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2,199】

96年九月好書導讀(1)

內容

96年九月好書導讀(1)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一、書籍基本資料:

1.    別:散文

2.    名: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3.    者:簡媜

4. 社: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5.出版時間:20076

6.    價:350

二、本書大意:

    一個陪孩子經歷過兩所台灣小學的媽媽所做的親眼觀察。

這本書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作者如是說。

因著丈夫學術交流,帶著孩子遠赴美國科羅拉多州旅居四個月。原本只是向親友團e-mail異國所見的「簡氏報告」,但隨著讀小學四年級的姚頭丸(簡媜兒子)每天帶回家的學校訊息越來越多,簡媜於是認真思考寫一本書的可能。

帶著無可避免的忐忑,簡媜夫婦將姚頭丸丟進Dunn這所學校裡。級任老師給新同學一個牛皮紙袋,裡面是:牙籤(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巧克力(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等,「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與溫暖情懷。沒有一件提醒作業考試測驗卷評量練習簿,也沒有提醒安靜守秩序準時處罰,卻提醒『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提醒『挑出別人的長處』,提醒『記得幫別人擦乾臉上的眼淚』」,這讓簡媜紅了眼眶。

Dunn裡,課本都是很厚的精裝本,閱讀課本有六百多頁、數學二百九十頁,但孩子也不怕看厚書,而姚頭丸的壓力很大,卻非常快樂,作者以具有親和力與臨場感的筆觸,對照出台灣根深柢固的教育觀念,可能逐步扼殺『閱讀食欲』與『學習的興奮感』而多所感慨。

書中紀錄作者所看見的最特別的事:「轉變」。「看到孩子進入一所氛圍親切、老師臉上掛著笑容的學校如沐春風,展現了積極學習與主動閱讀。看到我們一家暫時脫離令人沮喪不斷紛擾的社會,卸除無力感之後,心情如在桃花源安頓一磚一瓦般愉悅。」。

簡媜認為這趟旅行最特別的是「大人小孩共同體驗的「遊學」之旅──遊小學、遊生活、遊山川。」所以書中也從從異國廚房的豪華設備、超市的柴米油鹽,延伸出一連串飲食生活的喜怒哀樂;從湖濱小徑的日常漫步,寫到遼闊的哲學問題,關於生死失去、創傷陰影、工作熱情和生命期許;從家人的旅遊,浸泡於他人社會藉以檢查自己社會之有所不足。

    全書以四十一篇散文共構為一趟短期居留伴讀的遊學誌,作者人在美國,不論是教育、生活或旅遊,都想到台灣,在紀實、反思之餘,也期盼小朋友、老師與父母可以從中獲取活力與熱能。 

三、寫作特色:

「這本書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作者如是說。相對於作者其他書籍之有計畫書寫,此書之意外誕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全書有著如實錄一般的寫作風格,而在輕鬆幽默的筆觸下,深刻的親和力與臨場感,緊緊抓住讀者的心。作者在書中稱丈夫「姚同學」,稱兒子「姚頭丸」,而以「」自比,時而紀錄姚頭丸的學校生活,時而以家常對話呈現「姚頭丸」的赤子之情,時而藉生活飲食之所感帶出昔日在臺的回憶,更偶爾穿插台語,鄉土語言的魅力與趣味又令人莞爾。如:「飯煮得好不好吃不重要,家庭主婦的派頭甲力量,恁就要甲伊『展出來』啦!」(火伕頭求生術〉)

全書述事明快,頁數雖不少,但讀起來不覺負擔,卻又感同身受,而此則主要來自於文字中飽含作者澎湃的情感。作者説:「人在美國,不論是教育或旅遊,都想到台灣」,而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繾绻情深,讓作者「浸泡於他人社會藉以檢查自己社會之有所不足」;也是因為如此的情感,讓作者認為完成此書「是這趟旅行漸漸跨過私體驗界線進入公眾思維之後,不得不負起的任務」,所以,在幽默之餘,作者也運用犀利的筆調,呈現「將生活的漫天煙塵化為思想朝露」的散文觀。

