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莊子在逍遙遊中,描述小鳥學鳩看到大鵬鳥一飛幾千里時,嘲笑說「我在枝枒間縱躍自有樂趣,何必高飛千里」。然而,人為何一定要走出自我中心的認知限制,像鯤化為鵬、還費力上騰九萬里南飛千里?自我轉化的必要性為何?大者不甘於小,小者質疑何必為大?小大均各有自身之限,何不甘飴於天生限制? 其實,不論大鵬南飛、小鳥棲止於榆枋,生命均有其不得不如此的限制。生命本來就有先天的不平等之差異性,大者未必好,小者未必不好。好壞之別、大小之辨也是人有為的分別,莊子所重者乃在無論大小,均為有待之身,自我轉化並非追求可見的有形事功,而是無形的視角轉換。目的在於敞開無待的逍遙之場,任生命各異的獨特性能夠自由現身,無所用之物無論大小,均能物各還物、超然自在。 (改寫自劉滄龍《內在他者:莊子.尼采》)
乙、 大鵬花那麼大力氣飛到南天池,請問所為何來? 當然,我們或許就可以用阿姆斯壯登月後的兩句話來作概括性的回答。第一句是:「我的一小步就是人類的一大步。」第二句是他從月球回望滾圓的地球,不禁讚嘆地說:「太美了!」 那可是第一次有人從月亮望地球吔! 莊子的意思也是這樣,大鵬一飛沖天,就是想從天上下視人間,好看清人間的真面貌! 原來人活在人間,因為太近,反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往往誤塵囂紛擾為人生真相。其實看人生至少要從兩個角度而且互相參照,才是全貌。一是入乎其中,親身體驗(所謂微觀),一是出乎其外,觀照全局(所謂宏觀)。就如天的顏色,我們總以為就是灰藍(蒼蒼),但這就是天的本色了嗎?說不定只是遠看如此罷了!對天,我們知遠不知近,對地,我們知近不知遠,所以大鵬才要一飛沖天,為的就是補足此憾,以窺人生的全貌啊!(改寫自曾昭旭《在無何有之鄉遇見莊子》) |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甲乙文,分析比較兩文在「立論角度」的論述差異,文長150字為限。(10分)
問題二、在莊子〈逍遙遊〉的寓言中,小鳥學鳩在枝枒間自得其樂,大鵬鳥翱翔在九萬里高空俯視天地,所身處的高度不同,眼界隨之不同,連帶也影響看待事物的價值判斷。然而,微觀須避免狹隘,宏觀則慎防疏略,如何才能使觀點更加全面,論事不偏頗?請依據甲乙兩文,以「眼界的高度」為題,論述你的看法,文長500字以內。(15分)
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用意】
本命題冀能以莊子「鯤鵬之喻」為基礎,透過曾昭旭教授與劉滄龍教授之詮釋,引導學生思考「觀點差異」如何影響生活中的判斷。問題一須先從學鳩的角度思考如何自我轉化,並嘗試說明何謂「無形的視角轉換」,再根據乙文闡述大鵬鳥「高飛」的意涵及與人生之對照。問題二則需緊扣視角轉換與價值判斷間之關係,以呈現視野的不同對生活造成何種差異,並從「微觀與宏觀」各自的價值與疑慮加以闡述。
【評分標準】
作答情形 |
等第/分數 |
能具體分析不同觀點,並精準掌握莊子鯤鵬之喻與引文之詮釋,切入個人生命意義之探討,且文辭流暢者,可獲得滿級分 |
A+(22-25分) |
能符合題意,解釋鯤鵬之喻,並就引文內容進行比較,闡述觀點差異,且文辭通順者,可獲得高級分。 |
A(18-21分) |
大致能從引文結合個人經驗,並說明差異觀點所造成的不同決策,概略分析引文B之、C之論點,辭能達意卻偶有疏漏者,可獲中高級分。 |
B+(14-17分) |
撰文符合引文主題,且略述鯤鵬之差異,用字遣詞偶有疏漏或錯誤者,可獲中級分 |
B(10-13分) |
撰文大致符合題目要求,惟內容欠缺個人經驗的連結,亦未能精準闡述觀點差異所導致的變化,結構未完整,用詞過於口語者,可獲中低級分。 |
C+(6-9分) |
撰文結構零散,雖大致可見與引文之關聯,然用詞錯漏,語焉不詳者,可獲低級分。 |
C(1-5分) |
純粹抄錄引導或引文,或完全空白者,得0級分。 |
0 |
◎參考答案:
問題一、
兩文所論源於莊子的鯤鵬之喻,甲文是從學鳩的位置來看,認為生命本來就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但仍舊可以用「自我轉化」的方式來變化視界,進而打破大小的對立,包含了多元的差異性,肯定自我的價值。乙文則從大鵬鳥的角度來看,說明鯤化為鵬的轉化,是從「微觀」到「宏觀」的追求,唯有如此方能一窺生命的全貌。
問題二、
眼界的高度
宋代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中提出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論述,一語道破不同角度所看到的不同風景,並且點出「身在此山不識全貌」的見解。類似的想法也曾出現在莊子的鯤鵬與學鳩之喻中,然而,學鳩的一方天地與鵬鳥的鴻圖大展之間,是否存在高低優劣的差異呢?
