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669】

書中自有雪域風光 打開西藏書櫃

內容
【旺報】2010/04/04 | 記者葉聿嵐/專題報導

想進一步認識西藏,從洋洋灑灑的出版品著手是絕佳途徑,從宗教 、文學、旅遊,甚至藏傳佛教的信仰文化、政治衝突等主題,每年不 斷推陳出新,為台灣的讀者帶來不同的視野。

雪域「,往往用以作為想像西藏的美稱,傅正明的詩歌評述《詩從 雪域來》、華文庸的小說《雪域藏獒》、作家唯色的詩集《雪域的白 》……白雪覆蓋的高原,平均海拔4500公尺。然而西藏人民居住在由 雅魯藏布江沖積而成的肥沃谷地中,印度洋季風溫暖地吹入,即使冷 峻的高山圍繞、自然環境隔絕,仍舊孕育了這塊特有的藏族文明。

《我的土地,我的人民》今年三月甫出版,為十四世達賴喇嘛於1 962年寫下的自傳。記錄一名農夫之子,經過喇嘛及西藏官員跟隨神 諭明察暗訪,找到未滿三歲的十四世達賴喇嘛。該書前半猶如小說般 ,描繪藏傳佛教尋找轉世靈童及一位宗教領袖人格養成的過程。還有 他在西藏推動的稅法改革及多次與毛澤東、周恩來代表的中國政府對 談歷程,直至1959年離開西藏逃往印度後的流亡生活。

要讀懂西藏,除了達賴喇嘛的自述,2009年王力雄修訂再版的《天 葬》也不可錯過,被譽為」漢人所寫關於西藏問題的著作中,最客觀 公平也是最好的一本書「,深入地從西藏歷史、宗教、地理,國際及 中國、西藏觀點,持平地就各個角度分析西藏所面臨的處境及爭議。 而由藏族作家唯色及王力雄合著的《聽說西藏》,觀察並呈現了西藏 歷經政治變化、經濟開發、青藏鐵路建城、發展旅遊文化後,一路走 來至今的樣貌。另外,還可輔以書市上的藏族文學作品及西藏相關的 圖書,從各個層面了解西藏。

藏族宗教文化涵養文學作品

文學可以反映歷史的更迭,歷史中的人物、事件及傳說也成為文學 作品中故事的原型。

西藏同時是極具神話傳統的地方,特殊的生活環境,造就口語傳播 的資訊傳遞方式,許多」真實「都會在傳遞的過程中變形,加上宗教 徹底的融入藏民的生活,使得藏人慣於把傳說和神話揉合事實來接受 。因此王力雄在《天葬》一書中寫道,」對於西藏民族創造神話的天 賦,足以讓文學家折服,可卻讓考據者發瘋「。藏人文化及藏族傳說 色彩的豐富,讓西藏的文學作品,更充滿了神話及傳奇魔幻的色彩。

西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英雄 史詩。它原是西藏民間流傳千餘年的口頭文學。像西方的荷馬史詩一 樣,《格薩爾王傳》半是歷史,半是神話傳說。被認為是藏族文學的 代表,百萬以上的詩行,內容龐大且繁複,在長期的流傳演變過程中 仍不斷發展,也成為研究古代藏族社會生活、民族歷史、經濟文化、 精神信仰、風俗習慣的一部百科全書。許多藏族文學作品或地方傳說 ,無不以此作為背景。

藏族作家阿來便以史詩《格薩爾王傳》為底本寫作,於2009年推出 了長篇小說《格薩爾王》,講述格薩爾王作為天神之子降生人世、降 妖伏魔、最終安定三界返歸天界的歷程。阿來在這部小說中融入了自 己對格薩爾王,以及對藏民族精神的理解。強烈的寓言色彩,透過故 事中的說書人表現出對於戰爭的疲乏,及對於平靜生活的期待。

