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述符立中/台北─香港採訪報導】 張愛玲備受矚目的英文小說《雷峰塔》(Fall of the Pagoda),在幾經磋商之後,昨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搶先出版。由於外傳握有出版發行權的皇冠基於內容保密考量,一直希望中英文版一齊上市,中文大學此次率先出招,引發外界矚目。
雷峰塔》具自傳性質,描寫女主角琵琶(Lute)童年和褓母在相處之中,產生對低下階層生活的同情與體會。由於張愛玲生平的神祕性,外界 對此書一直非常好奇,香港中文大學之前爭取出版時也和皇冠意見不同,因此特別專訪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及負責出版校閱的中研院院士李歐梵,讓書迷一探此 次出版的究竟。
宋以朗談出版初衷
符立中(以下簡稱符):宋先生,請問整理《雷峰塔》和《易經》(The Book of Change),及決定出版的經過?
宋以朗(以下簡稱宋):為什麼今天出版?有兩個原因:一、從我父母的通信得知:她渴望出版此書,當作進軍英美文壇的起點。因碰壁數年仍徒 勞無功,她放棄這個夢想轉而翻譯《海上花》。所以今天香港中文大學正式出版,我相信張愛玲會很高興,這是她的願望。二、《雷峰塔》並非其他中文作品炒冷 飯,裡面有許多關於童年更長、更翔實的細節,讓人更能洞察她的生命和思維,相信能受到張迷、研究者的歡迎。
符:為何改變初衷先出英文版?如何說服皇冠願意先讓英文版面世?
宋:最初我發現這兩部英文文稿,並未想到出版;後來當我檢視信件,發現張愛玲真的很希望能夠面世,但出版社一再拒絕了她。她的經紀人 Mrs. Rodell向美新處的McCarthy推銷時頻頻碰壁,這讓她非常灰心。那些美國出版社沒意願,並不代表美國大眾不想看、或華人讀者不喜歡;尤其當我讀 過《小團圓》,我更確定《雷峰塔》和《易經》能幫助理解每件事(everything),所以我決定出版。皇冠沒有英文出版的業務,所以我告訴他們我想出 版並且選定了一家學術出版社。我給了香港中文大學原稿,得到李歐梵教授的支持。關於合約,是由皇冠和香港中文大學協商;因為我並不很了解法律細節。
符:那《雷峰塔》和《易經》的中文版現在進行得如何?
宋:出版社告訴我將在9月發行,那是張愛玲誕生和去世的月份。
李歐梵肯定新書史料價值
符:李教授,您讀過原稿了,可否就這方面發表您的看法?
李歐梵(以下簡稱李):這是張愛玲用英文寫她的中國回憶;我覺得一切都來自中文思維、然後再用英文寫成。
符:張愛玲當時進軍英語文壇碰壁,可否分析她在本書的書寫風格?
李:從張愛玲所取的中國式名字——何干(Dry Ho)或琵琶(Lute)來看,她極意識到當時西方對中國的既定印象,也從這個角度來刻畫西方人想像中的東方。
符:Lute的靈感似乎吻合1946年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趙五娘千里尋夫Lute Song》?
李:回頭來看,這些都是當時的東方主義,而她也沒在英文市場成功。我比較過英文和中文的《色戒》,發現前者遠遠比不上後者,令人惋惜。不論如何,研究張愛玲既已成為一門學問,這兩部小說除了文學價值還兼具史料功能,可說是意義非凡。
張愛玲在台灣建立起她的神話,但因為內地市場廣大,現又已成新的顯學。地狹人稠、偏偏文學活動不發達的香港頻頻出招,希望將曾在港大念 書、並曾以香港作為創作背景的張愛玲,納為自己的文學偶像。香港中文大學這次出版《雷峰塔》表現積極,可望為方興未艾的張學研究,開闢新的窗口。
繼《小團圓》這本帶有自傳意味的小說出版,張愛玲備受矚目的英文自傳上冊《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昨天在香港問世。中文版目前正由譯者趙丕慧翻譯中,預計今年九月在台推出張愛玲自傳上下兩冊《雷峰塔》與《易經》(The Book of Change)。
這部作品是張愛玲首度以英文撰寫的長篇小說,從一九五七年動筆,至一九六三年完成,因字數太多分為《雷峰塔》、《易經》兩冊,中文書名是她自己所譯。書中根據張愛玲自己的經歷,以第三人稱描寫女主角「Lute」幼年至青春的時光。
上部《雷峰塔》是女主角四歲至十八歲的上海童年家庭故事,張愛玲再度描寫幼年時父親與繼母對她的苛刻對待。但小說中弟弟幼年病死的情節,與實情不符合。下部《易經》從她十八歲赴港就讀大學,寫到四年後香港失守,準備回鄉為止。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表示,這部自傳僅走筆至張愛玲廿二歲,此時她尚未結識胡蘭成,因此書中完全沒有胡蘭成的影子。這本書具自傳性 質的部分,與她的《私語》、《燼餘錄》、《對照記》等作品都有所重複,但《雷峰塔》更強調她與奶媽何干的感情,「比重甚至超過她的母親和姑姑。」一九七六 年她寫《小團圓》時,甚至拿出這部英文自傳當作參考材料。
《雷峰塔》中文名源於《白蛇傳》那座白娘子被囚禁的寶塔。評論家王德威在序中談到,書名不僅呼應魯迅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也象徵了中國傳統父權與封建制度的分解。
宋以朗認為,《雷峰塔》與《易經》是針對美國大眾讀者而寫,所以文字淺白簡單,和《小團圓》中文的呈現與跳躍的寫法非常不同。
不過,張愛玲在美國寫成這部原文達廿三萬字的作品後,卻找不到出版社願意出版。從她與友人宋淇與鄺文美的通信,可見當時出版碰壁的過程。 張愛玲自嘲不知道一般讀者「是否有耐性天天看這些童年瑣事」,也自認《雷峰塔》裡面的母親和姑母是以兒童觀點來看,「太理想化,欠真實,一時想不出省事的 辦法。」
張愛玲曾動念自己將這本書翻譯回中文,不過最後並未執行。宋以朗表示,張愛玲生前並未交代將如何處理《雷峰塔》與《易經》書稿:「但從這些信可知當時她確定想出版的,因此今天我來幫她完成。」
今年九月是張愛玲逝世十五周年,也是她的九十歲冥誕。宋以朗今年還將出版《張愛玲私語錄》,以張愛玲與他父母宋淇、鄺文美的交情為主軸,收錄來往書信與文章。二○一一年則計畫出版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完整書信集,收錄多達六百多封、四十多萬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