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19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工業化帶來了眾多的就業機會,讓許多人湧入城市與工業區謀生。然而,造鎮的速度趕不上人口洶湧而至的速度,大量違章建築因應而生,特別是未經規劃、先有建築後有路的擴張方式,讓許多地區的建築擁擠雜亂、道路狹窄彎曲,連帶也使得後續的土地規劃多半破碎而缺乏整體性。 19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人口的組成與生活型態跟著不同,土地勢必要重新規劃以因應生活的需求,然而,在公共政策不夠完善、改建經費有限以及畸零地坪數太小無法建築等情況之下,各地都出現了公有土地閒置的問題。這些空地因缺乏管理往往伴隨諸多狀況,例如垃圾亂丟、寵物棄養、雜草叢生、被人侵占擺放私人物品等,成為公共衛生與安全的隱憂。於是,要如何活化這些閒置的公有土地,使其成為對民眾有益的生活空間,便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圖一、 圖片出處: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新作坊.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
請閱讀上列圖文,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上文,說明公有空地的問題與土地活化的意義。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問題二、假設你家前面有一塊約六坪(二十平方公尺)的公有閒置空地,因為長時間缺乏整理,不僅有滿滿的雜草與石塊,還被人棄置垃圾而臭氣沖天,而現在政府開放讓民眾可以提出公有空地活化方案,你會如何設計與規劃門前這塊空地?請參考上文,以「空地大改造」為題,將圖一綠籬內的空地作為標的,提出你的具體改造計畫,以及設計的理念和期望。文長400字。(占21分)
【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用意】
台灣自1960年代起經歷快速工業化與都市化,造就了經濟成長與人口集中。然而,土地開發的失衡導致大量違建與破碎的土地利用,使得部分公有土地在都市轉型後閒置未用,衍生環境與治安問題。如何活化這些閒置空間,成為改善生活環境與提升公共利益的重要議題。透過本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周遭問題,思考空間改造與公共參與,並培養規劃能力與社會責任感。以「活化公有空地」為主軸,結合社會議題與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身邊環境出發,思考城市空間使用的問題與改善方式,培養同學實踐創意與提出解方的能力。
【評分原則】
第一題
參考答案:
部分公有土地受限於政策、經費與面積,無法有效建設管理而荒蕪,因而成為公共衛生與安全的隱憂。活化公有空地的目的除了要解決這些問題,還要更進一步為民眾的生活帶來助益。(78字)
第二題
等第 |
評分規準 |
||
A等 |
A+ |
21~19分 |
能具體描述改造方案,包含設計理念、預期效益,內容創意充實且具體可行,並緊扣題旨。文字自然通順,語句流暢,無明顯語病,結構清晰。 |
A |
18~16分 |
能描述改造構想與理念,內容大致合理,有細節,略具創意,與題旨關聯明確。文字通順,偶有小錯,結構尚清楚。 |
|
B等 |
B+ |
15~13分 |
有明確改造想法,但描述不夠具體或略顯簡略,創意一般,與題旨相關。文字基本通順,結構尚可,錯誤不影響理解。 |
B |
12~10分 |
改造構想較為簡略,欠缺具體可行性,與題旨有一定關聯但未深入。文字稍嫌不順,偶有語病或結構不清之處。 |
|
C等 |
C+ |
9~6分 |
缺乏明確規劃內容,空泛不具體,與題旨關聯薄弱或偏離。語句不順,錯誤較多,影響理解。 |
C |
5~0分 |
幾乎無內容或完全偏離題旨,缺乏實質改造構想。文句錯誤過多,語意不明或文不對題。 |
|
特殊評分原則 |
