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10-03-21新聞速報【郭光宇】 作家是文字的藝人,但對於藝人必須習以為常的簽名會,卻常是心有千千結。寫作的人長年窩在書桌前自言自語,通常不大擅於對著鏡頭巧笑,一旦克服心裡障礙,到了簽書現場,還得面臨人氣的考驗。看到自己的心血被放在資本天平上秤斤論兩,簽書會對作者來說,其實是極其殘酷的試煉。
就讀者而言,能見到作者,得到真跡再聊上幾句,甚至進一步親密接觸,握個手拍張照,書翻起來自有另一番私密的感應。簽書現場的「手賣」效應,往往和讀書會的揪團效應不相上下。
歐美的巡迴簽書會,最常提到的概念是「book tour」,隨書周遊,頗得古希臘和中世紀吟遊詩人的真傳。為了取悅讀者,除了簽書之外,常見的配套措施還有朗讀和訪談,如果作家能演又能講,也不妨賣一 下門票。不少教人致富的財經作家便以此致富,正好拿來現身說法。
大咖作家出巡,自然不愁吃穿。像J.K.羅琳的讀友會,每每需要租用大會堂,才容納得了成群結隊的小巫師。魯西迪推出《佛羅倫斯妖女》,一如既往衝衝衝,在書倉裡用57分鐘簽了1000本書,一舉刷新世界紀 錄。瑪格麗特.愛特伍似乎對巡迴簽書頗為感冒,採用遠端同步簽名裝置「長筆」(LongPen)之後,書反而簽得無遠弗屆。不過為了去年的反烏托邦新作 《洪水之年》(The Year of the Flood),她也一口氣接下了遍及6國、長達16周的巡迴簽書之旅。某些城市還有幸目睹由她擔綱敘事,和當地演員及合唱團共同演出的詩劇。愛特伍認為這 是個打破簽書慣例的好機會:「我覺得這本特別的小說,值得用更複雜的方式來呈現。這也是和其他創作心靈一起合作的天大良機,看他們怎麼來詮釋這個故事。」
但對知名度不是那麼高的作者來說,想要來一趟簽書行,難度也越來越像上青天。除了重頭書之外,出版社已不大有餘力籌辦簽書會。再者,地區 性的報紙和電台向來是一大舞台,可惜如今倒的倒、裁的裁,提供簽書場地的書店也自身難保,視訊訪談之類的科技又來分一杯羹,巡迴簽書的空間已大不如前。
比方說45歲的卡特(Bill Cotter)和41歲的拉.甘伽(Annie La Ganga)這對情侶檔的簽書之旅,幾乎就像是一部公路電影。卡特的第一本小說《熱圖表》(Fever Chart),刻劃一位精神病患坑坑跌跌的再生努力,評價不俗。拉.甘伽先前用訂書針裝訂的第一本散文詩集《石匠和自封的聖徒》(Stoners and Self-Appointed Saints),正式出版後也頗讓識者驚艷。無奈出版社無法提供支援,兩位只好自力救濟,花了2500美金,展開27天1萬公里的簽書驛馬車。沿路上,親朋好友熱情粉絲的借宿和打氣當然揪感心,可是在匹茲堡也發生書店店員事先毫不知情,把上門打聽的顧客統統打回去的憾事。
不過情況也沒想像中那麼哀怨。越來越多的自拍型寫手,揪團造勢無所不用其極,根本也不怕出名,何況樂於和讀者互動的作家也不在少數。像量 產型的短篇寫手波以爾(T.C. Boyle)推出最新小說集《野孩子》(Wild Child),出版社為他安排了一場傳統的簽書巡迴,一簽十幾城,場面從50人到上千人都有。他就認為他的朗讀應該正名為「表演」:「我傾向娛樂群眾,一 般人並不習慣聽唸得很大聲的故事,所以你必須要迷住他們。我喜歡觀眾,能和他們接觸真是太『悚』動了。」
酷哉斯言!文學亦作秀,不然幹嘛寫出來叫人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