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053】

《夢想的道路》新科技帶來的新知識

內容

《夢想的道路》新科技帶來的新知識

文章轉載自【聯合報2007.07.08洪蘭/主講 張育嘉/記錄整理】


我十八歲讀北一女的時候,心比天還高,認為沒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亞歷山大曾說過:「我來、我見、我征服。」而如何找到登天的梯子,唯一的方式就是閱讀,因為閱讀帶給大腦新的觀念。

大腦是終身學習機制,即便定型仍能改變。自己的一舉一動或別人說的話,都會影響並改變大腦迴路。腦是空間有限的資源,腦皮質掌管了不同功能的身體機制,會因為充分運用與否而產生相互消減的關係。當腦皮質被充分運用時,同時會形成深度知覺,有益學習力。

大腦迴路易受外界刺激,訓練抗壓性便是解決之道。比方學生做功課時如一邊看電視,會干擾閱讀。字形到字音,亦即視覺皮層到聽覺皮層,於腦中會先被暫存於記憶體很小的「工作記憶區」中,等到資訊溢出時,才會將資訊存取到「長期記憶區」,此刻資訊對我們才有意義。同時在閱讀上我們亦可發現,閱讀每個單字時都須有心理詞彙的基礎,如此文字才能發揮意義與作用。

為何我們需要閱讀?

亞里斯多德曾提過「雙頭馬車」的看法,認為人是被感情與理性控制;透過一些實驗我們發現人並非理性的動物,人是會被感情、情緒拉著跑!當人失去感情,就會失去喜好,接下來便會失去判斷力,因此我們不能讓孩子產生偏見。由於偏見形成後是牢固的,除非有同理心的閱讀才能消弭。創造同理心的閱讀,則須以不同類別的書籍來擴大視野;當偏見越深,則須越大量的閱讀來改變觀點。

人腦在思考過程是靠反應與神經連結,我們必須靠閱讀這種主動的神經連結,才能建構出學習的神經機制。雖然人生時間有限,我們無法親身閱讀與經歷每種學問,但我們可以依賴閱讀來內化別人的學習成果。閱讀時神經迴路是深度運作的,當神經迴路開啟後便會自動運轉;經充分運用後,迴路可運轉得更快與順利,這也是所謂的「觸類旁通」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說,閱讀與創造力是同一種神經機制。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有二:一為快速吸取訊息的能力。二為正確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第二點也是目前台灣面臨的劣勢。台灣學生在傳統的教育下,被教導「強打出頭鳥」、「大智若愚」等;但在面臨國際競爭時,無法大方表達自己的意見將會失去表現舞台。在現今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下,我們還要學習在關鍵時刻提出關鍵字,讓人因此注意你,如此才有表現自我的機會。二十一世紀決定勝負的是「品德」。張忠謀曾說:「沒有技術,我可以教你;但品德不好,不能改。」現今也是重視團隊的時代,有好品德團隊才能成功。但丁亦曾提過:「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

前人窮畢生精力撰寫的一本書,我們可以花兩個星期閱讀,將知識傳承與內化,透過閱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知識傳承,人類可以不到五十年的歲月由不會飛到可以登陸月球,由此更可看出知識是塊敲門磚。在此希望同學除了提升自我閱讀力外,也要謹記「人生遇到挫折就算已山窮水盡,也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如此才能迎接柳暗花明」。Never ever give up

《夢想的道路》我的閱讀經驗

【聯合報2007.07.08蔡英文/主講 蔡嘉芬/記錄整理】

http://www.udn.com/2007/7/8/NEWS/READING/X5/3919125.shtml


網路時代來臨後,只要動動手指,打入key word上網搜尋,不一定要飽讀詩書就可以學富五車,倘若電腦能輕易取代書籍,人到底為什麼還要辛苦做學問呢?

因為書是一種媒介,他讓你跟文字產生關聯、發生感情。了解文字、掌握文字是現代人生存的技術與必備的條件,有了這樣的優勢,在很多時候都可以化險為夷。

我曾擔任陸委會主委,其中「三通」(通航、通商、通郵)是兩岸政策中很重要的議題。由於台灣跟中國大陸特殊的歷史關係及政治情勢,長久以來都得經由第三地轉進中國大陸。所謂三通政策,就是不經由第三地,與中國大陸直航,這正是我們大陸政策的核心問題。任職期間我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當時在野黨期待直航,執政黨卻因為國家安全等考量,堅持有條件開放直航。

當時台灣最有名的媽祖廟———大甲鎮瀾宮的主事者聲稱,媽祖諭示要直航回娘家。當時我在立院接受質詢時被問到:「媽祖說要直航回大陸,而你的政策是不接受無條件直航,那請問媽祖大還是你大?」我回道:「橘子跟蘋果是不能相比的。」因為本質不同根本無法比較,當提出這樣的答詢,我的政治危機就解除了一半。

但壓力仍不斷蔓延,因為我無法安撫信徒們的質疑。而另一知名的媽祖廟———北港朝天宮,也問了媽祖相同的問題,媽祖卻回答說:「不需要!」當北港媽祖說,不要直航時,我的政治危機就完全解除了。

立委質詢會習慣性挖一個陷阱,若你按他提問的方式回答,就會直直地掉進陷阱,成為明日報紙頭條,因此當他們對我提出答案A或者B時,我就會跑出一個答案C。當大甲媽祖說祂要直航回娘家時,你就用北港媽祖答案回覆,別妄想去說服信眾,因為你永遠無法推翻神諭。在不同的語言中,有很多不同的思維及其對應的方式,每一種語言都各自代表著:在歷史上有一群人,利用這樣的語言來詮釋他們的文化背景、思考邏輯以及行事風格。

我第一篇英文報告是被教授退件的,雖然拼音正確、文法正確,完全「Reason in English」,但教授卻說「This is not English.」,因為缺乏文字背後的文化思考。文字一定要在歷史文化、社會場景裡,才有生命以及意義。要如何讓文字擁有生命以及意義呢?關鍵就在閱讀。得透過閱讀、透過跟文字的連結,了解其背後所代表的文化、邏輯及其意涵,才能傳達真切。

我是一個靠處理文字生活的人,我並不是一個作家,但我的工作裡面有絕大部分必須要靠文字來表達意念、處理問題,我深刻的理解,當你能將文字掌控自如的時候,再難的問題都能解決。生命中最重要且最難處理的就是人的感覺。唯有透過大量的閱讀,才能真實體會。讀書並不是讀完就好,要認真思考背後的意義,要懂得發問,不能只是安靜的聆聽。

必須要訓練自己,在不同的場景閱讀各種不同的書,並從中吸納各種能量,教科書的知識,是一種有系統的知識彙整,但它並不有趣,要靠那些不一定有系統、但有趣的課外讀物獲得樂趣。從你感興趣的部分讀起,知識的取得與累積就不易疲憊。網路的確是累積知識、即時搜尋知識的得力夥伴,但直接接觸文字的感動,卻是數位永遠無法取代的。

相關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