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2,927】

112年二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情意題(羅東高中 薛文耀老師)

內容

田與田

水與水

越來越遠了

一棵老楊桃樹

從庭院深處遷至

馬路中間

 

那人用一輩子

將鐵杵磨成針

刺入自己

半盲的眼

他不接受

稻穗垂下來的

金色鎖鏈

 

那口乾涸的井

需要多少石頭

才能填平?

被槍聲驅逐的野鳥

帶走孩童眼睛裡

藍色的天空

 

新的道路通往

空的墳場

土地所有人

按下了指紋

有幾個返鄉青年

下落未明

               (顏嘉琪〈巡田水〉)

 

  請閱讀上列詩作,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從詩中景物的變化與消失,說明「空的墳場」的意涵為何?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7分)

問題二:蘇軾在〈赤壁賦〉中說明從變化的一面來看,則天地萬物每一轉瞬都在變化;而顏嘉琪的〈巡田水〉詩作,則表達每個人都需要在改變中尋找存在的位置。無論你是否喜歡現在生活的場域,隨著時間流逝終究會產生變化。如果時間快轉二十年,現在的生活場域將會是什麼模樣呢?你會怎麼面對環境的變化?請以「二十年後的故鄉」為題,想像現場的情境,描寫人與環境的互動,抒發你的感思。文長不限。(占18分)

 

測驗目標: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命題動機】

  本題分二小題,第一小題要求考生根據顏嘉琪〈巡田水〉內容,說明詩中「空的墳場」的意涵,進而理解詩中景物的變化與消失。第二小題要求考生說明「二十年後的故鄉」之想像情境,並描寫人與環境的互動,抒發自身的感思。本題旨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理解引文,進而設想時間快轉二十年,現在的生活場域將會是什麼模樣。

 

【評分標準】

問題一:

配分

作答情形

7

能統整文本,精準述及詩中「空的墳場」的意涵,精確掌握題旨,解讀深刻,進而理解詩中景物的變化與消失。

4~6

能閱讀文本,尚能述及詩中「空的墳場」的意涵,能大致掌握題旨,略述詩中景物的變化與消失。

1~3

雖能閱讀文本,但不盡符合題旨,僅能簡述詩中「空的墳場」的意涵,並略涉詩中景物的變化與消失。

 

◎參考答案

  從田與水被分割、老樹與新路為鄰,到農人努力一輩子,臨老卻被迫與土地隔離,先寫農村的變遷;然後水井與野鳥與藍天消失、土地所有權與返鄉青年消失,甚至墳場骨骸消失,再寫傳承的消失。墳場埋葬先人記錄歷史,當墳場空無,說明農村的根本與傳承皆已消失。(字數:119字)

 

問題二:

【寫作引導】

一、審題

  題目是「二十年後的故鄉」,須具體書寫二十年後的故鄉變化情境為何,以及閱讀理解該作品所感悟到的領會是什麼。

二、內容

  1. 文意破題:本題重點是運用閱讀詩歌的策略,把詩作中所蘊含的情感用文字書寫得情深意動,如在目前。在所變化的情景中,可能包含許多情意細節,如人物互動、情感交流、觸景生情等,書寫時需掌握細節,才能敘寫生動,引人共鳴。
  2. 寫作主題:具體點出所變化的二十年後的故鄉為何,設想所體會的心境及可能感悟到的言外情思,最後,個人將有哪些領會或啟發。

三、組織

  長文寫作至少四段─以起、承、轉、合為基本結構,也可視題目答題要求,安排全篇段落。

四、文字

  1. 先求文辭得宜、通順流暢,再求優美富贍、鏗鏘流利。
  2. 文長600字以上為宜。

 

評分原則

等第

級分

分數

作答情形

A

A+

16~18

1.立意取材:能完全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精確扣緊題旨。能展現深刻體悟、豐富想像及動人情感。

2.結構組織:構思巧妙完整或結構嚴謹、脈絡清楚。

3.字句表達:邏輯清晰,用字遣辭精確;文筆生動流暢,修辭優美。

A

13~15

1.立意取材:能完全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扣緊題旨。能展現體悟、想像,並抒發情感。

