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10-03-21新聞速報【李宗榮(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卡多索的故事是第三世界異議知識分子從政的典型。他是一位社會學者,在60年代深入落後社區探討巴西貧窮的結構緣由;他也曾年少輕狂,組織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多年;1967年寫的《拉丁美洲的依賴與發展》, 分析在跨國強權中拉美國家邁向發展的困境,也已是發展研究的經典;他的學術成就本可以安穩地在柏克萊大學取得終身職,然朋友陸續被逮捕,他決定回到軍事統 治的巴西,參與公職選舉為民主而戰。1978年,他在選舉中拿到巴西第二高票;1985年卡多索成為巴西第3任民選總統。
然而一旦擔任總統,所有的挑戰才開始。巴西10%的人口擁有全國近半的財富;另外四分之一(4500萬)的巴西人每天賺不到1美元,貧富 懸殊難以想像。此外巴西也有世界最高的謀殺率,犯罪亦駭人聽聞;軍事統治時期欠下的龐大外債讓通膨惡化,5年作廢3種貨幣。貪污、罷工、不穩的政局,加上 虎視眈眈的軍方、大企業與跨國資本,作為一個總統,隨時處在國內外巨大的矛盾中,也考驗著智慧。而卡多索的信念是建立制度的基本穩定,這些包括正常化總統的職權、重整貨幣與經濟政策、強化法制。制度一旦建立,經濟活動可以活絡,有效的社會政策可以施行,貧窮與種種社會問題自然有機會減少。
令人動容的是,他總能不忘初衷。社會科學宏觀的分析能力提供了他看待巴西社會的利器,特別是當巴西絕大部分的政治問題都源自於社會不公 時,社會學者出身的卡多索有著解決問題的許多優勢。卡多索自述自己在總統職位上,仍然像是40年前身著白色實驗衣、進入貧民區的助理教授,帶著筆記本與分 析的腦袋找尋問題的答案。然而他又不會被意識形態所蒙蔽,而多了點現實感。如何翻修巴西的經濟,融入全球貿易的網絡,跟上繁榮的腳步,卻又能兼顧國內社會 正義的問題,成為他的挑戰跟成就。
這本書並不是巴西的發展研究,而是一位政壇老兵的追憶懷想,在美好的仗已打過了的欣慰中,回顧巴西的歷史與個人命運交錯的種種。卡多索文 筆活潑,讀來沒有政治傳記習有的乾澀或自大吹捧,有些段落甚至帶有拉美文學的華麗。書中兼有歷史軼事、月旦人物的趣味;沙特與西蒙波娃、阿言德與聶魯達、 卡斯楚與克林頓交錯其中,算是一本難得令人讀之不會生厭的政治人物自傳。
從許多層面來看,巴西與台灣多像是分隔在兩個半球的異卵雙胞胎:一前一後在動盪的命運中,要走上自由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道路。異議知識分子 從政,台灣社會也不陌生。然而當台灣政壇充斥著精明的律師跟只相信資本的經濟學者時,巴西卻有一位社會學者出身的總統(而這多麼令亞洲的同行們驕傲)。卡 多索不像大部分歷經第三波民主轉型的總統們因貪污或瀆職而下獄;況且這本傳記還是他親手寫就的(他的第13本書)。光從這兩點,就要讓人對這本傳記多了一 些敬意。而書中透露的道理卻又如此簡單:一點常識與分析能力、一個替不安的國家建立長治久安制度的理想、一點民胞物與的愛心以及社會正義的信念、一點智 慧,以及帶領國家作夢的遠景。之後的一切,都可以交由渴望成就偉大的國民來實現。
這些都不禁令人想像,台灣的政壇如果曾經出現一位卡多索,我們的際遇是否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