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透過2所國立公共圖書館及全國22縣市公共圖書館提報「111 年全國民眾利用公共圖書館服務統計與資源利用行為」的服務數據,國家圖書館做成〈111 年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藉此瞭解臺灣民眾閱讀力及閱讀興趣。根據統計,111年的總借閱量為9311萬冊,從九個讀者年齡層分析其借閱冊數,可以看出閱讀主力族群為35-44歲的壯年讀者,此群體的閱讀需求量高於其他年齡層,應與這個時期為滿足親子閱讀、家庭經營及投資理財等需求有關。 圖一、111 年不同年齡層讀者借閱冊數排行: 資料來源:111年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報告書 |
乙、 近年來,聲音經濟逐漸成為浪潮,Podcast席捲台灣市場,聲音流量紅利正在爆發。Podcast 透過對話、說故事等不同的形式,談話內容含括各式各樣的主題,聽眾藉由多元的節目類型,不但能從其獲取內容、知識,更可透過如此私密的聆聽體驗獲取歸屬感,或在評論互動中,進而形成牢密的 Podcast 社群。臺灣最大的Podcast公司SoundOn(聲浪)攜手Yahoo奇摩、MyMusic等平台,發布從產業數據分析的「SoundOn 2022年度聲音經濟報告書」,分析使用族群、年齡比、性別比例等等的使用者數據。
圖二、2022年度聲音經濟報告書聽眾分析
|
請閱讀上列圖文,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參考圖二,試推論圖一「12-17 歲」、「18-24歲」青年讀者身處求學階段卻最少借閱書籍的可能原因。文長限120字以內(至多6行)。(占6分)
問題二:有人說:「外在的環境變化,影響我們在閱讀上的選擇。」你認同這樣的說法嗎?請參考圖一圖二,說明你認同與否的原因,並舉實例為證,無須命題。文長限5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19分)
【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用意】
以「圖表類」題材為命題的材料,讓學生能在篇幅不大的圖表中,用最短的時間中,能夠迅速理解大量的數據,以及數據之間的關係,進而能夠做出正確的判讀,並能符合題意書寫出圖表的資訊。進而以圖表變化,思考生活中的情形,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見解。
【評分原則】
第一題、
要求學生參考圖二,推論圖一「12-17 歲」、「18-24歲」青年讀者,身處求學階段卻最少借閱書籍的可能原因,應以此階段讀者可能會面對的生活情況進行分析,推論其結果。其次,審視字數是否符合要求,錯別字是否過多,斟酌扣分。
評分說明 |
等第 |
分數 |
能具體分析「12-17 歲」、「18-24歲」青年讀者的情況,並推論其結果。 |
A |
5-6 |
僅能略分析「12-17 歲」、「18-24歲」青年讀者的情況,文字欠周延者。 |
B |
3-4 |
僅能略涉題旨,無法清楚分析「12-17 歲」、「18-24歲」青年讀者的情況。 |
C |
1-2 |
空白卷、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者得0分。 |
|
0 |
參考答案:
根據二圖,12-17歲青年對借閱書籍與聆聽Podcast,參與度皆不高,都為倒數第二,推測其屬於升學考試階段,對於課業外事物較無暇參與。18-24歲青年借閱率殿後卻在收聽率有明顯提升,應是在脫離考試壓力後,受到新興閱讀媒材的吸引,以聆聽Podcast快速得到資訊。(116字)
第二題、
要求學生說明自己是否認同「外在的環境變化,影響我們在閱讀上的選擇。」並參考圖一圖二,說明你認同與否的原因,進一步舉例呈現自我看法,整體觀點,思路要能緊密,邏輯清楚的書寫。
評分說明 |
等第 |
分數 |
能以圖一圖二分析,並清楚表達立場,言之有物,論述深刻,文辭洗練,且具思辨深度。 |
A+ |
18-19 |
能以圖一圖二分析,並清楚表達立場,條理分明,論述清晰,文辭暢達。 |
A |
15-17 |
大致能以圖一圖二分析,並表達立場,論述合理,文辭得宜。 |
B+ |
12-14- |
