連結不足。

B

與圖完全無關、未能掌握「迷因」簡短清晰的特色。

C

1

 

問題三:請依據問題二的迷因,以「那個時候」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描述此迷因中所呈現的情境與故事,並抒發你的體悟

問題三作答情形

等第

分數

要能精確掌握題旨與要求,串聯問題二的迷因,具體描寫當時的情形,文字細膩優美,文章結構嚴謹,具戲劇張力;體悟明確而深刻。

A

A+

15-16

掌握題旨與要求,串聯問題二的迷因,完整描寫當時的情形,情節發展合理,文辭明白暢達,文章結構明確,體悟完整。

A

13-14

符合題旨要求,串聯問題二的迷因,明確描寫當時的情形,情節平實,文辭平順偶有佳句,文章結構還算適當,體悟較簡略。

B

B+

10-12

符合題旨要求,串聯問題二的迷因,過多篇幅/簡筆描寫當時的情形,情節空洞,文辭大致通順,文章結構層次鬆散,體悟牽強、不足。

B

7-9

與問題二的迷因串聯不足,情境描述不全,文辭未盡通順,文章雖有成文但層次不明,未寫體悟。

C

C+

4-6

與問題二的迷因無法串聯,情境描述不全,文辭不通,文章結構混亂,內容貧乏,未寫體悟。

C

1-3

特殊評分原則:

  1. 內容、文字均佳,但文未終篇,或一段成文者,至多 B+級。
  2. 描述的情境與問題二迷因不同,但文字流暢架構明確、情節發展完整、體悟精彩,至多B級
  3. 視標點符號使用之欠當或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

 

佳作共賞

北一女中 李O庭

問題一、

  迷因具備「簡短、清晰、可複製性」等特徵,可使訊息被快速理解及吸收。在社群時代,迷因利用簡短的圖、文模組,經過多次使用、修改及轉傳,在網路使用者意識中形成一套預設的理解邏輯,再次出現時即可達到「瞬間有效敘事」的效果,迅速引起閱聽者共鳴。另外,其高趣味性的內容不僅能吸引認同者大量轉載,也不容易引起不同立場者的直接衝突。因此,迷因廣受社群用戶歡迎。(172字)

【評語】言簡意賅,分析精確。

 

問題二、

  當班上最安靜的同學,自告奮勇上臺表演。

 

問題三、

    那個時候

  那是我國三最難以抹滅的記憶之一。當時會考已經結束,一群準高中生到學校只為了等畢業。一個普通的週五午後,老師提議舉辦同樂會,讓同學們自薦上臺表演。最活潑的男生表演完了,熱愛舞蹈的女生們也跳了好幾支舞,似乎已經沒有人打算上臺。忽然,角落一個瘦小身影走到教室正中央。

  同學們的竊竊私語頓時盈滿教室。那是我們班最內向的同學,成績並不出色,下課時總是獨自在座位上閱讀。每次跟他說話,總以細若蚊蚋的聲音回覆,久而久之便成了擺飾物般的存在,只有一個同樣內向的女生偶爾會與他交談。沒有人討厭他,卻也沒有人跟他深交,我曾試圖和他攀談,最後也因為他太過緊張而失敗收場。

  這樣一個宛如兔子般內向、畏縮又瘦小的同學,竟主動表示要跳舞?大家的期待值瞬間高漲。

  音樂響起的剎那,他看似瘦弱的身軀爆發出的力量使我們目瞪口呆,每一次的動作都完美的對齊拍點,發亮的雙眼深處是顯露無遺的熱情、熱愛。一曲結束,全班歡聲雷動,他漲紅著臉道謝,又縮回教室角落,把自己埋進外套裡,宛如鴕鳥。後來我們終於從和他較為親近的同學口中得知,他學了十年街舞,熱愛表演,可惜不擅交際,我們才一直被蒙在鼓裡。

  現在我仍偶爾會在社群媒體看見他參賽的消息。因為那次經驗,如今的我總是對每個初識的人抱有期待,了解的越深,越能發現驚奇之處。或許每個人才能展現時不會都如此戲劇化,然而能夠肯定的是,當下的自己,必然光彩奪目。