阿來認為,關於西藏的寫作不該僅以異域風情和異質文化作為噱頭 ,尤其西藏在解放軍進入後,傳統文化面臨挑戰,更應讓讀者透過文 學深入西藏文化。阿來過去即曾作《塵埃落定》,以史詩方式勾勒土 司制度的興起與衰亡,引起讀者對土司制度的好奇。其後的《空山》 系列,同樣以」一個村莊的秘史「,道出西藏在政治變革與商業大潮 中世態人心的轉換。

漢人作家柴春芽同樣以魔幻寫實的手法,寫作《西藏紅羊皮書》裡 的諸篇小說,將個人遊歷西藏的經驗重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曾在書的 介紹中自述:」沒有西藏,沒有藏傳佛教,我可能終生都解不開自己 曾親身經歷的那些神奇事件之謎的答案。「可見所謂的魔幻與寫實,在西藏的 文學作品裡,不只是一種寫作手法,更是一種信仰與生活緊密結合的 真實寫照。

西藏的文學除了原生的藏人作品外,對於許多入藏的漢人作家來說 ,早年的西藏是這個世界唯一可以和現代文明進行抗衡的淨土。早在 1985年馬原發表《岡底斯的誘惑》,連同之後的《拉薩河女神》、《 虛構》等,對於傳統的小說敘事技巧上的大膽實驗,開拓了中國小說 先鋒派;文中那些充滿奇幻色彩的西藏故事,也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 西藏小說的時代。現任西藏作協主席的札西達娃《西藏,隱秘的歲月 》、劉偉、丁志國等作家及作品皆在當時文學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同一時期的漢人作家馬麗華,1976年即入藏遊歷,包括《藏北遊歷 》、《西行阿里》、《靈魂像風》等,一系列以西藏為題材的作品, 將一個普通人對那片神祕土地的迷戀與頓悟發揮得淋漓盡致。馬麗華 在去年推出《風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講》,累積30年的經驗 ,透過考古資料和在敦煌藏文古卷中蒐集到的片段,想像早期苯教時 期先民的世界觀、生死觀,描繪原古時期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

這些作品或描述西藏風情,或給予神話幻想,都拼湊出一個迷人的 西藏。

聽詩人說西藏

詩歌是自古以來西藏人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前述的西藏文學中的 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也是西藏詩歌文學的代表。格薩爾王是半人 半神的英雄,貫穿在作品中的光明與黑暗之爭的主題,始終影響著藏 族詩人的藝術創作和審美理想。它豐富的比喻和象徵,在西藏詩歌中 也被廣泛採用。

在西藏文化中,詩歌屬於」小五明「(詩歌、修辭、音樂舞蹈、戲 劇、星象學)之一,它與」大五明「(梵文、醫術、藝術與工藝、因 明─辨證學、內明─宗教哲學)皆屬於西藏的傳統教育。因此許多佛 學大師或僧人,同時也是詩人。藏傳佛教密宗大師密勒日巴和第六世 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即是西藏歷史上兩位重要的詩人。密勒日巴透過 詩歌傳遞佛法;倉央嘉措則因近15歲才被認證為轉世靈童,無意投入 僧侶生活,但他誠實面對自己的勇氣以及流傳後世真摯的情歌詩作仍 受到後人的敬仰。

在《詩從雪域來》和《西藏流亡詩選》兩本書中,蒐集並評述了西 藏流亡詩人的詩作。詩人從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以詩歌寫下對於故鄉 的思愁和艱難。在《我的西藏特色》一詩中,丹真宗智寫下:我是西 藏人/但我不是來自西藏/從來沒去過那裡/我卻夢見/死在那裡。 生於印度的丹真宗智,曾在2003年翻越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結果在 拉薩被員警扣留三個月後遞解出境。

