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13,614】

110年二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情意題(嘉義高商 謝依樺老師)

內容

甲、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卜算子〉)

乙、

  人們常常對我說:「我想你住在那兒一定很寂寞,一定想要和人們接近一下的吧?尤其在下雨下雪的日子和夜晚。」

  我很想這樣回答──我們居住的整個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之中的一個小點。你想想看,遠處那顆星球上的兩個相距最遠的居民,該有多遠的距離呢?更別說我們的天文儀器還無法測量出那顆星星的寬度。我為什麼會覺得寂寞?我們的這顆行星難道不在銀河之中嗎?在我看來,你提出的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什麼樣的空間才能將人和人群分開,從而讓人感到寂寞呢?我已經發現,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無法讓兩顆心靈互相更加接近。我們最想和誰毗鄰而居?不是挨近許多人,挨近車站、郵局、酒吧間、聚會所、學校、雜貨店、燈塔山或那些人們常常聚集在一起的場所,而是充滿生命的泉源。我們從經驗中發現活力從那裡流出,好像水邊的楊柳,一定將它的根向著有水的方向伸展。人的性格各異,需求也很不同,所以一個聰明人必須在不竭之泉的大自然那裡挖掘他的地窖。」(改寫自梭羅《湖濱散記‧孤獨》)

請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甲文中,蘇軾抒發孤寂的幽恨;乙文中,梭羅享受於自然中的安樂,二者情思顯然不同。請以「孤獨」為題,連結甲文或乙文的體悟,寫一篇文章抒發你對孤獨的體驗及感受。(25分)

測驗目標: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命題動機】
  學生階段常感到孤獨,渴望他人理解、認同;然而除了外求,亦可嘗試直面。期望學生能取徑自蘇軾〈卜算子〉、梭羅《湖濱散記‧孤獨》之中、西兩段文字素材,反觀自身對於孤獨的體會。本題著重在解讀文字素材,理解其中意涵,從中抉擇扣連至學生相近的感受,抒發學生對於孤獨的覺察感知,運用適切的修辭加以述寫。

  本題乃參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研究用試卷,108-01中第二題佛羅斯特〈未行之路〉與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中西文本對照的設計方式。期許同學除了熟悉大考題型中單選題、閱讀題組、混合題的甲乙兩文對照的命題方式,也能練習中西文本對照的國寫題型,以利應對111國寫。108-01該命題作文為〈自己的路〉,同學容易就自身經驗闡發;然而本題關於孤獨的關照,同學易寫而難工,須能就其中一段素材的體悟連結至自身,而自身感知須能細膩且深刻不俗,方可得高分。若急於下筆,急躁的文風短而淺,恐無法得致佳作。建議可於動筆前先深呼吸數次、數息,有助於從容行文,文氣將更平緩靜定,以切合〈孤獨〉一文之文章節奏與風格。

 

【評分標準】

1.能精確掌握題旨,理解題幹兩文差異,並能就其中一段文字中所含蘊的情懷與自身連結,選擇相應的情思、材料,鋪衍成文,表現細膩深刻的體悟、動人的情感,描寫精緻,結構嚴謹,文辭優美暢達,可評 A+級。

2.能掌握題旨,擇定一種體悟闡發,結構穩妥,敘寫完整,具有感人的力量、真誠的體悟,文辭流暢妥貼,可評A級。

3.能切題闡發與敘寫,結構尚稱完整,書寫技巧運用得宜,亦有若干體會、感受,略能喚起讀者的共鳴或感動,文辭通順者,可評 B+級。

4.不違題意,內容、結構尚可,但體會平淺、感受一般,文辭尚平順者,可評 B 級。

5.雖不違題意,但缺乏情思、體會、感受,內容、結構、文辭不佳,可評 C+級。

6.略沾題意或未切題旨,敘寫太略或雜亂蕪漫,文辭凌亂不通,可評C級。

7.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可評 0 分。

 

特殊評分原則:

1.即使體會深刻、敘寫優美動人,但未自甲、乙兩文中擇一連結省思,至多 B+級。

2.內容、文字均佳,但文未終篇,或一段成文者,至多B+級。

3.內容、文字、結構均佳,但自訂題目,而與原題目相關者,至多B+級。

4.視標點符號之使用與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

 

【學生佳作】

嘉義高商 章○堉                        

    孤獨                                                  

  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在大街上,儘管相互依傍著,心卻是那麼地遙遠,既不瞭解他人也不能為他人所瞭解。誠如梭羅所說:「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無法讓兩顆心靈互相更加接近」,世俗的期盼推使我們走入人群,帶著違心的言論與價值利益互相衝突著,他人的眼光與塵世間的紛擾將我們緊緊圍繞著,將要窒息,卻也無從追悔。

  隨著時光挪移,曾經對於信念的執著,在一夕之間淪為一幀又一幀樂此不疲的清醒夢,我兀自以一種新鮮的眼光憐惜著短暫、無知、且可悲的生命,即使身處飄萍亂世,內心依舊麻木、空蕩,真實情感也始終無從寄託,其實人間的悲歡無法全然相通。經過無數次自我對話之後,我們才恍然發悟,在這偌大宇宙的對比,人類是多麼地渺小,若我們隨著生活載浮載沉而不懂得應對,只會永遠身陷囹圄、活在思想的桎梏,而自主意識也就形同虛設地消逝。

  始終認為「孤獨」乃是人存在的本質,與他人關係太緊密地連結,終將使人無法感悟生命的幽邃輪廓,從而走向自我毀滅;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從本質上定義為衝突。他人提出種種要求,設定期望,來限制我們的能力,規制我們的行為。自我意志遭到控制,那深藏在心中,最真實的臆想,又將隨風飄落至何處?

  或許唯有進行對於自身的思維反芻,誠實地與自我相處,在生命源泉之中享受大自然與心靈的契合,才足以填補這樣一道缺口。無論是面對由心中的孤寂悲憤轉化為自許的孤獨;抑或是自然無為、靜觀浮塵的孤獨,我們都應當學習如何領略孤獨、適應孤獨,好讓心中的思慮沉澱。每一次感受存在孤獨的過程,都是對於自我不可或缺的靈性旅程。

 

評語

  能扣合題目發揮,真誠闡發對於孤獨的體會,自身感知、對薩特言語省思與梭羅文思交織,文字細膩而流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