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命題 寫作命題

【點閱數:925】

114年五月份國寫測驗命題與佳作講評-知性題(新店高中 何瑾瑋老師)

內容

  近年來,在AI技術發展的帶動下,台灣科技產業蓬勃發展,連帶影響大學的電資學群熱門度居高不下。這種「偏食」現象不僅影響大學端,高中也深受影響,讀書能力較佳的學生多傾向進入理工為主的二、三類組,人文社會的一類組班級則大幅減少。

  根據教育部111學年大專校院概況統計,攻讀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科學的科技類學生最多,占比高達45%,其次為社會類科35%,人文類科包含教育、藝術、人文等學門僅19%。

  全教會副理事長張瓊方表示,近年來國家資源非常偏向理工科,高中的學術競賽側重理工科,人文學科除奧林匹亞地理競賽之外很少有相關競賽,可見教育端在人文學科投注的資源明顯少於理工科。而家長、學生也很實際,既然國家投注資源在理工科及延伸產業,再加上薪資的優渥,學生當然會往此流動。然而,這種資源分配不均,進一步加劇學生對人文學科的冷淡。

  針對這一現象,中研院士王汎森等人表示關切。學者們認為,人文學科對於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價值觀念及文化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他們想赴高中與學生分享人文學科的重要性,期望能扭轉這股趨勢。(改寫自聯合報〈高中生選系「偏食」攻讀人文類科僅19% 中研院士也來搶救〉)

圖一:ChatGPT依據上文內容生成

 

閱讀上列圖文,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根據上列圖文,說明圖一如何具體呈現理工與人文領域的失衡狀態。文長140字以內。(占6分)

問題二、科技時代的來臨與人才需求,整體社會風氣重理工輕人文,從國家政策到學生的升學選擇都受到影響,此現象不僅反映學生的價值選擇,也牽動整體教育與社會結構的變化。走向理工科技的社會就不需要人文素養了嗎?重視人文會耽誤科技發展嗎?面對升學時校系的選擇,考慮的究竟是什麼?請參考上文的現象,以「理工與人文的輕重」為題,根據你的見聞,分析此現象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並闡述你的看法。文長400字為限。(至多19行)。(占19分)

 

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用意】

  隨著人工智慧、半導體與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也因此帶動大學電機、資工、資管等理工相關科系的熱潮。這股趨勢逐漸滲透至高中端,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傾向選擇二類組(理科)或三類組(醫科),而選擇一類組(人文社會)的學生人數則大幅下降,出現明顯的「重理工、輕人文」現象。根據教育部統計,111學年度選讀科技類科系的學生占比高達45%,而人文相關學科僅有19%,這樣的結構性差異值得關注。

  本題的命題動機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說明:

1、社會趨勢與教育選擇的連動

  台灣社會價值觀強調實用與就業導向,在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理工相關領域不僅就業前景看好,薪資也明顯優渥,影響高中生在選組及未來升學時的選擇。許多家長與學生因此偏向投入資源於理工學習,進一步壓縮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空間。

2、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

  從高中到大學,教育體系中的競賽、獎學金與課程設計等資源多半集中於理工領域。人文學科除少數奧林匹亞競賽外,參與機會相對稀少,導致學生缺乏接觸與發展人文興趣的管道,也使教師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就感。

3、人文教育價值的再認識

  儘管人文學科在目前升學或就業的趨勢上,未必具備直接優勢,但其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價值判斷、道德倫理及文化素養等方面,仍舊扮演不可取代的角色。面對AI時代的來臨,單純的技能與知識可能快速被取代,但是人類的深層的思辨能力與人文關懷素養反而成為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核心議題。

4、圖文整合與素養導向命題實踐

  本題結合圖片與文本資料,設計一題簡答題與一題短文寫作,目的在引導學生從視覺與文字雙重資訊中,練習提取與整合文章圖片的關鍵訊息,並加以進行判斷與說明。這樣的命題形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資料理解與綜合分析能力,也能夠呼應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學習,落實批判性思考與社會參與的教育目標。

  綜上所述,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思考科技發展下教育資源與社會價值觀的變化,並藉由圖文分析練習,培養他們多元觀點與均衡思維的重要性。

 

【評分規準】

  • 問題一

等級

分數區間

評分說明

A

5–6

能明確指出圖像中象徵理工與人文領域的具體元素(如天秤、秤盤內容等),並清楚連結至「失衡」的意象,說明條理完整、文字通順,能凸顯理工繁盛與人文冷落的對比。

B

3-4

僅簡略描述圖中元素,對失衡主題著墨不足或論點不明確,文字表達較為零碎,未能完整傳達圖文核心意涵。

C

1-2

僅簡略描述圖中元素,對失衡主題著墨不足或論點不明確,文字表達較為零碎,未能完整傳達圖文核心意涵。

0

0

空白卷、完全未切題、或僅抄寫題幹內容。

 

參考答案(問題一)

