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953】

iPad之後,預知閱讀紀事

內容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中文閱讀器,本來該在今年台北國際書展上大放異采,不過卻因半路殺出的iPad,鋒芒頓失,甚至讓人有「怎麼瞬間退化成陽春機?」的感覺。對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的3C產品而言,推出時機攸關成敗。這場中文閱讀器的處女秀,時間上已晚了Kindle兩年,功能上既不能令人驚艷,造型設計也談不上別出心裁,價格又不誘人,書庫也有待擴充。如今再加上iPad阿凡達式的登場,首批中文閱讀器,似乎一上場就危機四伏。

     在拭目靜待讀者反應的同時,也許我們更應該回頭審視閱讀的本質。畢竟再哈燒的機種,也可能只是過渡性的產品。唯有回到原點,才能掌握並設計出更理想的閱讀方式。

     〉〉閱讀的基本形式和挑戰

     所謂的閱讀,最簡單的形式便是眼睛與文字的接觸。如果再考慮到有聲書或盲人點字的型態,廣義的閱讀,其實涵蓋了所有感官對資訊的接收。

     而資訊(如文字或圖像)則需要載體(如紙本或閱讀器)。目前習以為常的書本,不過是載體的一種形式而己。歷史上出現過的資訊載體不勝枚 舉,從結繩紀事、埃及碑銘、甲骨文、竹簡木牘、紙本印刷乃至於今天的電子紙,不一而足。數位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就在於能將資訊和載體做進一步的分離:資訊 內容只要經過電子格式化,便可以無限複製。

     然而這樣的資訊革命卻也不是頭一次。紙張、印刷術、照相術這些載體技術的 發明,都曾在當時造成資訊爆炸,也引發不少敵意和不安。這也正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尷尬。一方面,無限複製為著作權法和出版行銷帶來全新的課題;另一方面, 我們對紙本依然念念不忘,書的氣味、觸感、裝幀…,在在讓人覺得安定穩妥,形塑了我們的閱讀感。然而這種看似當然的閱讀型態,不過只有幾百年的歷史。紙張 出現的時候,當時的人想必也曾經這般眷戀竹簡或羊皮紙的手感吧。

     〉〉閱讀器的崛起

     由此看來,「現在的人不大讀書」這樣的指責,未免太過執著於書本所提供的資訊。現代社會中,書本早已不是獲得資訊的唯一管道,報章雜誌、 文案、電影字幕都是讀物。網路的興起,不過進一步讓書本邊緣化而己。現代人所接收的資訊量,只能說是前無古人,後有來者。這些資訊也許並不都是知識,但卻 是知識產生的環境,正如同書本,其實也未必字字珠璣。

     從文字被轉成數位碼的那一刻開始,電子書就算誕生了,而電腦也正是最原始的閱讀器。至於今天被做成書本狀的閱讀器,早在1998年就出現了,不過真正成為潮流商品卻是10年之後的事。

     閱讀器的靈魂在於輕,千百本書放在幾百公克裡,外加「不傷眼力」的電子紙螢幕、極簡的功能,讓它有了和筆電不同的存在理由。不過居高不下 的價格、百家爭鳴的格式、黯淡的頁面、電子書又只能一機閱讀…,這些也都是缺點。亞馬遜Kindle去年的擅自刪書事件,更讓人對這項產品戒慎恐懼。

     〉〉iPad的啟示

     如今iPad一出,雖然各界褒貶不一,市場接受度也有待檢驗,然而在電腦平板化和功能整合這兩方面,它硬是讓數位閱讀升級到了另一番境 界。大家都覺得iPad的芳名很可笑,但這也是最惠而不費的絕佳行銷。現在阿宅最感興趣的,就是它到底會不會奪走閱讀器的市場。同樣的價錢,你願意購買極 簡主義的閱讀器,還是酷炫光鮮的iPad?過了保鮮期,閱讀器想要在電腦和手機的環伺下存活,顯然得開發出更專屬的利基。

     從閱讀的角度來看,iPad並不像閱讀器那樣把自己偽裝成假惺惺的書,而是將書、雜誌、網頁這些載體型態一併打散,一切都只是二維螢幕上 的電子讀物,甚至連鍵盤、按紐都不再必要。iPad也因此成為宣示性的產品,定義了網路時代的閱讀新習慣。這樣一來,反而為紙本保留了無可取待的存在空 間。而iPad的觸控面板並未採用電子紙,這點也正好指出了面板、電子紙乃至於電腦共同的演進方向:更優良的可撓性、可攜性、觸控功能以及視覺效果。有朝 一日,電腦真的可以只是一張軟墊板,甚或一張紙。

     另外一種急起直追的資訊顯示方式,則是投射技術。像全息屏幕(Holoscreen)或Eon Reality研發中的TouchLight,將來也都可能成為閱讀的「平面」。電影《關鍵報告》中的半透明螢幕,當時看來還遙不可及,明天卻可能和電視 一樣普遍,也難怪最近到處都聽得到「科幻趕不上科技」的感嘆。

     〉〉邁向無所不在的圖書館

     不過電子書該如何盈利,知識產權如何保護, 這些技術問題依然困擾著每一位作者和出版人。既然滴水不漏的防盜機制不大可能,那麼似乎也只能以小搏大,釋出部份內容來吸引更多的讀者。像粉絲將保羅.科 爾賀的一本俄譯作品潑上網路,竟讓科爾賀在俄羅斯的銷售量3年內從千本狂飆到百萬本。科爾賀從此大力鼓吹網路分享,甚至還自行盜版,惹得東家老大不高興, 最後只好同意在出版社官網上每月一書任君讀。又譬如去年聖誕節,亞馬遜賣得最好的100本電子書中,竟有64本其實是免費的!數位出版的獲利模式呼之欲 出:作品只要有趣,讀者顯然還是不吝付費的。

     這裡又不得不佩服谷歌的數位圖書館計劃,不但保存典籍,更讓所有的終端機成為提取知識的窗口,背後巨大的商業利益更是難以估想,一舉千萬得。也難怪谷歌的勃勃野心,要被幾個文化大國視同洪水猛獸。不過與其千方百計地圍堵,各大圖書館倒不如加速數位化,全面開放館藏,還受到版權保護的作品酌收電子借閱費,所得則與版權持有人分享。未來的圖書館應該要有這樣的氣魄和胸襟。

     也許伊東豐雄的「仙台媒體館」便是這樣一座寓言式的建築。在這個公園般的開放空間裡,各種媒體任憑使用,只要不影響別人,吃東西或躺下來 也沒關係。這樣的資訊站,具體而微詮釋了數位時代的時空感:世界是一座由資訊串連起來的城市,各種載體兼容並蓄,閱讀無時無刻都在發生……。

     趕電子書熱潮,別急著買閱讀器

     請看:中文閱讀器大評比

     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category/1753.html

(詳情請見中國時報2010-2-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