2.結構組織:構思或結構完整、脈絡清楚。

3.字句表達:邏輯清晰,用字遣辭暢達;文筆流暢,修辭優美。

B

B+

10~12

1.立意取材:尚能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依照題旨發揮。取材尚稱恰當,有若干體悟、想像,感情抒發略能動人。

2.結構組織:結構大致平穩完整,脈絡大致清楚。

3.字句表達:文筆平順,修辭尚可。

B

7~9

1.立意取材:尚能大致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大致能依照題旨發揮。取材尚稱恰當,思路尚稱清晰,但體悟過於平淺,想像及情意抒發不足。

2.結構組織:結構大致完整,脈絡稍嫌鬆散。

3.字句表達:文筆平淡,修辭能力不佳。

C

C+

4~6

1.立意取材:未能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不盡符合題旨或明顯偏離題旨。材料運用不當,思路不清,內容貧乏,缺乏體悟、想像,未能抒發情意。

2.結構組織:結構較鬆散,敘寫不具體。

3.字句表達:字句欠通順,表達不清晰,囗語化表述,文句邏輯不通,論述零亂。

C

1~3

1.立意取材:無法掌握題幹(題目及引導文字)要求,不符合題旨或明顯偏離題旨。思路不清,內容空洞。

2.結構組織:沒有明顯結構,敘寫條理紛亂。

3.字句表達:字句不通,論述紊亂。文筆蕪蔓,囗語化嚴重。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可評0分。

 

特殊評分原則

  1. 內容、文字均佳,但文未終篇,或一段成文者,至多B+級(12分)。
  2. 內容、文字、結構均佳,但未抄題或自訂題目,至多B+級(12分)。
  3. 視標點符號使用之欠當或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

 

【學生佳作】

佳作1

國立羅東高級中學  105班  游o聿

問題一、

  藉由田與水的距離變化,以及老樹由深院遷至路中,呈現出鄉村的變遷,而在此處努力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人,也因開發被迫與土地分離,再以野鳥描寫由環境變化而改變的人心,最後以空的墳場訴說離鄉在外的遊子們失去在故鄉的根基,逐漸淡忘了先人的文化與傳承。

問題二、

    二十年後的故鄉

  「叮咚」一聲清脆的門鈴響起,早在玄關等候多時的我驀然抬頭,流暢的簽收完快遞,我那揚起的嘴角從門鈴聲響後就沒垂下來過,關上門的那刻,笑的更加放肆了,走到房間拆開箱子,裡面是一個雪白的機器人,我迫不及待的將它從箱子裡搬出來,一遍又一遍仔細閱讀說明書後,才敢用顫抖的手指打開它的開關,並做好了隨時逃跑的準備,畢竟電影裡機器人生出神智禍亂天下也不少見……。

  令人慶幸的是,機器人只是從黑麻麻的螢幕上亮出了一個歡顏文字的微笑,並打了個十分有活力的招呼,我連上超微型手機藍牙,點開了機器人螢幕上的控制頁面,聲音、螢幕畫面,甚至是外型都能依照個人喜好改變,震驚之餘不禁感嘆科技的發展和商家們的聰慧,簡直把顧客拿捏得死死的。啊!想當初第一次在電視上見到服務型機器人,是大約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呢!

  一想起過往,記憶就像潮水般不斷翻湧而來,還記得當年的夢想便是在老家附近隨處可見的田地中蓋一棟房子,沒事就在窗邊吹吹我那經親哥認證堪稱鬼哭狼嚎的笛聲清揚,偶爾在空地的樹下穿著漢服溜達,還能在十五月圓那天晚上學李白在一旁的小池子裡撈個月,這種快樂大概連天皇老子也體會不了,只可惜……我一邊想一邊探出窗外,街上車水馬龍,大樓比鄰排列,這和我的夢想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毫不相關,自從十幾年前宜蘭的高鐵開通後,越來越多企業駐紮此地,經濟發展瞬間跳了好幾個階層,許多外流人口也都回流了,或許人生就是如此吧!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我欲哭無淚的抱緊了剛剛到貨的機器人,妄想攝取一點溫暖,這時,機器人突然震了一下,我疑惑的抬起頭,螢幕上顯示了一通來電,是我好友打來的,約我出門玩,我飛快的設定好機器人,除了讓他收拾快遞箱子和保麗龍殘骸,連洗衣掃除也一塊包辦了,雖然很想讓機器人把飯一起煮了,但第一次用總歸還是有點不放心,在把自己收拾好後就愉快的出門了。

