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62】

書人物-郭楓永遠在野 永遠奮戰不懈

內容

中國時報2010-04-11/林欣誼

     「名氣有啥用?在這個亂世,越有名的人,越差勁。」將近80歲的郭楓,雖已一頭白髮,說起話來依舊犀利爽快,沒有贅言,也不客套。他說:「我喜歡文學,寫作是為內心負責,是寫給自己看,要是寫給別人看,不是演戲嗎?」

     郭楓向有文壇「獨行俠」之名,他不統、不獨,不參加文學團體和流派,且始終帶著尖銳的筆鋒,不論是不是朋友,寫起評論都不留情面。別人說他「傲慢」,他則神色自若地回應:「我只是說我想說的話。」

     〉〉當仁不讓 籌畫「世界華文文學會議」

     今年4月,他發起主辦「21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一口氣邀來高行健、閻連科、劉再復、謝冕等十多位大陸作家學者,旅居國外的台灣作家瘂弦、馬森也回台共襄盛舉,陣容浩大難得一見,但郭楓只一句話豪爽帶過:「因為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

     這場齊聚近40位華人作家的盛會將於4月16日開幕,巡迴台灣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東華大學等4地,舉辦多場座談及學術會議。

     郭楓以此高齡策劃這場大會,此時卻絲毫不見忙亂的模樣。在他位於新店花園新城的家中,安靜潔淨,客廳3面書牆圍繞,他的書房裡則滿室文學 理論書籍,牆角甚至還有一張單人小床。這位長年維持凌晨3點半起床、每天睡不到6小時的老作家,就以這樣嚴謹的工作紀律,和無比的熱情,走過他大半輩子的 文學路。

     〉〉轉戰大陸 投身商場累積文學本

     郭楓自1985年創辦新地出版社時,便策劃「當代中國大陸作家」系列叢書,積極引介大陸作品。1986年移居大陸,除了積極促進兩岸文壇交流,也投身商場,在南京創辦企業,而這都是「為推廣文學累積資金」。

     早在1988年,郭楓就獨資與清大合辦「當代中國文學國際學術會議」,1990年又舉辦「1949年以前兩岸小說國際學術會議」,廣邀大 陸作家與國外漢學家。時隔20年,郭楓再度擴大舉辦華人作家會。他胸懷使命說:「台灣很需要這個會,但沒有人辦,只好我自己來辦。」

     他強調,這次會議邀來的皆是「自由主義」作家,絕不談意識形態,如劉再復、馬森、陳若曦等都是「品格高尚、有性格」之人,「思想可以不同,文學技巧也有高低,但作品背後的博愛,是文學家最重要的精神。」

     〉〉淋巴癌痊癒 老天要他繼續寫作

     他也痛批當前台灣文壇商業化嚴重,大多是描寫飲食男女的通俗之作,嚴肅文學式微,「可以說,兩岸文學這60年來的成就,都不如五四時期, 因為沒有自由的寫作環境。」他表示,大陸先後歷經戰亂、文革;台灣早期則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下,7、80年代逐漸擺脫政治專制,最為自由蓬發,但90年代後 卻又變成經濟專制,「年輕人整天為買房苦惱,大家都像死水中的活魚,所以,台灣還是在一個被政商聯合控制的亂世。」

     自喻「永遠具有戰鬥意志」,郭楓不僅結合學界、爭取官方經費籌畫這次會議,在創作的路上他也毫不鬆懈。2000年,他因罹患淋巴癌從大陸 返台,5年後戰勝病魔,養病期間還以驚人的能量,完成描寫30到40年代歷史的長篇小說《老憨大傳》,與《台灣現代詩史論》3冊。

     在別人早就退休的年紀,郭楓仍每天在書桌前工作10小時,還學會電腦,現已改用手寫板寫稿。他精神奕奕地說:「上次沒有死成,就是老天要 我繼續寫吧!」他自認謹守寫實主義路數,文學是為關心時代而非個人,至於作家個人的評價,只能留待後世。「我寫作只有這句話: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後事。」

     郭楓小檔案

     郭楓1933年生於江蘇徐州,1949年隨遺族學校輾轉遷移來台,中學時便在《野風》、《寶島文藝》等文學刊物上發表詩作。後轉入台南師 範,曾在中、小學及大學任教,1954年與好友葉笛創辦《新地》文藝月刊,1971年創立新風出版社,1983年創《文季》雙月刊,1985年創辦新地出 版社經營至今。

     80年代,郭楓辭去教職投身貿易,先後到南非、大陸投資生意,並以成功賺得的資金支持辦出版社的理想。2000年回台後,位於新店山區的 住處「攬翠大廈」成為他持續戰鬥的文學基地,他的住家與書房、新地出版社,與夫人蘇葉的畫室、兒子郭力昕的家都在同一棟樓。而他至今仍每期親力編輯《新 地》文學季刊,甚至連排版都包辦大半,並堅持雜誌沒有廣告、不分黨派,如同他所強調的:「我不附和主流,我永遠屬於在野的文壇。」

     此次舉辦華文文學高峰會議之際,新地出版社並將同時推出【世界華文作家精選集叢書】12本,包括:《劉再復文論精選集》、《詹澈詩精選集》、《郭楓散文精選集》、《閻連科小說精選集》、《陳若曦小說精選集》、《馬森小說精選集》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