從內容來說,作者擺脫關於教育的教條式議論與在美生活的鋪敘,以「一家人的轉變」為基調,組成四十一篇遊學誌,並對當今台灣的教育提出深刻的反思,而在文字的處理上,有著「文字的精靈」美稱的簡媜,在書中更靈動地呈現出含融著創意與美感的文字風景,自然而無斧鑿痕跡,讓讀者有著美麗的視覺享受。

四、問題討論:

1. Dunn的教育旨在培養具有怎樣能力的學生?對於姚頭丸的美國小學的教學模式與態度,你有何看法?

2.開學第一天你的老師同常會告訴你什麼?姚頭丸的老師「沒有一件提醒作業考試測驗卷評量練習簿,也沒有提醒安靜守秩序準時處罰」,你有何看法?

3.書中提到小學的「課本都是很厚的精裝本,十六開彩色銅版紙,閱讀課本有六百多頁,數學二百九十頁,……課本是每年重複使用,所以免費。」這讓你聯想到什麼?

4.書中說:「學校非常注重閱讀,把它當成最重要的回家功課。孩子也不怕看厚書……(即使如此,他們還叮嚀不要超過四十分鐘)」,為什麼他們還叮嚀不要超過四十分鐘?你認為小學生應該把閱讀當成最重要的回家功課嗎?

5.作者說:「我覺得在和諧、有希望的社會,一個老師比較容易陳進在忙碌裡享受著工作帶給它的成就感,台灣最缺的,就是那份和諧與希望吧。」你同意著個說法嗎?為什麼?

6.作者說:「在這個小校園,感受最深刻的是:友善與欣賞。」想一想,在你目前就讀的學校,你感受最深刻的是什麼?

7.作者慶幸拄柺杖的小朋友馬托並非生在台灣,為什麼?

8.作者上落磯山賞白楊樹後說:「在美面前,任何人都無話可說,惟有一步步朝聖。」是什麼意思?

9.作者獨自一人時,除了寫作,還做些什麼事?思考過些什麼?

10.台灣與Dunn的學生請假模式有何不同,你喜歡何者?為什麼?

11.對於哪些事,作者常有為什麼台灣做不到的感慨?

12.如果你是姚頭丸的媽媽,你會讓姚頭丸繼續留在美國接受教育嗎?

五、延伸閱讀:

《紅嬰仔》簡媜  聯合文學  19990501

孩子,你慢慢來 龍應台著 時報  20050523

學飛的盟盟  朱天心  印刻  20030702

六、作者相關資料:

簡媜,台灣省宜蘭縣人,民國五十年生,臺大中文系畢業。十三歲時,父親車禍去世,「父親」成為後來創作、追尋的焦點題材之一。高中負笈前往台北,就讀復興高中,一九七九年入臺大哲學系,隔年轉入中文系。大學時,文采逐漸嶄露,獲得臺大文學獎、臺大文學院學生獎、全國學生文學獎首獎,首部散文集《水問》即大學時期作品結集。

大學畢業後前往高雄佛光山普門寺釋義佛經,整理星雲法師文稿,生命情調與創作風格亦受到影響,《只緣身在此山中》為此一時期的作品。

早期作品,中文系背景濃厚,文字雕琢細緻,情感濃郁;後來一方面轉為對都市生活觀察描寫,如《浮在空中的魚群》、《胭脂盆地》;一方面則由女性,乃至母親的角色出發,如《女兒紅》、《紅嬰仔》。作品呈現多樣的風格與主題。

曾任「聯合文學」主編、遠流出版公司大眾讀物部副總編、實學社編輯總監,也曾與陳義芝、張錯等人合創「大雁書店」,目前專事寫作。

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類文藝獎章、梁實秋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中國時報散文獎首獎、國家文藝獎。自詡為「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除上述作品,尚著有《月娘照眠床》、《私房書》、《夢遊書》、《夢遊書》、《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微暈的樹林》……等散文集多部,被譽為善用文字、語言,獨創風格、形式的散文作家。

評介人:北一女中吳玉如老師

相關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