  走到鄰近的一個飛船站,準備搭去台北,自從八年前科學家發現一種特殊新燃料後,空中科技就跟打了雞血似的飛速進度,這種飛船也是五年前發明出來的,速度介於火車和高鐵之間,但一次只能承載二、三個人,沒能更進步的原因是新燃料的供給不穩定,相關法規也還尚未完備,若是成了,估計這路上車水馬龍的情況,在數年後也會成為稀世景象。很快就抵達台北了,下了飛船一眼就望見我那朋友,她手上拖著一輛小推車,估計是她幾個月前買的機器人變化型態後的模樣,小推車上還載了一個四、五歲的小孩,我隨意的打了個招呼後就開始逗弄小孩,小孩捉不住我的手,小臉頰被掐了好幾下,直接急哭了,我在一旁哈哈大笑,猝不及防被朋友訓了一頓,朋友抱起小孩哄了一陣子,一旁的小推車早已變回機器人的模樣,貼心的提起朋友的包包,看起來就像朋友的第二個小孩,唉!也不知道機器人這麼方便又親人,台灣的少子化等問題究竟是會加劇還是會減少?

  突然,一聲爆炸響起,還不等我看過去,身旁瞬間也落下一顆飛彈,我直接被炸飛出去,除了飛彈空中還落下了一群軍人,軍服上繡了敵國的國旗,軍人個個手持鐵棒,只見那鐵棒被切下了開關,瞬間亮成一把光劍,那是前幾年新發明的武器,光劍的劍身能穿透人體,其中的化學物質能麻痺人,又不見血,成為了近年來軍火必備品,至於以前的槍枝,由於新型防空紅外線能偵測子彈並使其自爆,早已慢慢的退出時代的潮流,我立刻爬起來,一邊跑一邊尋找朋友的身影,一時不察竟墜入了因飛彈而炸裂的地面,強烈的失重感讓我瞬間驚醒,直到看清了畫面,才發覺自己正坐在車上,外面是一望無際的田地,頓時鬆了一口氣,腦子不斷回想剛才的夢境……。

  二十年後啊!雖然科技發達,交通便利,但環境大概也被污染成一團黑了,只是科技發展無法停止,發展過剩又物極必反,想取得中庸之道幾乎是不可能,想著想著,又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外面開滿各色玫瑰的燦燦花園,或許二十年後就真的看不到了吧!

 

【評語】

  從問題一的作答內容裡,能看出作答者檢索文本中的訊息,田與水的距離改變,閱讀到老樹遷至路中,呈現出鄉村的變化景象,甚至提出人們因開發而被迫與土地分離,描寫環境變化而改變的人心,以空的墳場陳述遊子們失去在故鄉的根基,失去了先人的文化與傳承。

  回應問題二的內容中,能掌握題幹的要求,依照題旨發揮,取材也十分新穎,表達出「電影裡機器人生出神智禍亂天下也不少見」,透由「機器人」描述出一個科技突飛猛進的嶄新世界,敘述手法採取小說筆法,層層鋪敘,從「機器人這麼方便又親人,台灣的少子化等問題究竟是會加劇還是會減少」,反思現今或未來的社會困局,帶著一點詼諧的語氣書寫,卻有一種笑中含淚的情緒湧現其中。閱讀此文,能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深切情感。

 

佳作2

國立羅東高級中學  109班  陳o慈

問題一、

  先寫鄉村隨著時代漸漸被開發,農人一輩子生活之處變成自己無法接受的樣子。再來是無人傳承的苦,不論井、鳥或藍天,連同土地權和返鄉青年都一併消失。空的墳場指原先用於埋葬先人且具有歷史性的墳場消失,代表農村的傳承及核心價值也一同消逝。

問題二、

    二十年後的故鄉

  不知怎地,「故鄉」這兩個字好像有股魔力般,總帶給人們或多或少的歸屬感,甚至是認同感,而且幾乎沒有例外。一提到故鄉,大腦就會自動開始一連串的回想,回想起待在故鄉時的陳年往事,回想起故鄉的街道景色,回想著故鄉的一切,彷彿自己真的還在那裡,還在自己熟悉的那個故鄉。