1內容文辭均達A+,但是文未終篇,僅成一大段文者,至多12分。 2空白卷或僅抄錄題幹,評給0分 3視標點符號與錯別字多寡,斟酌扣分。 |
【學生佳作】
問題一、
竹東高中 羅O洋
現今公有土地面臨嚴重的無效使用,引發了公共衛生、安全等各種層面的問題。活化的主要目的除了解決無效利用引發的問題外,更可以使者些廢棄土地發揮價值,進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
竹東高中 蘇O閎
公有空地因缺乏管理,常成為垃圾場與治安死角,影響公共衛生與安全。活化空地能改善環境、提供社區使用空間,提升生活品質。
問題二、
佳作1
竹東高中 羅O洋
空地大改造
門前這塊約六坪的公有閒置空地,長年雜草叢生、垃圾堆積,既影響市容也危及衛生。為改善現況,我提出以「社區共享菜園」為核心理念的空地活化計畫,讓原本荒廢的角落,變成居民共同耕耘、共享成果的溫暖空間。
要改造成適合植栽的環境,首先要清除雜物與整地,改善排水、施以基礎土壤改良。保留綠籬作為邊界,並圍設矮籬防止垃圾再度棄置。菜園依照陽光與排水情況分區設置種植槽,可種植香草、蔬菜如九層塔、空心菜、地瓜葉等,兼顧實用與低維護性。中央設置一座簡易雨水收集桶及堆肥箱,鼓勵環保灌溉與廚餘再利用,提升土地永續性。一旁設有社區公告小黑板,分享種植的小知識與收成時間,並設置幾張木椅,成為居民交流與學習的場所。菜園將由居民共同輪值管理,鼓勵親子參與,讓孩子透過種植體驗食物來源與自然變化,增進社區間的互動與認同。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人們始終沒有時間和身邊的人好好相處,這個空地大改造的菜園不只讓廢棄的公有土地煥發新生,也讓人們在下班後疲憊時可以有歇息駐足與人談心的好地方。
【評語】
本文作者能明確掌握題旨,結合實際觀察與合理規劃,提出「社區共享菜園」的理念,有具體的改造計畫和設計的理念,展現縝密的規劃和社區關懷意識;而在表現能力上,作者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與雅適的遣詞造句,全篇讀來語句流暢,段落分明,內容與形式兼具,堪稱優異。
本文中看見作者擬出具體可行的計畫,由「清除」而「改善」而「圍設矮籬」,一步步地規劃,一幅美麗的圖畫:「種植香草、蔬菜如九層塔、空心菜、地瓜葉等」出現眼前,彷彿看見麗日蔬圃下的人家樂陶陶,互相分享栽植經驗及瓜果收成,不僅享受親子同樂,鄰里並友好相處,真是一舉多得,令人期待。活化土地改造空地,是提升城市居住品質的有利方式。
佳作2
竹東高中 蘇O閎
空地大改造
六坪大小的空地,雜草叢生,適合作什麼呢?不太適合建設大型的公共設施。我有一個願景,一直期待我的社區可以有一個讓我與家人友朋下圍棋的空間,而這個願望一直無法實現,不是空間太大,就是空間必須與其他項目共用,很難有一個適合於圍棋的空間。而我以為六坪的大小正可創建一個專屬圍棋的空間。
我規劃去除地上雜物,填土興建一座涼亭,裡面擺上一、二副棋子、棋盤,涼亭外種植幾棵銀杏樹,這樣一個專屬於圍棋的六坪空間不僅可以為社區建構一個跨世代的共樂平台,黃髮垂髫下棋同樂,並可藉著優美環境吸引大家走出家門,抒情養性、怡情益智,這是我的期望。
銀杏樹長大後不僅可以遮蔭並結果,從環境而言,銀杏有淨化空氣的果效,能清淨大家的肺葉;從意象而言,銀杏總給人一種視覺的美好饗宴,並給人歲月安穩的感覺。
現今繁忙的生活當中,很難得可以有一個平靜心緒的空間,而六坪大小的空地,正好給自己一個安寧的所在。傍晚當大家環坐銀杏樹下,清風拂面時,歡聲笑語連連,有些人正與朋友弈棋,冰涼的瑪瑙棋子劃過指尖,那種悠然舒爽的感覺,突然忘卻一天的疲憊辛苦。活化這六坪土地的美好,與民同樂歡暢,令人期待!。
【評語】
作者結合實際觀察與合理想像,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造方案,不僅有期待也有遠見;全文以熱筆書寫對社區的關懷與濃厚地自然意識,熱情洋溢存天真赤子心。因作者本身喜愛圍棋,有此規畫與理念,實屬合情合理,而其想像與期待亦是具體可行的。由從我們可以認知六坪大的空間感造後竟然可以老少咸宜、斑白與稚子同歡真令人期盼。全文語句平穩,段落分明,想像力與規畫能力都屬優異;然而首段一開頭直接切入主題,語句有點急促突兀,可以再鋪敘一些,惟作者有此規畫與理念,亦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