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AI技術發展的帶動下,台灣科技產業蓬勃發展,連帶影響大學的電資學群熱門度居高不下。這種「偏食」現象不僅影響大學端,高中也深受影響,讀書能力較佳的學生多傾向進入理工為主的二、三類組,人文社會的一類組班級則大幅減少。 根據教育部111學年大專校院概況統計,攻讀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科學的科技類學生最多,占比高達45%,其次為社會類科35%,人文類科包含教育、藝術、人文等學門僅19%。 全教會副理事長張瓊方表示,近年來國家資源非常偏向理工科,高中的學術競賽側重理工科,人文學科除奧林匹亞地理競賽之外很少有相關競賽,可見教育端在人文學科投注的資源明顯少於理工科。而家長、學生也很實際,既然國家投注資源在理工科及延伸產業,再加上薪資的優渥,學生當然會往此流動。然而,這種資源分配不均,進一步加劇學生對人文學科的冷淡。 針對這一現象,中研院士王汎森等人表示關切。學者們認為,人文學科對於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價值觀念及文化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他們想赴高中與學生分享人文學科的重要性,期望能扭轉這股趨勢。(改寫自聯合報〈高中生選系「偏食」攻讀人文類科僅19% 中研院士也來搶救〉) 圖一:ChatGPT依據上文內容生成 |
閱讀上列圖文,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根據上列圖文,說明圖一如何具體呈現理工與人文領域的失衡狀態。文長140字以內。(占6分)
參考答案
圖中以「天秤」具象化兩個領域的比較。左側秤盤有機器手臂、相對論公式,以及戴著頭盔的工程師們,滿載的秤盤象徵投入理工科系的人數眾多。右側的秤盤上,雖以厚厚的書籍與西裝男子作為人文學科的形象,但空蕩的秤盤以及掉落其下象徵書寫的羽毛筆與代表浪漫的玫瑰,則具體表現人文學科被忽視的情況。
問題二、科技時代的來臨與人才需求,整體社會風氣重理工輕人文,從國家政策到學生的升學選擇都受到影響,此現象不僅反映學生的價值選擇,也牽動整體教育與社會結構的變化。走向理工科技的社會就不需要人文素養了嗎?重視人文會耽誤科技發展嗎?面對升學時校系的選擇,考慮的究竟是什麼?請參考上文的現象,以「理工與人文的輕重」為題,根據你的見聞,分析此現象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並闡述你的看法。文長400字為限。(至多19行)。(占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