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2,247】

113年十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知性題(秀峰高中 吳潤宗老師)

內容

甲文:

  昔詩人什篇1,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蓋〈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2,此為情而造文也;諸子之徒,心非鬱陶3,苟4馳夸飾,鬻聲釣世5,此為文而造情也。故為情者要約6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7。而後之作者,采濫忽8真,遠棄〈風〉、〈雅〉,近師辭賦,故體情之製9日疏,逐文10之篇愈盛。

(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①什篇:詩篇 ⑥要約:文辭精練
②諷其上:諷諭上位者 ⑦煩濫:冗雜失當
③鬱陶:憂思鬱積 ⑧忽:忽略
④苟:姑且、勉強 ⑨體情之製:體現情感的作品
⑤鬻聲釣世:沽名釣譽 ⑩逐文:專門追求文采

乙文、

  寫作的題材跟靈感最好從生活中發現,這個發現不只是去田調,最好是你自己平時切身關心的題目,以及你最有感覺的主題,那樣寫來會更有感、更自然。我因為自小在市場長大,身邊的商販、客人、店家,以及各種營生買賣的人形形色色,浸潤其中的我,在腦中早已種下世間人百百種的印象。但我早期寫作反而是寫都會,那是我匱乏的經驗,因為匱乏而希望擁有,所以第一本書裡的酒吧夜店,迷離幻影,都是出自我僅有一次去酒吧的印象,加上想像寫就。

(陳雪〈靈感從哪裡來?〉)

 

閱讀上列兩文,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先依據甲文,說明劉勰如何評論寫作上「為情造文」與「為文造情」的優劣,再分辨乙文的寫作主張較近於何者。(120字以內,占6分)

問題二、書寫是人們的日常,比如考試作文、文學創作、日記隨筆、社群媒體……等,每位作者的書寫風格皆不相同,甚至同一位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也有不同的風格。修辭讓文章變得華麗豐富,但有時候捨棄繁複的修辭,以平實簡潔文字書寫文章也令人低迴不已。你認為書寫文章時,哪些情況適合使用華麗的文辭、哪些情況適合使用平實的文辭?請就生活中所見的例子與自己書寫的經驗加以說明。(不須命題,字數不限,占19分)

 

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用意】

  本次選用劉勰《文心雕龍》與陳雪《寫作課》做為出題參考。《文心雕龍》為中國第一本文學批評專著,其中〈情采〉一文,劉勰舉《詩經》為例,說明最早的創作者是「為情造文」,因為內心有情感想抒發出來,便將其轉化為文字,成為文章。然而後世文人是「為文造情」,並沒有真情實感,純粹為了寫文章而捏造情感。陳雪的《寫作課》主要書寫她的寫作心路歷程,將她成為一名作家一路以來的經歷與讀者分享。其中〈靈感從哪裡來?〉一文,陳雪表示經常有人問她:「靈感從哪裡來?」事實上,她靠的是生活中不斷累積的觀察。筆者將二文結合,透過陳雪的文章,彰顯出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情感的累積,是促使一篇文章誕生的契機,正符合劉勰所謂的「為情造文」。

 

【評分原則】

問題一:

6分

能夠判別甲文認為「為情造文」優於「為文造情」,並判斷乙文主張接近「為情造文」者,得6分。

3分

僅答對甲文認為「為情造文」較優,或僅答對乙文主張接近「為情造文」者,得3分。

0分

回答不正確,或未依題目要求作答。

 

參考答案:

  劉勰認為「為情造文」是將心中積蓄的情感抒發出來,「為文造情」是為了寫作而創造情感,心中沒有實際感受,因而以「為情造文」為優。乙文作者建議寫書寫的時候,從生活中找尋靈感,而不是憑空想像。此主張接近「為情造文」。(108字)

 

問題二:

等第

級分

分數

作答情形

A

A+

16-19

詳舉生活中的例子與自身經驗,仔細說明華麗與平實的修辭分別適合使用的時機。文句通達流暢,敘述完整清晰,具有個人見解。

A

13-15

能舉出生活中與自身經驗為例說明華麗與平實的修辭運用的時機,文句通順,但見解較不突出。

B

B+

10-12

能夠舉例,且能區別兩種風格的修辭運用的時機,唯文辭較不突出。

B

7-9

能夠舉例,但描述較不完整,或兩種修辭的使用差異未能說明清楚。

C

C+

4-6

未能善加舉例,或未能清晰區別兩種修辭使用時機之差異。

C

1-3

僅舉例或僅區別兩種修辭但皆敘述不清。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或僅抄錄題幹,可評0分。

 

【學生佳作】

佳作一、

三年四班 劉

  在書寫時依不同情境加入不同類型的修辭,可以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受。我認為文章中有適當的修辭相當重要,原本讀來索然無味也變得興致盎然。

  那麼什麼時候該使用華麗的修辭,什麼時候該使用平實的修辭呢?分別看看這兩句話的差異:「這是一首好歌。」與「這首歌讓我十分感動,悲情的旋律配上歌詞描繪的畫面,使我彷彿置身歌曲的故事中。」,後者的修辭可以彰顯作者的感受並賦予讀者想像力。

