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14,994】

110年五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情意題(台南女中 林韋婷老師)

內容

甲、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節錄王羲之〈蘭亭集序〉)

乙、

  有個夏夜,入睡前,尚未唸小學的我把腳擱在木板床窗台上吹風,父親正在收聽的收音機用臺語播新聞,有個人發生車禍「當場死也」。死也,這個概念重擊幼小的我,非常害怕,烙印腦海難以忘懷。我想這個時間點可以用來標記一顆「文學種子」掉出來了,當我回顧寫作的熱情是怎麼開始的,是否有一條隱形的線索串聯著寫作的慾望,就會想起這一夜,「死」這個驚悚的概念啟蒙了我,像預告片,要我做準備。後來在現實世界果然必須與「死」對戰,我理所當然地拿起筆在課本空白處、日記本、稿紙上寫下文字,越寫越多。原來,那一夜那一個「死」字啟動一個小孩對生命的大哉問,「我是誰」像一條不斷延伸的線索,朝著與「死」相反的路徑曲曲折折地長著,終於有一天找到自己的最佳武器——筆,足以與「死」打成平手。

  寫作,是我的求生術。如果不是為了求生,不是為了把即將流逝的珍寶留住,把種種已然消失的美好喚回來,作家何必存在?

  而你,繆思少年,寫作不見得是你的求生術,你的是什麼呢?

(改寫自簡媜〈青春時期,關於成長與寫作的七個關鍵句〉)

 

閱讀上列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兩文,分別說明「寫作」對王羲之與簡媜的意義為何。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 6 行)。(占 7 分)

問題二:文章創作對古今文人而言,不僅可寄懷,亦可說理,從對自我的探問,到對宇宙萬化的關懷,文字乘載文人的思想與情感。文字對你來說,是以言不可說之情?是以現想像之綺麗?請以「文字之於我」為題,寫一篇文章,分享你的寫作經驗與體會。(占18分)

 

測驗目標: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命題動機】

  題幹中的兩文皆從死亡一事發出感想。並藉由文字的書寫面對死亡課題。文字有抒發情感的功用,亦能組織出心中的所思與所感,且橫跨時間,使古今眾人能有共感。

  因此期盼學生分別從兩文中體會文字創作帶來的情感力量,思索文字對於自身的意義,從而思考文字在其生活的領域、所處的世界有何獨特的意義。

 

【評分標準】

問題一:

  1. 能確切回答甲、乙兩文中,寫作對作者的意義,且論述周延、層次井然,並文辭精煉者,得7~6分。
  2. 能大致回答甲、乙兩文中,寫作對作者的意義,且論述合理、文辭尚稱平順者,得5~4分。
  3. 未能掌握題幹旨意回答問題,論述空泛、文辭不通順者,得3~1分。

 

問題二:

作答情形

等第

級分

分數

能明確呈現個人對文字的感思,並能適切舉例說明文字之於個人的意義,凸顯論點,敘寫細膩、結構嚴謹且文辭優美。

A+

18~16

能呈現個人對文字的感受並寫出文字之於個人的意義,舉例恰當說明論點,敘寫生動、結構穩妥、文辭流暢。

A

15~13

能適切呈現個人對文字的感受並寫出文字之於個人的意義,論點尚能明晰,敘寫具體、結構適當且文辭平順。

B+

12~10

能描述個人對文字的感受並提出文字之於個人的意義,提出論點,敘寫平實、結構尚稱合宜,文辭大致通順。

B

9~7

經驗或感思敘寫不具體,未能說明論點,亦未舉出事例,或偏離焦點,結構鬆散,文辭欠通順。

C+

6~4

無法敘寫經驗或感思,亦無法說明論點,文辭拙劣。

C

3~1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僅抄錄題幹。可評0分。

0

0

0

 

特殊評分原則:

  1. 內容、文字均佳,但文未終篇,或一段成文者,至多 B+級。
  2. 視標點符號使用之欠當或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

 

【寫作指引】

  1. 本題的兩篇文章,皆從死亡一事出發,談論書寫的力量。因此,第一小題的回答,便要能夠連結「寫作」與「死亡」的方向回答。
  2. 本題的第二小題,既然以「文字之於我」為題,便要從「文字」對「我」而言的意義著手,可思考文字是用以說理,抑或是抒發情感的工具。並要能夠舉出適當的例子加以呼應為佳,例如文字用以抒發情感,可從日記的書寫為例,予以佐證。
  3. 本題要能確實描寫文字之於個人的意義,若能進一步從己身出發,再擴大思索個人如何運用文字的影響力將更佳。

參考答案

問題一、

  甲文中,王羲之體悟到死亡是人生必然經歷的事,因此要珍惜活著的時光,積極面對,並提出藉由留下著作的方式,證明自己曾活著,因此寫作對王羲之而言,是活著的證明;而乙文的簡媜,認為人生就不停地與死亡對戰,而他找到最佳的對戰武器便是筆,透過創作留下生命軌跡——活著的證據,而能與死亡相抗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