大致能以圖一圖二分析,但立場表達模糊,論述尚稱合理,文辭平順。 |
B |
9-11 |
未能以圖一圖二分析,論述空泛,文辭欠通順。 |
C+ |
5-8 |
未能以圖一圖二分析,論述雜亂,文句不通。 |
C |
1-4 |
空白卷、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者得0分。 |
|
0 |
另外,視標點符號之使用與錯別字之多寡,斟酌扣分;未遵守作答區之規定,從第二大題作答區開始寫作第一大題者,扣1分。
【學生佳作】
秀峰高中201張O林
第一題、
首先觀察此年齡範圍為青年,根據圖二推測多數青年偏好非書本的傳播媒介接收知識,所以造成他們較不需以傳統的書本為媒介接收知識;此外題目中提到的兩個年齡階段,正值讀書階段,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須將生活重心放在課內的書籍,導致課外書借閱量偏低。
第二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演變,人們閱讀的方式日新月異,走了很大的進展,受到科技發展的影響,在選擇閱讀方式時,人們更偏好於非書本的方式閱讀,所以我認同「外在環境變化,影響我們閱讀上的選擇」。
根據聲音經濟報告分析,青壯年人口偏好使用非書本傳播媒介作為閱讀的方式,推測推測科技發展帶來許多優勢。首先,可以隨身攜帶的載具讓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方便地獲取知識和訊息,再者,科技的發展讓我們能跨越地域限制,載具的出現讓人能夠在線上輕鬆閱讀,不必到特定地點借書,並可以縮短城鄉差距。最後,科技也能帶領我們突破時間的限制,不需要等待傳統媒介的報導,能夠及時閱讀到最新的知識和訊息。
過去的我閱讀的方式也是依靠著書本或報紙閱讀,但獲得的資訊總與當下的時間有差距。現在訊息流通快速,在最新的文獻公佈時可以不到特定地點及時閱讀。科技的發展帶給人方便,並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我也深刻感受,所以我認同外在環境影響閱讀的選擇。
【評語】
一、清楚分析圖表所提供的資訊,並能連結該年齡的讀者,可能面臨的情況進而說明,條理清晰,推理正確。
二、說理清楚,並能客觀的呈現圖表所提供的訊息,與自身的經歷加以論述,邏輯清楚並能與現實情形融入敘述,言之有物,前後呼應,論證有力,並以文中以「首先、再者、最後」呈現結構井然,文筆暢達,讓整體的論述更具說服力。
秀峰高中201歐陽O姿
第一題、
我認為十二到十七歲的青少年會減少借閱書籍的原因是因為課業以及電子產品的盛行,導致青少年沒有時間及精力去閱讀其他書籍。而十八到二十四歲的青少年則是因為大學面對實習及專業科目及電子產品而減少閱讀的機會和時間。而且線上資料很多,許多實體書也有免費的電子書供人借閱。
第二題、
我認同外在因素會影響現代人的閱讀方式,因為人們不再只有一種選擇,去得知各種資訊,以前科技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時代,只能去圖書館借閱大量的書籍,但隨著手機和電腦的普及,需要查閱的時間就不會像以前那麼久,而且借閱書籍也輕便許多,也不用擔心借不到想要的書。
在幾年前,沒有手機的時候,我會去圖書館找小說去閱讀,但常常因為看不完而借回家繼續閱讀。可是會擔心書本太重,帶回家的過程會很累,也害怕借閱的時間過期,卻沒有看完就覺得很可惜,所以每一次只會借一本書。等看完要再來看下一本的時候,發現書架上已經沒有我要的書籍時,我會很難過,並且抱怨浪費時間,在漫長的時間等待後,因為忘記之前的書籍內容,導致再去借閱的動力下降,因此不再奔向圖書館借書。
直到最近幾年,我拿到了手機,沉迷於看線上小說,我就覺得比每天去圖書館方便許多,而且不用擔心看不到後續,更不用擔心出門時想看的時候看不到。再加上後來聲音書的盛行,電子書更加生動,活潑,讓許多人不再去圖書館借閱書籍,反而依賴線上電子書,所以我認為是外在環境的影響,進而改變許多人的閱讀方式。
【評語】
一、藉由圖表,正確的分析圖文資訊,並符合題目要求,書寫的理由合理並符合邏輯性,言之成理,行文流暢。
二、觀點與他人書寫面向不同,先從自身經驗到圖書館借書轉變成網路電子書的環境改變,主張網路資訊環境,對人類的閱讀有很大的轉變,論述清楚,結構嚴謹,文筆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