  然而,若是學術性或是描述劇情的文章,就不見得適合使用華麗繁複的修辭了。假如一篇小說中交代外婆過世,「我的外婆昨晚悄悄離開了」會比「我年老的外婆昨晚被閃閃發亮的白衣天使悄悄地帶走了」來得合適。僅僅交代劇情以利文章進行時,利用平實的修辭更易幫助讀者理解內容、聚焦重點,此句話應該是強調外婆的離開,而不是閃閃發亮的白衣天使。

  寫作時運用適當的修辭,能增添色彩及美感,但我們也應該避免在不適合的情況下運用不當的修辭,不僅破壞了氣氛,也無法完整呈現想帶給讀者的感受,甚至令讀者會錯意。

 

【評語】

  華麗與平實的修辭所適用的時機分別論述,並各舉二例讓讀者辨明優劣,一目了然,相當高明的寫作策略。

 

佳作二、

三年四班 林○謙

  人們從小學習作文,但能游刃有餘者並不多。有些人的文章平鋪直述,運用簡潔文字就能讓讀者體會個中三昧;有些人的文章運用了巧妙的修辭,畫龍點睛,出奇制勝。修辭雖非絕對必要,但千篇一律的文章,若適時加上增色的修辭,更能引人入勝。

  武俠小說裡以鏗鏘有力的語詞,刻劃人物背景與各種招式動作,令人目不暇給,帶給讀者豐富的聯想,人物彷彿真有血肉與靈魂,躍出書外。武俠小說的作者運用各種修辭,讓讀者聚精於各種慷慨激昂的打鬥畫面,每一次的閱讀,都酣暢淋漓。

  倘若沒有這些修辭,文章就不精采了嗎?事實上,修辭好比武俠小說人物的武功,深得其髓並善用之便得以決勝,然而跳脫武俠世界,不帶武功也未必不能行遊四方。

  武俠小說之所以運用諸多修辭與技巧,是為了讓讀者感受澎湃。但如吾人書寫日記時,並不會運用繁複的修辭,而是以平鋪直敘的方式書寫各種經驗與感覺。捨棄絢爛的修辭,真實反映感受與情緒;褪去華麗的外衣,將純粹而赤裸的自我呈現給日記、給深邃的內心。

  書寫,是表達想法方式之一。妙筆能生花,但花亦須枝葉支撐。修辭如花,美在綻放之時,假如沒有遒勁的枝葉,花亦不能生。絕妙的修辭能讓文章生出美麗的花,惟前提是以內容紮實的枝葉做為根基。

 

【評語】

     以武俠小說為例,說明修辭在武俠小說中的作用。更進一步將修辭比喻為武功,用以說明其運用方式,相當別出心裁。

 

佳作三、

一年四班 陳○爾

  表達的方式有千百種,最直接的,是口述,透過語言,把最真切的想法講述出來,簡單明瞭;較為含蓄的,是書寫,透過文字,利用詞藻與修辭加以修飾,傳述給想理解的人;較為隱晦的,是繪畫,運用顏料與筆墨,或寫實、或抽象,讓有緣人接收到隱藏的訊息。三者之中,最能廣泛流傳的方式是書寫,從古代的竹簡、書信、史書,到現在的電子郵件、歌詞,或各種文類的文章。若加上適當的詞藻和修辭加以修飾,能一定程度地提升文章的水準,但不是每篇文章都適用,在此以兩本小說做對比。

  九把刀的小說《月老》,內容講述男女主角淒美的愛情故事,為了提升讀者閱讀的趣味,勢必要加上適當的修辭,以描寫景物和主角內心的想法及情緒。其中一段,講述的是女主角難以釋懷男主角的離世,看著往日合照懷念過去。九把刀先是描繪了她房間的裝飾,泛黃的照片顯示出時間久遠,接著寫到臉上抹不去的淚痕,顯示內心對男主角的想念。九把刀成功抓住了讀者的共鳴,善用詞藻與修辭渲染情緒,是他讓此書暢銷的關鍵之一。書寫這類富含感情的文章時,不能僅平鋪直敘,避免讀者覺得無聊。

  又好比秦濤的《權謀至尊司馬懿》,封面就標榜著「實用歷史」,顯示閱讀此書的讀者想探究的,是歷史的過程和作者對歷史的看法。此書便不需要華麗的詞藻和修辭,只需要以平實的文字說明。正是因為作者淺顯易懂的文筆與書寫策略,成功抓住了那些想了解歷史的人的需求,進而暢銷。

  文辭的華麗或平實並沒有優劣之分,重要的是運用在什麼性質的文章中。《月老》對上《權謀至尊司馬懿》,就好比蘋果對上檸檬;對蘋果來說,甜是有益的,變酸是不好的,但對檸檬卻是恰恰相反;《月老》需要華麗的詞藻和修辭才能引起共鳴吸引讀者,而《權謀至尊司馬懿》需要的是簡單明瞭的文字和言簡意賅的說明及論述。

 

【評語】

  以自身閱讀過的兩本著作為例,分析其寫作方式,得出不同類型的書籍適合不同修辭的結論。相當實際且明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