  我的故鄉是位於蘇澳北部的小市區,除了當地人以外,很少被人熟知。相對於大眾對蘇澳的印象,我居住的地方因為離漁港有些距離,沒有太多漁村的色彩,反倒更有農村的味道。然而隨著國道五號及蘇花改的通車後,蘇澳身為兩者的連接點,近年來每到放假期間,觀光客絡繹不絕,人潮逐漸變多,除了疫情期間沒有少過。每次看到國道出口滿滿的車潮總會不禁覺得幸好我不是外地客,不用跟他們擠。看著現在的故鄉好像因為發展觀光的緣故又恢復成以往繁榮的樣子,我卻不覺得高興。

  離高速公路近,附近有學區,環境相比市區清幽了許多,我的故鄉也成了他人眼中有商機的住宅區。周邊的田地一片一片地消失,被毫無生氣的住宅大樓取代,飲料店、超商與超市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街道上,走在路上幾乎看不到綠地,往後也只可能變得更少,身邊的景色漸漸改變,但這卻不是我以往熟悉的故鄉。我不熟悉家裡廚房因為後面的建築變得陰暗,不熟悉晚上可以聽得見鄰居的談話聲,不熟悉從浴室窗戶望去是一面白花花的牆……。許多陌生的感覺隨著時間慢慢浮現,而我越來越不敢想像二十年後的故鄉會變成什麼模樣,不敢想像它究竟可以變成我多不熟悉的模樣。

  原本沒落的故鄉一點一點地改變,我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感嘆時代變遷的迅速。二十年後的蘇澳或許會靠著觀光重新回到繁榮的樣子,顛覆以往漁村的形象,生活和交通都變得更加便利,外流人口減少許多,原本從事漁業相關工作的人們逐漸投入到觀光業,那個曾經興盛的漁村也走入歷史。不過看似進步的生活真的是每位蘇澳人心中所嚮往的嗎?生活變得方便當然沒有不好,人人都希望餓了可以馬上有食物吃,生病了可以及時就醫,想做什麼就有什麼,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但這些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也隱藏了一些問題。

  相比昔日的居住環境,過多的人潮除了經濟效益可能只會帶來壞處,不論是生活或環境的品質,隨著人數增加只會離原有的水準越來越遠,想要定居此處的本意沒了,原本的生活也被打亂,這真的是大家想要的嗎?

  隨著時代變遷,許多鄉村逐漸被開發,或許適當的開發可以為人們帶來福祉,但或許我們可以試著保留一點點,保留一點鄉村的根本,不要讓全部都被改變。如果可以,希望有一天,我和每一個返鄉之子,回家時能看見自己記憶裡最熟悉的那個故鄉。

 

【評語】

  從問題一的作答內容裡,能看出作答者檢索文本中的訊息,表達出詩中鄉村隨著時代而開發,自己已無法接受一輩子生活的地方有所改變,亦能書寫出「空的墳場」指原先用於埋葬先人且具有歷史性的墳場已然消失,更代表著農村的傳承與核心價值早已消逝。

  回應問題二的內容中,能掌握題幹的要求,依照題旨發揮,全文以「漸」為文眼,一再表示出環境逐漸改變的憂思。文中「我不熟悉家裡廚房因為後面的建築變得陰暗,不熟悉晚上可以聽得見鄰居的談話聲,不熟悉從浴室窗戶望去是一面白花花的牆……」,透由「不熟悉」等語,描述環境的改變使自己已然不熟悉,並於過往於故鄉相伴相惜的情感裡,帶入一些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也隱藏的問題,最後,收束在「希望」,希望每一個返鄉之子,回家時能看見記憶裡那最為熟悉的故鄉。

 

佳作3

國立羅東高級中學  111班  盧o璇

問題一、

  空的墳場意涵為昔日與現今場景變換,從未開發到開發的樣子,原來是田、水之處被破壞,現已空空如也,失去原有的樣貌與那代人對這片土地的情感。「空的」墳場,就像是商人和其他開發者將上一代人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家園、土地焚燒殆盡,失去傳承的根本。

問題二、

    二十年後的故鄉

  「老闆,我要一杯奶茶西米露,微糖去冰。」語畢,老闆握緊拳敲打兩下右腿,接著用兩手撐著大腿,起身拿起打蛋棒,帶著有點駝背的身軀,緩緩走向木製的台子。先是倒了一杯熱紅茶,問道「要加鮮奶還是奶精?」