  圖中以「天秤」具象化兩個領域的比較。左側秤盤有機器手臂、相對論公式,以及戴著頭盔的工程師們,滿載的秤盤象徵投入理工科系的人數眾多。右側的秤盤上,雖以厚厚的書籍與西裝男子作為人文學科的形象,但空蕩的秤盤以及掉落其下象徵書寫的羽毛筆與代表浪漫的玫瑰,則具體表現人文學科被忽視的情況。

 

  • 問題二

等級

分數區間

評分說明

A+

14-15

具高度思辨力,能深入剖析理工與人文失衡對教育與社會的長遠影響,論點清晰、條理嚴謹,並有具體例證與觀點展開,文字流暢,表達成熟,展現個人見解與反思。

A

12-13

能合理分析此現象的社會影響,有具體觀點與基本例證支撐,架構完整、條理清楚,文字通順,能展現對題旨的理解與基本批判能力。

B+

10-11

能表述出個人看法,對現象有基礎理解,論述尚稱完整,但觀點或例證略顯薄弱,結構尚可,文字基本通順。

B

7-9

大致回應題意,但內容流於表面,或偏離重點,例證不足或分析簡略,文字表達平平,略顯空泛。

C+

4-6

稍涉題旨,但內容多為敘述或抄襲,未形成完整論述,文字表達欠通順,結構鬆散。

C

1-3

未能釐清主題,立論模糊、邏輯雜亂,僅片段內容與題目相關,或大幅偏離題意。

0

0

空白卷、文不對題、完全抄錄題幹者。

 

【學生佳作】

佳作1

問題一、

  圖中以天平一重一輕來顯示理工與人文領域不平衡的狀態。在較重的一側有工程師、物理方程師、工程圖及機械等代表「理工、科技」的元素;在較輕的一側有一個形象似學者、哲學家單獨的人物,旁邊散落一枝筆也作為暗示人文被現今社會所遺落。

問題二、

  科技時代影響著全世界,從離我最近的升學選擇到未來的就學機會等,都被牽連者;而科技時代導致社會風氣「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日益顯著。

  這樣的社會發展有多面向的影響。理工科技的發展確實是有助於社會的經濟及技術成長,讓產業更升級、生活更便利。但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也不可遺忘人文的重要性;如果說科技發展是推動社會經濟,那人文發展就是形塑社會的靈魂與深度,是缺一不可的。

  我認為發展理工科技的社會絕對不是不需要人文素養,反而是更需要,理科發展與人性是互為反面【表裡】的,但如果是兩者結合,更能產出完美的發展;像是過度偏重理工可能導致人文素養的匱乏,餓時就是需要人文素養提供更符合人性的精神。

  理工與人文應當是彼此促進、互助發展的,不應該只有單方向;任何的學系、職業都有它存在在這社會的意義與價值,唯有理工與人文並重,社會才能實踐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評語】

1、分數:5分/A12分,共17分。

2、須注意寫作格式,在語句敘述上可以再修飾以致順暢,並適當使用標點符號。

3、問題一若能注意到凋零的玫瑰作為人文學科式的意象,當可滿分。

4、問題二雖提到人文理工的均重,但論述空泛,適當舉例以佐證「為何人文理工應並重」,立論更有依據且深刻。

5、文字敘述上算流暢,架構明確。

 

佳作2

問題一

  以天平將人文和理工的人群分配至左邊和右邊【兩邊】的秤盤上,並以雙方未來能夠做的職業的插圖代表左右各自的學群。以人們代表砝碼,並且表理工人數相較人文人數多,使天平傾向理工那邊,象徵了理工的資源、選擇優勢都比人文好,解釋了現在社會的「偏食」。

問題二

  在科技浪潮下,現在社會多「重理工輕人文」,這股風氣從國家政策、產業走向到學生選課無一倖免。這現象不僅反映學生價值判斷,更使教育和社會結構有所變革。純走向理工的社會,真的能否捨棄人文?人文的缺空是否會阻斷科技發展?此令人深思。

  我認為,人文理工是相輔相成的,科技若缺乏人文關懷,這些服務我們的科技恐淪為冰冷工具,甚至帶來倫理困境,像AI雖然便利,卻伴隨隱私、歧視等問題,這非純技術能解,是需人文思辨引導。

  人文素養,像是批判思考與同理心,是科技創新上不可或缺的軟實力,使科技發展更具溫度、正義。若偏重理科,易使社會畸形發展,並限制了科技視野、深度。

  對於升學,應鼓勵多元發展,非盲目追逐熱門【潮流】。應考量興趣、潛能,而不是薪資為原則。社會應重新審視人文價值,【兼顧】培養人文理工兼具人才,使兩者平衡,社會才能有續發展。

【評語】

1、分數:5分/A13分,共18分。

2、問題一能掌握到大重點,惟細節【凋零的花、落地的筆】意象理解可再加深。

3、問題二在論述時可多引用具體實例或數據來佐證觀點,如科技與人文結合成功的案例,能使論述更具說服力與深度。

4、文章結尾可再加強總結性語句,呼應開頭問題,讓全文結構更完整,收尾更有力道。

5、本文立意深遠,觀點成熟,能宏觀視角探討理工與人文的平衡問題,展現思辨能力與社會關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