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八年臺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出版的《跨國灰姑娘》一書中提到,手機創造了一個虛擬世界世界,讓移工建立網絡、聯繫家庭,或追求愛情。當時的手機只能通話和視訊,而自二〇一六年臉書開啟直播功能,從那時開始,我常常看到熟識的印尼朋友,他們直播日常、休假生活,還有每一個我不理解的時刻。 在臺看護工不受勞基法保障,勞動部二〇一九年統計,近九成外籍看護工無法固定休假,五成僅有「部分放假」,而且有三成四的看護工不曾放假。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移工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用手機直播,因而成為人際溝通、自我抒發的出口。 有趣的是,根據二〇一九年勞動部的統計,臺灣雇主對移工感到困擾的原因,第一名為「語言溝通困難」,第二名就是「愛滑手機、聊天」,占比四十九%。 二〇二〇年一月四日,妮妮照顧的阿公過世。 阿公過世隔天是週日,本來是移工和好友們在臺北車站開心相聚的日子。那一天深夜十一點半,妮妮一個人在空蕩的臺北車站月臺直播,月臺沒什麼人,直播畫面裡時而駛過幾班區間火車,時而是妮妮失神的臉龐。妮妮對著鏡頭、空氣、火車講話,獨自講了二十幾分鐘,她的話語混雜著印尼文和爪哇語。以我僅有的印尼語彙,她直播裡說的,不再是自己很好而是「現在,只有我一個人。」「Aku sendiri.(我一個人。)」 此刻的妮妮說著母語。我終於懂了。 說母語是世界上最療癒的事情。 面對移工的直播行為,我們常常想到的是他們暴露被照顧者隱私,或洩露工廠機密,還有人因為直播而被遣返回國。但其實移工的直播,是為了連結,在直播裡舒服地說自己的語言,表現快樂、展現自由,和同鄉朋友在網路上互助支持。移工是孤鳥,直播可以讓他們脫離現實,在網路的世界裡回巢,透氣呼吸。 直播不一定代表自己真的過得很好,但是當移工直播的時候,他可以說話,表達自己。那一刻才終於不是一枚勞動力,而是個完整的人。(改寫自汪婉琪〈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
請閱讀上文,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請依據文章內容,說明移工直播的原因及其背後的意義。文長限80字以內(至多4行)。(占4分)
問題二、近年來,有些人認為移工使用直播有助於表達情感與建立社群,是重要的自我療癒與連結方式;也有人認為,直播可能導致個資外洩、影響工作專業,引發種種爭議。請就你的觀察與理解,選擇其中一種看法,說明你支持的理由並具體舉例。無須命題,文長限400字以內(至多19行)。(占21分)
【測驗目標】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命題用意】
在多元文化與科技快速交織的時代,「直播」已不僅是分享日常的工具,而是某些群體表達自我、尋求連結的重要方式。尤其對於遠離家鄉、身處異地的移工而言,直播不只是娛樂或通訊工具,更是療癒孤獨與強化社群認同的重要管道。
本篇選文取材自汪婉琪〈移工怎麼都在直播〉關於印尼移工「妮妮」的真實經歷,從個人行為背後,牽連出勞動條件、語言隔閡、社會觀感與文化認同等複雜議題。藉由她在臺北車站月臺直播自語的場景,引導學生思考:在非母語、非熟悉文化的土地上,一個人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與「存在感」?而我們作為社會多數,是否能從中理解他者的處境與渴望?
第一題設計為資訊檢索題,考查學生抓取與統整文章關鍵訊息的能力;第二題則透過具有對立觀點的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思辨直播的正負面影響,進行觀察、舉例與立場論述,以期分析現象,形成見解。
本題目的設計,既回應現代生活的科技脈絡,也觸及當代社會重要議題,期望培養學生對社會多元處境的同理、理解與思辨能力。
【評分規準】
第一題評分標準:
分數 |
評分標準說明 |
4 |
能完整掌握文本內容,明確指出移工直播的背景、動機(如:孤單、無法休假)、目的(如:連結、抒發)與其深層意義(如:說母語、成為完整的人);表達扼要精準、語句清楚,與文章高度契合。 |
3 |
能掌握直播的主要原因與部分意義,語句大致通順,表達清楚但略有重點遺漏(如:未說明直播的心理功能或文化意涵);或用語略顯籠統但仍切合文章內容。 |
2 |
僅提及直播原因或意義之一,理解片面;或語句不夠通順,論述邏輯略顯薄弱;與文本關聯不夠緊密。 |
1 |
未掌握題旨,答非所問或內容過於簡略,僅片段提及「直播」、「孤單」等關鍵詞,無法構成明確說明。 |
0 |
空白卷,或文不對題、完全抄錄題幹或原文,或與題目無關的內容。 |
參考答案:
移工之所以進行直播,是因為身在異鄉如同孤鳥。直播讓他們在網路上連結同鄉的朋友,脫離現實的處境,自在說自己的語言,有著回巢的安心與放鬆,直播使他們成為完整的自己。(80字)
第二題評分標準:
分數區間 |
評分標準說明 |
19–21分 |
能針對題旨選擇觀點(支持或質疑)表達清楚立場,分析深入具體,兼顧個人觀察與社會現象,例證得當,情感與理性兼具,結構嚴謹,文辭優美,展現高度思辨能力與文字表達能力。 |
16–18分 |
能清楚表達立場,觀點有條理,有分析與例證,論述合理,情感表達自然,結構清楚,文辭流暢,有思辨深度。 |
13–15分 |
能基本表達立場,論點較明確,略具分析與舉例能力,結構大致清楚,文字表達尚稱通順,思考層次略顯平面。 |
10–12分 |
立場模糊或流於片面敘述,分析薄弱、例證不足或偏離主題,文章結構鬆散,文字表達普通。 |
7–9分 |
未能掌握題意,僅片段陳述感想或空泛評論,無明確立場,論述散漫,結構不清,語病較多。 |
1–6分 |
嚴重偏題或未具備基本寫作結構,僅有零星詞句、重複題幹、語句混亂。 |
0分 |
空白卷、文不對題、全篇與題目無關,或完全抄錄題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