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09】

世界書房--中國文學「走出去」?

內容
  • 中國時報2010-04-11
  • 郭光宇

     跨國出版集團陸續進駐中國,新一代作家也迫切想把自己推向世界,中國出版業急著想要「走出去」,但外國讀者的接受度,不過差強人意而己。

     中國越來越有硬實力,也開始意識到軟實力的重要,不過除了漢語熱之外,文學作品卻始終走不大出去。也難怪對岸的文化專欄,只要一談起諾貝爾文學獎,總要一怨三嘆,委屈得不得不貶一下瑞典學院之小國寡民。但是,高行健不是已經拿了嗎?噢pardon,他是法國人。

     去年,中國的圖書出版品多達27萬多種,發行量70億冊,銷售額1456億人民幣,規模僅次於美國。如此驚人的榮景,一旦出了華文圈,卻只剩下各種數據,看不到什麼實質內容。於是中國出版界最近喊著要「走出去!」拿姜戎的《狼圖騰》和余華《兄弟》的多語譯本當範本。然而外國讀者的實際接受情況,不過差強人意而己。

     文學想越過文字乃至於語系的天險,本來就不容易。在這個奇幻當道的年代,中國文學最菁華的部份,又幾乎都是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的作品,寫到哪裡都是苦命人,給人一種虐待狂的印象。異文化的讀者要讀上癮,顯然非得有強大的好奇和耐性不可。

     就以翻譯事業超級落後的美國為例,2009年只出版了348種翻譯,其中小說283種、詩歌65種。排名第1名的法國被譯介了32種書 目,接下來的義大利、日本和西班牙各19種,而中國製造的作品只有10種。現階段看來,畢飛宇最會飛,前年《推拿》、去年《青衣》,今年又有《玉米》被譯 成美國普通話。

     美國《出版觀察》(Publishing Perspectives)期刊日前刊出大蘋果版權經紀公司創辦人呂光東(Luc Kwanten)的業內觀察:要把中國文學推向國際,同志仍需努力。這位比利時的中國邊疆史學家曾於政大任教,1987年創辦大蘋果,也把版權觀念正式引 進台灣,兩年之後更擴及中國。根據他的說法,想要找到作品「有腿」(可以出國並被外國讀者接受)的作家還是很困難。中國作家文化侷限比較大,西方讀者必須 對背景有一定的認識,才能理解內容。此外,中國作家不習慣經紀制度,英語一般也不佳,甚至賤賣作品吃了悶虧。

     不過近幾年,呂光東也覺得情勢有了轉變。一來西方出版人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濃,跨國出版集團陸續進駐中國,而新一代的作家也迫切想把自己 推向世界,開始尋求經紀人的協助。事實上,已有越來越多的同行加入版權經紀,比如台灣的灰鷹和博達、英國的安德魯納伯格,以及香港的牡丹花。不過他也承 認,在中國代理版權並不如想像容易,「至少7年才能轉虧為盈,因為這裡的書價太便宜。」

     最後這點結論,真是讓買書的普羅大眾不知如何是好。其實硬要把文學當成軟實力,押派出去宣揚國威,未免太霸王硬上弓。而且文學的實 「利」,往往也不在書而在於後續商品,像好萊塢的影視力,日本的動漫力。歸根究柢,軟實力來自於創意,創意又源於自由。千迴百轉,還是繞回這個沒創意又很 要命的基本價值。

     不過反觀台灣,自由了這麼多年,好像也沒看到文學出走到哪裡去,似乎不是好示範。話又說回來,文學寫人生,又有什麼好急著走出去的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