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589】

《銀娜的旅程》寫活蕭亞麟人生

內容
  • 中國時報2010-04-11

【林欣誼/台北報導】   一個七歲的中國女 孩,為何在二次大戰時隻身到了納粹德國?到了德國卻再度面臨歐洲的戰火,女孩怎麼面對錯亂的認同和思鄉的煎熬?由德國漢學家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撰寫的小說《銀娜的旅程》,不僅描寫了女孩曲折的成長故事,故事背後,也正是台大外文系退休老師蕭亞麟的真實經歷。

     作者洪素珊曾翻譯過台灣作家楊牧、中國作家哈金等人作品,一九八九年來台擔任台大客座教授達五年,與「說著一口道地德文」的同事蕭亞麟結為好友,也因此決定將她在德國的傳奇經歷寫成小說。二○○七年在德國出版,中文版近日在台出版,由蕭亞麟三女兒馬佑真翻譯。

     躲中日戰爭 逃德國又赴瑞士

     蕭亞麟在德國、瑞士度過十八年後,廿五歲來到台灣,如今高齡八十。昨日新書發表會上,她的家族友人、昔日學生上百人擠爆會場,四個子女分從美國、德國、北京回台團聚,並為母親八十大壽慶生。

     她的大女兒馬佑敏感動地說:「以前不懂媽媽為何老提德國和戰爭的事,為什麼看到馬鈴薯就反胃,而且對我們這麼嚴格?讀了這本書,才知道這麼多她童年的細節,不禁邊讀邊掉淚。」

     書中洪素珊將蕭亞麟化名為銀娜,小說回溯至一九三七年中日開戰,銀娜在上海外商銀行工作的父親,決定把獨生女送到德國友人家中避難。沒想到,上海一別,竟是七歲的銀娜與父親的最後一面。

     女兒看完書 才知道母親童年

     小銀娜來到布蘭登堡,住進了馮.史坦尼茨太太的寄養家庭。原本一句德文都不會的她,忍住淚水,逐漸適應這個有著西洋教堂、街頭冷靜整潔的陌生國度,史坦尼茨太太,則成了灌注她所有德國教養、嚴慈並濟的親人。

     隨著戰爭開打,躲防空洞的時間逐漸多過上學的時間,銀娜也目睹同學加入希特勒少女團、猶太同學頻受欺負。到了一九四五年,少女銀娜不得不再度與親愛的史坦尼次太太、同學好友道別,隨著在德國的堂姐到中立國瑞士,展開另一段人生之旅。

     銀娜到台灣 落腳台大外文系

     十年後,當廿五歲的銀娜隨中國親戚來到台北,早已忘記了遙遠家鄉的中文。「我,究竟是生著中國面孔的德國伊娜,還是懷著德國想法和觀念的 中國銀娜?」她站在街頭茫然自問,此時她也沒想到,這裡將是她落地生根的地方。蕭亞麟表示,雖然經過那麼多變化挫折,卻一路沒有受到傷害,應該謝謝上帝, 「而且現在我有家了,我知道我家在哪裡。」

一板一眼又直率 道地德國脾氣

  • 2010-04-11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蕭亞麟在台大教授德文卅多年,先生為台大法律系退休教授、前大法官馬漢寶。兩人桃李滿天下,昨天包括台大外文系教授歐茵西、律師李永然與李念祖、翻譯家周全、前新聞局長謝志偉等人,都到現場分享上課經歷。

     周全笑說,當年蕭老師在台大名聲響亮,「因為她非常嚴格,許多學生上到一半就嚇得逃掉,但上過她的課,德文底子一定非常紮實!」

     在許多人眼中,蕭亞麟是道道地地的「德國脾氣」,個性一板一眼。對她來說,德國如同真正的家鄉,「養母」史坦尼次太太則情同母親,她滿心孺慕地說:「德國歲月型塑了我的人格,我欣賞他們的正直,哪裡對我的影響都比不上德國。」

     因此,她回憶剛從瑞士來到台灣時,對當時連抽水馬桶都沒有、擁擠混亂的台灣很不能適應,「華人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讓我常鬧笑話,而我的直率則常得罪人。」她笑說,比如以前聽到人家說「妳有空來玩」,她就真的上門拜訪,後來才發現對方只是客套話。

     但來台兩年後,她便嫁入馬漢寶的傳統中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