若僅從生物本質而論,鵬鳥與學鳩存在無法互相理解的限制與困境,然而對於人類而言,視野的高度決定了未來可能的廣度。在微觀世界中,固然存在「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體察,然而一不小心可能成了井底之蛙,當局者迷;但宏觀世界中,雖然能夠綜覽全局,瞻前顧後,但也難免可能掛一漏萬,顧此失彼。從而,我們可以從學者對莊子鯤鵬之喻的闡述中領悟到的,就是清楚認知到這是個多維世界,但人的視野有限,如果慣於從單一思維來理解世界,就容易以偏概全,如瞎子摸象,管窺蠡測。
我認為學習用不同觀點理解世界是一種原則,但必須尊重包容不同觀點所形成的不同立場,而我們也正是在不斷理解認識各種觀點的過程中,達成自我的成長以及社會的和諧。而若眼界的高度決定發展的廣度,我們所要努力的便是透過多元思考,轉換視角,蒐羅全面的資訊,來開拓自己的視野。(499字)
【學生佳作】
竹東高中 普一甲徐o辰
問題一、
甲文在立論的角度應該是以自然的觀點來解說,因為生物天性就有跟別的生物不一樣的地方,有大有小有好有壞,就算是同一個族群,也有高下強弱之分。乙文則在立論上是從多元面向與角度來思考,彼此比較與參照,而非從單一角度切入,要看到兩面才能知道或了解全貌。
評分:B+
問題二、
眼界的高度
個人認為甲文在眼界的高度是以第三者的一己之見來闡述,簡單來說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從文章中所提到「大者未必好,小者未必不好」這點可知,作者想要傳達的概念是無論大小均有其存在的價值,如果我們可以從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角度來看待世間各種不同的事物,就能發現個別存在的價值。
而文中所提到生命各異的獨特性能夠透過無形的視角轉換而達到自由現身的功效,我也非常認同此觀點,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各自的生活背景中各自發展,所以產生對各種事務不同的見解,也都各自具備不同的專長、興趣,自然也都應該各具價值。
而乙文的看法我覺得是以自身經驗來詮釋,特別著眼於透過親自體驗的歷程,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貌,並且在體驗與觀察的過程中,更深刻地洞悉「大、小」之間差異所衍伸的思考。假若我們都拘束在固定的生活環境中,聽著雷同的言論,看著類似的事件,如何能夠跳脫同溫層或舒適圈,去發現更全面的世界。
我認為,想要讓自己的觀點更全面、完整,首先是要比對出自己與他人見解之異同處,加以比較分析,從而思考其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與立足點,才能逐步在思辨中發現真實的規則,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所以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也是老師上課時所提過的「後設思考」概念,並且不斷經由「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的探究中,釐清認知上的錯誤見解,並往追求真理的大道邁進。
評分:B+
【評語】本文已能充分掌握題旨,並且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甲、乙文的看法,惟文中較少從自己的實際經驗加以印證說明,用字遣詞則略嫌口語,若能適度修飾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