  「鮮奶。」我答。將牛奶加入紅茶,挖出一勺西米露,已不靈活的手,用打蛋棒將西米露與奶茶打混均勻。看不見其他手搖飲店的「手搖機器」,而是老闆實實在在地將手搖飲專用的雪克杯,快速地晃過肩後又搖回來視線前,來來回回數十次。二十年前,一次下課,母親帶我來到這裡,說他小時候一放學就會先來這裡買一杯三十五元的奶茶。從那天起,當我經過,也會來一杯,有時加料,有時則不。

  已經許久沒回來我的故鄉了,或著說,已經許久沒有像這樣在家鄉走走逛逛。約莫二十年了,從國外回來總是匆匆忙忙,與家人相見、相擁、相聚,然後相送。這次長假,回來我的故鄉,卻不是我的故鄉了—「人事依舊,景物已非」,紅磚瓦屋和高樓並存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家戶前擺飾著的盆栽已消逝,也鮮少在路上看見綠意盎然的田地和跟在灰雷(耕耘機)後找蟲子的白鷺鷥。

  我手拿著奶茶西米露,走在狹窄的人行道上,雖然我的兒時並不像母親那代的童年,可以自由穿梭在大馬路中央,卻也不至於像今日,可通行的空間僅能容一人通過。我摘下耳機,想聽聽車子行駛過的聲音,卻聽不見,原來車輛早已改為超靜音的全電動車。多了未曾見過的交通工具,也多了與二十年前不同道路行駛標誌,因為那些標誌是供自動駕駛偵測的……。

  取代我腦海中二十年前的景象,是一棟棟爭相遮擋晚霞的高樓;是充滿車輛卻無聲而寂寞的十字路口;是一間間沒有店員看守的自助式無人商店……。路上沒有行道樹,看不見成群飛翔的鳥兒,我緊緊閉上眼,深怕忘卻二十年前故鄉的樣子。

  我走回賣飲料的小販,跟老闆聊天,他一張口,是熟悉的閩南語,我聽得懂,但已說不出多少,我努力擠出幾句,詢問老闆這一帶的變遷。他很快看出我想表達什麼,因為到外地工作的年輕人,都會回來這個小販,這個僅存的,二十年前的回憶,就好像是回到故鄉的避風港。他的眼裡和我一樣,雙瞳氤氳著對這片故鄉的情感,直勾勾地盯著對方,彷彿想說什麼,卻怎麼說也說不出。

  我繼續走,但不再抬頭,看著地上,想著昔日這片土地的樣貌。我知道,一抬頭,撇過幾眼,就會讓眼前陌生的場景取代我本就漸漸淡忘的故鄉模樣。唯一不變的是,貫穿了母親和我的童年的,賣飲料的小販,或許老闆心中的波瀾比我們都還要更深。

  但誰知道呢?那份熟悉的感覺還能存在幾個二十年呢?

 

【評語】

  從問題一的作答內容中,可以看出作答者於閱讀後,善用檢索資訊的技巧,並強調由「為昔日與現今場景變換」對應「從未開發到開發的樣子」的意趣。甚至能在文句之間尋找藏在精細字句處的暗示,統整文本中「空的」象徵開發者將先祖辛苦建立起的家園焚燒殆盡,失去傳承的根本。

  在問題二的回應內容裡,能掌握題目及引導文字的要求,並且依照題旨發揮。尤其是取材十分寫實,非常貼近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從一杯「手搖飲」聯結故鄉之「人事依舊,景物已非」,故能在行文之間,藉由對故鄉所有的熟悉感覺,有若干體悟、想像,環境的改變,語言的不再熟稔,鄉音彷彿漸漸消逝,喚起心中的波瀾呼應著更深感情之抒發,亦頗為動人。

 

佳作4

國立羅東高級中學  112班  劉o羽

問題一、

  農人努力了一輩子,最終卻被迫與土地分離,田與水的分割、老樹和新路為鄰,隨著農村的變遷,水井、野鳥與藍天消失,土地所有權及返鄉青年隨之消散,甚至墳場骨骸被隱沒,代表傳承的消失。墳場埋藏先人記載的歷史,當墳場空無,顯示農村的文化及傳承皆已消逝。