【評語】迷因的設計頗用心,符合迷因的特色且保留想像的空間。文章對情境的描述十分詳盡,故事高潮迭起、出人意表,至於體悟的書寫雖簡短但卻具體且具收束力,書寫上頗見巧思與用心。

 

北一女中 顏O穎

問題二、

  當你穿著學校制服,坐在博愛座上。

 

問題三、

    那個時候

  駝著沉重的書包,踩著疲累的步伐,擁擠的車廂放眼望去,只剩下深藍色的博愛座空著,我心想:「今天就先坐一下吧!休息一下過後再讓給其他有需要的人。」

  「咚!」的一聲,我將肩上的重量交給了博愛座,沒多久後卻發現,身上的壓力似乎並未減輕。若有似無的眼神不斷朝我投來,不知為何,我也愈來愈如坐針氈,彷彿做了虧心事一般,正當我準備起身,改站立一旁時,身邊冷不防傳來一句:「學生跟人家搶什麼博愛座!」音量雖不大,但足以傳入四周乘客的耳中。瞬間,四面八方對我投來審視的眼光,好似我犯了什麼罪一般,種種的壓力,使得我尚未到達目的車站,就在中途下車,改搭下一班列車。

  站在月台的我不禁開始思考,博愛座「博愛」在哪?人人皆能享受它的好處,在需要時獲得幫助,這不是博愛座的精神嗎?它什麼時候成為了一種無形的枷鎖,限制了人們的行為與思想,甚至轉為乘客的壓力來源,反而在真正需要時不敢使用?博愛座的這項議題,近年來也被廣泛地討論著,有人提出更名,有些人則認為應廢除這些座位,改為一般座。

  我認為,社會上應再多添一份體諒和包容,讓需要座位的乘客能夠安心地休息,在不願體諒包容之下,就算廢除了博愛座,也只會使所有座位淪為同樣的結果。多一份體諒,多一份溫暖,希望有一天,博愛座能回到它原先設置的初衷,而需要的人,不會再與我一般遭遇那個時候。

【評語】迷因的設計頗用心,符合迷因的特色,簡短的文字已然勾出想像的畫面。文章對情境的描述十分詳盡,故事高潮迭起、出人意表,至於體悟的書寫雖簡短但卻具體且具收束力,書寫上頗見巧思與用心。

 

北一女中 何O瑤

問題二、

  當我踏出同溫層,那些指指點點

 

問題三、

    那個時候

  現今社會資訊的爆炸化使人自動過濾訊息並逐漸形成同溫層。同溫層泛指某部分身份、意識形態、權力相近的人聚在一起,而我想我所處的生活環境即是一個巨大的同溫層。

  無論是學校的風氣或社群媒體上的交流,這兩個厚實的同溫層都將我溫暖的包裹其中,並使我理所當然地認為同性間的愛情關係已是被廣泛接受,有如喝白開水一般自然,頂多如檸檬水一樣有些微不同但不足為道。我總想著,當同性專法已實施數年,在街上也能看見大方示愛的同性戀人,當年那些認為同性婚姻會使世界毀滅的人也該妥協了吧!然而,同溫層即是一個美好而理想的集合體,當戳破那層蜜衣,價值隨即成為被踐踏的髒汙。

  在一次家庭聚會上,長輩問起其他兄長是否有交往對象並以此調侃時,我順勢接話道:「說不定會交男朋友啊!」空氣瞬間凝結、窒息、碎裂在地。我不知所措,更不知自己說了什麼不得體的話,長輩們的目光細細密密扎進皮膚,如同那些細瑣的耳語竄進耳裡叫囂、咬嚙我的心志以及從前高築的同溫層價值觀。直至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世界根本不是我想的那個烏托邦。

  那一日的經驗使我了解同溫層的致命與危險。自此之後,在與非同溫層的人聊天、交流時,我便會語帶保留並試圖理解對方的想法。畢竟,同溫層無法消弭,但可以試著突破其侷限與蒙蔽。

【評語】迷因的設計較為薄弱,有破哏之弊,使得讀者對情境的想像無法展開,或可改為「親戚聚會,我談到同性婚姻的話題」。但以長文來看,文章先鋪陳論述自己對於同性議題的認知,再勾勒與長輩論及此事的情境,雖僅有一段,但文字頗有重擊之效,可惜礙於篇幅對體悟的書寫較為簡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