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心理學家與神經科學家總假定「喜歡」和「想要」是同義詞,多數科學家們也相信,頭腦裡有一種賀爾蒙名為「多巴胺」(Dopamine),能操控我們的「想要」和「喜歡」。 科學實驗的證據顯示多巴胺對於愉悅感是必要的,例如移除實驗鼠腦部的多巴胺系統,牠便不再主動去找甜食來吃。因此,科學界普遍接受「切斷多巴胺就等於阻斷愉悅感」的假設。 然而,密西根大學生物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家貝里奇(Kent Berridge)試圖挑戰這樣的觀點。他的團隊刻意餵食被移除多巴胺系統的大鼠吃甜食,然後觀察老鼠的表情與行為反應,發現牠們還是覺得「好吃」。貝里奇感到很驚訝,原來愉悅感還是在,只是牠們已不會衝動地想要吃。 學界開始發現原來在大腦裡「喜歡」和「想要」是由不同系統控制的,而多巴胺操縱的從來都是「想要」,而非「喜歡」。當起床看到咖啡機,是多巴胺讓我們「想要」去泡一杯咖啡,這微妙的物質驅動誘因,增加人類飢餓時想吃東西、無聊時想抽菸的意圖。 貝里奇的另一項實驗顛覆學界關於慾望和動機的認知。他在老鼠的籠子裡放一根鐵棒,觸碰時會產生輕微電擊,正常的大鼠在嘗試幾次之後就學會遠離鐵棒。但透過刺激大鼠的多巴胺系統,牠們竟然對鐵棒著迷,會不斷用鼻子聞、用手掌碰它,更奇怪的是,受到電擊的5-10分鐘後,牠們又跑回來了。 科學家發現多巴胺系統會學習知道什麼事情能觸發人的愉悅感,例如咖啡愛好者看到咖啡機、吸毒者看到針筒和派對、網路沉癮者對3C產品的喜好。然而,儘管有些行為並無法帶來愉悅,但由於多巴胺系統過於敏銳,也會讓人們不斷喝下苦掉的咖啡,或是了然乏味的毒品。 改寫自天下雜誌〈成癮背後的科學:我們真的「喜歡」上癮的事物嗎?〉 |
閱讀上文,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根據上文,請說明「想要」與「喜歡」的異同。文長100字以內。(占6分)
問題二:我們日常中的許多「想要」,究竟是被多巴胺綁架的反應,抑或源於真心的「喜歡」?如果對「想要」的事物並非真的「喜歡」,我們又該如何決斷?請參閱上文,結合你的生活經驗,以「想要與喜歡」為題,闡述你的觀點,文長不限。(占19分)
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動機】
本題材料取自〈天下雜誌〉的文章,藉由科學實驗研究理解現代人的行為——慾望與喜歡,由文中科學家對多巴胺系統的研究,新近的實驗研究對舊有理論的顛覆。本題設計旨在評量學生歸納統整文章訊息、反思自身行為、擬定改善行為的對策等,此評量項目也是大學各校系所重視的歸納分析能力,也是面對未來多變社會應有的反思能力。本題的命題方式參照大考中心參考試卷「低頭與被低頭」設計,以求類似題型的參考練習,本試卷可能存在須調整精進之處,歡迎各界不吝指正、建議。
【評分標準】
問題一、
作答情形 |
等第 |
分數 |
能明確歸納「想要」與「喜歡」的異同,分析準確,內容清晰 |
A |
6-5 |
就「想要」與「喜歡」的異或同,能正確分析其中之一,另一面的異或同則籠統概述。 |
B |
4-3 |
就「想要」與「喜歡」的異或同,皆籠統概述,或分析錯誤。 |
C |
2-1 |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 |
0 |
0 |
問題二、
作答情形 |
等第 |
級分 |
分數 |
能明確辨別「想要」與「喜歡」的不同,提出決斷方法與對策,以個人生活經驗為依據,言之有物,論理深刻,文辭洗練。 |
A |
A+ |
19-17 |
能明確辨別「想要」與「喜歡」的不同,提出決斷方法與對策,以個人生活經驗為依據,條理分明,論理清楚,文辭暢達。 |
A |
16-13 |
|
能敘述「想要」與「喜歡」的不同,提出決斷方法與對策,提出個人經驗,敘述清楚,論述合理,文辭得宜。 |
B |
B+ |
12-10 |
大致提及個人經驗,但對於「想要」與「喜歡」的辨別、決斷方法與對策等敘述籠統或缺乏其一,論述尚稱合理,文辭平順。 |
B |
9-6 |
|
未能把握題旨,論述空泛,文辭欠通順。 |
C |
C+ |
5-4 |
論述雜亂,文句不通。 |
C |
3-1 |
|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 |
0 |
|
0 |
特殊評分原則:
【學生佳作】
丹鳳高中 黃○芸
問題一、
想要和喜歡都會引發愉悅感,引發人們對於某個事物的慾望。但這兩者由不同系統控制,當想要的大腦系統過於敏感,即使無法帶來愉悅的事物,仍然會想要。
問題二、
想要與喜歡
多巴胺能夠知道觸發愉悅感的事物,進而使你想要。我相信大多數的時候是真的因為喜歡才會想要的,像是攝影愛好者之於照相。如果喜歡的事物能夠帶給人生正向又積極的意義,那麼想要結合喜歡,能夠幫助自己在某個領域成為佼佼者。
然而,當想要的事物沒有帶來愉悅感,也明知想要的事物無益身心,例如文中所述的吸毒者之於毒品,我認為這就是被敏銳的多巴胺給綁架了。想要變成了一種巨大而無法自拔的衝動,若是沒有及時矯正行為,恐怕帶來不堪的後果。
科技日益發達,行動上網是現代人必備的工具,然而這也讓許多人不自覺犯了網路成癮的毛病。以我而言,起初我也很喜歡在上面看看朋友們的近況、網紅們的有趣日常。不過漸漸的,這似乎成了一件我「必須」做的事情,我開始三不五時的打開手機查看是否有新傳來的訊息,也總是按耐不住的一再刷新頁面。事實上,那些訊息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似乎只要不打開手機瞄上一眼,內心就在發癢似的,焦慮不已。
我知道,這是一種「想要」,而不只是「喜歡」。依賴網路的行為慢慢的變成一種「癮」,緩緩吞食著我本該有的正常生活。讀書的時候,一則則訊息打斷我應有的專注力,吃飯的時候只顧著低頭「滑」手機而忽視眼前的家人。我思考著,如果社交軟體有助於人際關係的交流,那麼不是更應該關注眼前的家人和朋友?
明辨想要與喜歡在內心的比例是十分重要的,當自己的某些行為影響應有的生活時,不妨先將外界的紛紛擾擾撥開,讓內心沉澱、寧靜,問問自己:我真的喜歡這樣做嗎?這樣做真的是好的嗎?明辨自己的行為只是一種想要,而非真心喜歡,那麼就用意志力和決心去改變這樣的行為。
審視自己的內心,抵抗無益的想要,做個擁有決定自己「想要」與「喜歡」什麼的人,不要任由其它因素操縱你的行為。這麼一來,想要與喜歡,不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嗎?
【評語】
此題屬於知性題,想要與喜歡是互相對立又依存的兩個概念,因此作文須先釐清兩個概念的關係,並在生活經驗裡找到可供闡發與省思的事例。此文的優點在於舉出現代人依賴手機和網路的通病,並提供因想要而成癮的解決方法,析理明確,文辭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