問題二、

    二十年後的故鄉

  土地和人之間的連結,總是環環相扣的。

  從這些肩負著這世上人們所需足夠的糧食,而辛勞耕耘的農人,到在擁擠熱鬧的城市中,提供生活所需的任何服務,使顧客得以滿足,而忙碌工作的那些員工們、勞工們。

  土地,是位偉大的提供者,讓人們能在有限的空間之下得以生存,為這個世界創造與眾不同的生態環境。

  從小長大、居住的生活環境,透過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個個故事串接而成,甚而產生了特殊情感,對生命中有所掛念的地方,對我而言,「故鄉」的定義就是如此,家鄉像是個無盡的百寶袋,容納著無數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所有酸甜苦辣的回憶,它都能一一的收藏,讓人不禁屢次重新回憶過去。

  但是時間不允許人們沉浸在當下的美好,它給了人們擁有自私的權力,去改變先人留下的文化與環境,持續的推翻舊有的故事,恣意的改寫歷史。

  總有一天,人們會因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而感到後悔的。

  我的家鄉,山光水色,群山圍繞,人們生活樸實簡單,處處可見熱情好客的阿婆阿伯們,充滿濃濃的人情味,有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不用太過浮誇精緻的裝飾,不用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也不像其他鄉鎮擁有方便快速的交通,也沒有高樓林立、商業繁榮的景象,而在那自然純真的環境下成長的我,覺得一切簡單樸實就好。

  不喜歡人聲鼎沸的人群,不喜歡花枝招展的打扮,也不喜歡失去最單純美好的童真,「樸實簡單」這四個字,已經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了,絕不動搖。

  但從現在開始,過了二十年後又會是如何呢?在二十年後,應該會變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生活吧?如今的科技進步快速,AI智慧機器人漸漸普及,在未來可能人人家中都有一台智能機器人,幫家裡打掃煮飯,清潔整理環境,處理家中大大小小的雜事,能與你一起聊天、談心事,也漸漸取代人們在社會上的工作與責任,使人們開始怠惰,不負責任、貪婪的心浮現,社會動盪不安,人類變成了這些機器人的寵物,任由它們吩咐。醫療衛生進步,人們壽命延長,導致全球人口數持續上升,鄉村漸漸都市化,破壞原先應有的樣貌,最終人類走向墮落,變成真正的「躺平族」。

  在二十年前的人們,想不到會出現科技如此突飛猛進的發展,二十年後的家鄉,也許會變成我們無法想像的境界,我們也不知道最終的未來會變成怎麼樣,所以期許大家能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無論是你身旁的親朋好友,或是你所思念的故鄉,把握當下,珍惜眼前。

  過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是百年以後,會變得是好是壞,我們無法得知,趁現在欣賞、觀賞著尚未被改變的風景,讓這些故事及景色,好好的收藏、珍藏在未來的回憶裡。

 

【評語】

  在問題一的回應上,能在閱讀引文後,掌握到表面上描述農人努力終生,最後卻被迫與土地分離,實際層面卻表達出作者認為當墳場空無,亦顯示農村的文化及傳承皆已消逝。

  在問題二的作答中,能完全掌握題幹的要求,處處扣緊題旨,甚至能展現體悟、想像,並抒發自身情感。透過「不喜歡人聲鼎沸的人群,不喜歡花枝招展的打扮,也不喜歡失去最單純美好的童真」想念過去「美好」的家鄉,頗有人與環境互相肯認的意涵。再者,面對科技如此突飛猛進的發展,呼籲將故事與景色,珍藏在未來的回憶裡,深濃情思,漫溢文中,亦值得引人省思。

 

佳作5

國立羅東高級中學  112班  葉o恩

問題一、

  詩中利用環境的變化,舉凡田與水被分割、樹與路為鄰,到農夫被迫和土地分離,述寫農村的變遷;然後井和鳥與藍天消失,土地所有權以及年輕人口亦消失,甚至骨骸隨之消逝,再寫傳承的失敗。本詩即是運用墳場消逝象徵家鄉傳承早已消亡。

問題二、

    二十年後的故鄉

  大自然的永續,環境的保護一直是我們人類所追求的重要目標,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要讓這世界愈來愈美好,可惜事實總是和現實相反。盡可能地去放慢地球被破壞的速度,是我們唯一能做且一定要做的事情。現在的情況讓我不得不想像,二十年後的世界,會是怎樣?

