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94】

《狄尼洛的遊戲》--在點睛與添足之間

內容

書│評-在點睛與添足之間
中國時報2010-05-【何致和(作家)】
     ■狄尼洛 的遊戲De Niro's Game拉維.哈吉(Rawi Hage)著,穆卓芸譯,麥田出版,260元;小說

     「一萬枚炸彈落在貝魯特,那擁擠的城市。」和許多移民作家一樣,拉維.哈吉這部處女之作,描寫的並不是現在所居住的加拿大社會,而是他土生土長的黎巴嫩貝魯特。作者一開始就明確寫出地點,卻對故事發生時間隱而不宣。我們只能拿書中人物遭遇的事件去對照歷史,才能得知這本小說寫的是30多年前內戰時期的黎巴嫩,特別是以色列軍隊入侵後,聯合基督教民兵屠殺巴勒斯坦難民營那段令人驚心的往事。

     去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與巴席爾跳華爾滋》,講的正是同樣的這段歷史。以色列導演阿里.福爾曼用動畫拍攝這個關於戰爭與屠殺的題材,看似間接迂迴,但他在電影結束前卻突然插入當年大屠殺的真實紀錄影像,把那些失去親人悲嚎痛哭的阿拉伯婦女由虛擬人物變成真人。怵目驚心的震撼效果,必然讓看過此片的觀眾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

     小說無法像電影一樣,用圖像造成視覺上的撼動,不過讀者還是可以透過《狄尼洛的遊戲》裡的巴撒姆和喬治,用這對在戰火底下成長的貝魯特青年的眼睛,觀看飽受武裝暴力衝突摧殘的城市,從他們的行為體察戰爭對人性造成的扭曲。在本書的前兩部中,作者以快節奏的筆法和接續不停的事件,重現當年貝魯特人在戰爭陰影中臣服暴力,甚至必須用暴力凌駕暴力以求生存的駭人經歷。就這部分而言,哈吉的表現相當傑出。儘管小說單純以文字砌成,但誰敢說《狄尼洛的遊戲》撼人的力量會輸給電影或動畫?

     奇怪的是,哈吉自己似乎不具備這樣的信心,不認為只要寫出自己9年黎巴嫩內戰經歷就足以打動西方讀者。他把本書定名為《狄尼洛的遊戲》,以美國影星勞勃.狄尼洛的姓氏為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綽號,又在第三部直接把卡繆《異鄉人》的部份內文植入小說裡,顯見作者在創作之始,便已決定借用著名的文學與電影文本,作為這部小說在深層結構上的支撐。

     如此一來,對喜歡追根究柢的人來說,這本小說就不再是個可以獨立閱讀的文本,必須把閱讀的範圍向外延伸與對照。沒看過電影《越戰獵鹿人》,恐怕不知道在何種扭曲的情況下,才會讓人輪流拿起裝有一顆子彈的左輪手槍對自己的太陽穴開槍。不熟悉卡謬《異鄉人》,很可能會把本書第三部主角流亡巴黎的經歷視為不必要的插曲,感受不到一個人與所處環境、甚至與自己至親之間那種無可彌合的疏離。

     「互文性」,這個用來強調不同文本之間相互參照與指涉關係的術語,在後現代文學批評中已成為一個常見甚至泛濫的詞彙。哈吉以西方世界中的東方人身分創作,使用的英文是他的第三語(他的第一和第二語是阿拉伯文和法文),而他也和許多非母語書寫作家相同,在純粹取材自母國經驗的故事中,摻進鮮明的西方文化與思維。顯然已受到互文觀念影響的哈吉,在這部作品中引用其他文本的行為是畫龍點睛還是為蛇添足?想必會引起不少兩極化的見解。

     幸好,對多數作家和讀者來說,他們不必也不需要搞懂學者口中的「互文」是什麼東西,因為每部作品在他們眼中都是完整而獨立的個體,都充滿原創性與令人驚喜的發現。身為讀者的我們不必緊張,大可隨自己的意思來看待這部作品,畢竟《狄尼洛的遊戲》這本小說不是俄羅斯輪盤,並非只有一種讀法才能擊中我們閱讀感動的要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