中國大陸境內也不乏對於西藏的情景進行描繪的詩人,詩人白華英 從事翻譯工作,1988年在甘南州擔任編譯局局長,八○年代刪節發表 的〈雪山淚〉,曾在西藏引起強烈反響:不知是什麼時候/一個喧騰 的民族/無聲無息了/人們忘記了它/轟轟烈烈的故事/只有茫茫的 白雪/獻一條鋪天蓋地的哈達。

另外,許多漢族詩人描繪西藏的詩作也都相當優秀,傳頌一時,如 昌耀寫作《慈航》、《雪。土伯特女人和他的三個孩子之歌》、《山 旅》等,另外海子的《雲朵》,也描繪出神祕而憂傷的西藏村莊。

從一場旅途開始實地探勘

除了閱讀西藏,更多人更希望實地體驗西藏的神祕色彩。在為數眾 多的旅遊書中,《藏地牛皮書》貼心的設計別有一番風味。書的內頁 打了兩個穿線孔,書籍的設計者有著浪漫的解釋:」你可以在藏區任 何一個地方找一個牛皮繩、麻繩或者氂牛繩……那根繩子,在若干年 後,會留給你甚麼樣的回憶,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讓感性的旅人 ,不只將美好的旅途以文圖記錄,就連一根不起眼隨手拈來的細繩, 也都能牽引出一段深入藏區的回憶。

《藏地牛皮書》從交通住宿、進藏所需的旅行必備用品,甚至仔細 記錄了交通飲食住宿的消費價位,提供背包客詳盡的旅行須知,可稱 作極為人性化的一本西藏旅遊指引書。其中涉及的區域涵蓋了青海、 西藏和甘肅諸省和自治區,內容包括高原聖地和雪域美景。

翻開書頁即見青海省境內的長江源頭格拉丹東雪峰,在藏語中」格 拉丹東「意為」高高尖尖的山「是藏族人心中的父親神山;而孕育了 古老的西藏文明和農墾文化的雅魯藏布江,則被視作藏人心中的母親 河;另外還有藏民們的信仰中心──西藏首都拉薩中的大昭寺,則匯 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本書也從藏族文化、宗教流派切入,包 括民間藝術服飾、壁畫、刺繡,以及繪畫布、紙上的彩色卷軸畫唐卡 等,以文字、照片加上手繪的圖稿並列呈現。

藏民心中的聖城拉薩,是旅人的必經之地。年日照3000小時以上, 又被稱作日光城。四周山峰圍繞,拉薩河由南邊從東往西流過,沖積 出在西藏難得肥沃的拉薩平原。在2006年青藏鐵路建成前,即進入西 藏並留下記錄的《聽見西藏》,由邱常梵所著,記述獨自旅行的觀察 所得:包括具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昭寺,和達賴喇嘛流亡前居住 的布達拉宮同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也介紹了環繞大 昭寺、最具西藏特色的八廓街一帶,保留的藏式傳統民房。

八廓街也是信徒朝聖的轉經路;」轉經「是藏地特有的宗教儀式, 在各式介紹西藏的圖書中也可以見到。邱常梵寫到,在八廓街中信徒 圍繞著聖蹟,以順時針方向轉圈,同時手中也順時針轉著內裝經文的 轉經筒,並同時唸誦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或其他藏咒。藏傳佛 教認為六字真言是經典的根源,反覆吟誦才能積累功德獲得圓滿及解 脫,《藏地牛皮書》中作者一直,也特別對上述西藏宗教文化進行介 紹。

2006年青藏鐵路開通後,也出現鐵路版的旅遊書,例如《坐著火 車去西藏》從青海西藏的交界處入手,藏北無人區的蒼涼古貌,在火 車上就能一覽風貌。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溫普林,寫下他在西藏十餘年 旅行的隨筆見聞所作,從《苦修者的聖地》、《茫茫轉經路》,到《 巴迦活佛》,敘述了西藏雪域行腳,以主觀感受描摹西藏的美麗與哀 愁,也是從中國大陸的觀點記錄西藏風情的代表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