  奶奶曾說過,在她童年生活中,天空是無法形容的藍,從家裡放眼望去是無止境的海、連綿的山巒,還有綠油油的稻田,每當放學時,總是和一群孩子玩起躲貓貓,有人躲在稻田中、有人躲在森林裡、有人躲在黃牛旁,又有人躲進海蝕洞裡等待扮演鬼的同伴來抓人。回家路途中,會看見幾隻調皮的猴子在偷香蕉吃,牠們會對著人們擺出恰似勝利的表情,然後就開心地抓著藤條蕩回家中。

  在我所在的部落裡,左鄰右舍都像是家人一樣,不管婚喪喜慶、豐收歉收與打獵的戰績,都會一起慶祝、分享,甚或唱歌跳舞,「競爭」這樣的情況是不會出現在我的家鄉的。說到這兒,讓我非常佩服的還是老祖先的聰明智慧,從山林裡的打獵技巧,海上的漁獵技術,一直到住的房屋,總是會發現到許多前人的智慧。在還沒有所謂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確定前,他們就已經了解到生態永續的重要性,所以在狩獵、漁獵的傳統文化裡面,達成了一致的共識,絕對不會濫殺、濫捕,更不會運用傷害動物的毒藥、陷阱去滅掉整個生態。除此之外,最讓我嘆為觀止的是房屋的建造,祖先們運用就地取材的材料,建造能抵抗颱風、地震的石板屋。他們先挖將近兩百公尺的地基,再將四根粗木頭固定在房屋四角,接下來根據自己所想要的房屋構造搭建出房子,值得一提的是整棟石板屋裡絕對找不到半根釘子,所以我才說前人的智慧真的值得我們去探討。

  從這些先祖的事蹟裡,我非常能感受到以前的環境、氣候與生態是這麼多元,這麼地美好,生活中總是與大自然連結,情深不移!

  二十年後的故鄉,我們身處的世界正在改變,原本的稻田變成了高樓大廈,鐵路、公路陸續進入到部落裡,可愛的猴子瞬間沒了家,山上的山羌、山豬、飛鼠與白鼻心都被迫遷移原棲息地。工業化後台灣的天空,不再是藍色,而是夾雜著憂鬱的灰色和一坨坨工業排放煙,還有肉眼看不著的懸浮微粒。年輕人因為愈來愈嚴重的城鄉差距,不得已離開家鄉去都市打拚,使得部落裡人口外流,扶養比上升,文化特色傳承出現重大危機。鄰居之間的關係漸漸地也被影響到,人們不在信任彼此,變得更自私、殘暴,舉凡亂丟垃圾、空氣污染、虐待動物與濫捕動物等等的無恥行為頻繁地出現,使我越來越不再對世界有希望。

  人是多麽地恐怖和邪惡,我甚至沒辦法想像原來這個世界曾經是像奶奶述說的那樣美好,彷彿是吹牛的,不曾發生過的。我多次祈禱著這個世界能否回到原本的美麗,似乎是不可能的,只求我能好好地活下去……。

 

【評語】

  從問題一的作答內容裡,能看出作答者檢索文本中訊息,表達出詩中運用環境的變化,列舉「田與水被分割」和「樹與路為鄰」,書寫骨骸消逝,寫出傳承的失敗,藉由「井和鳥與藍天消失,土地所有權以及年輕人口亦消失」,臻於抒發情思襯托出故鄉文化早已失去根本。

  回應問題二的內容中,能掌握題幹的要求,依照題旨發揮,取材也十分豐富,表達出奶奶曾說過的天空是無法形容的藍,放眼望去是無止境的海與連綿的山巒,故鄉仍有綠油油的稻田,部落的生活是家人一般的關係,凡事都會一起慶祝、分享,以及唱歌跳舞。然而筆鋒一轉,二十年後的故鄉,灰暗且悲慘的氛圍侵入到部落裡,猴子沒了家,動物們都被迫遷移原棲息地。書寫出未來世界,工業帶來的不再是藍色,而是憂鬱的暗灰色。閱讀此文,能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深切悲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