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2010-05-09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相差十一歲的詩人余光中與小說家王文興,兩人都是文壇重量級人物。但鮮少人知道,兩人早在一九六○年代便相識於台北「城南」。當時家住同安街紀州庵的文學青年王文興,常往不遠處廈門街余光中家跑。余光中還記得,他那喜愛文學的二女兒幼珊,有次竟跟父親說:「我長大後要嫁給王文興!」
紀州庵新館上週開幕,昨天邀請余光中、王文興在展館舉辦對談。余光中現場這段「爆料」,引起台下笑聲如雷。兩位大師難得同台,上百位「追星」粉絲擠爆會場,將近一半的人只能貼著牆壁、排在門口站著聽,聽眾從大學生到頭髮斑白的長青族都有。
余家次女曾想嫁王文興 粉絲笑翻
余光中曾在廈門街寓居超過卅年,在此結婚生女,王文興則在紀州庵度過童年到大學的時光,兩人昨天回到「城南舊地」,不禁充滿回憶。王文興說,他與余光中亦師亦友,當年一週要見上兩、三次面。他剛與台大外文系同學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常步行到余家去邀稿,也常沿著旁邊的新店溪畔走路、聊天。
王文興笑說,有一年端午節他突然想看划龍舟,便去按了余光中家門鈴邀他一同前往。「結果可能我時間記錯了,新店溪上一艘船也沒有,我們就在夏天的大太陽底下,沿著水源路的河堤散步。」
兩人的交情一路延續到美國。余光中回想一九六五年,他們都單身在美國教書,剛好住在州界的兩側。兩人曾經一起開車去買酒,卻因月色太好而停在路邊賞起月來。「沒想到賞完月,車子已經陷進泥沙出不來,還好警車來相救…」
從林海音家到余光中家 文壇重地
他們一路從文學的青春年代,談到五、六○年代時熱烈的文學氣氛。當時,從紀州庵延伸到廈門街、牯嶺街至師大學區等地,聚集了《藍星》詩刊、《文學雜誌》、《國語日報》、《現代文學》等文學報刊舊址,純文學與洪範、爾雅、遠流文學出版社也錯落此區。余光中在廈門街一一三巷的寓所,和不遠處重慶南路三段林海音的家,都曾是台北的「文壇重地」。
在余家絡繹不絕的往來文人中,包括夏濟安、吳魯芹、周夢蝶、瘂弦、管管、洛夫,還有當時掀起民歌浪潮的的侯德建、孫瑋芒、楊弦、李泰祥,以及當時還是畫壇新進的席德進等人。余光中笑稱:「一群人常來聊了半天都不走,最後我只好請吃飯。」王文興則說:「每次一來就打坐的那個人,就是周夢蝶。」
《家變》場景成文學地標起點
* 2010-05-09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余光中回憶,廿年前現在的汀州路是一條窄軌的鐵路,他在〈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文中曾寫:「我曾在夜裡踏著軌旁的碎石,鞋聲雜軋軋地走回家去…時常在冬日的深宵,詩寫到一半,正獨對天地之悠悠,寒顫的汽笛聲會一路沿著小巷嗚嗚傳來。」
王文興則直到幾年前才知道,童年老家名叫紀州庵,也才聽說這裡曾經是神風特攻隊執行任務前一夜飲酒吃飯的地方。「要是我早點知道,住起來可能心理壓力比較大!」
位於台北同安街的紀州庵,當年是日本時代平松家族開設的高級料理亭。這裡緊鄰新店溪畔,主建築包括三層樓的本館及別館、離屋,園內有草木扶疏的庭園、小橋與流水。
光復後,紀州庵的建築被徵用作為公家機關員工宿舍,建築內另作隔間,空地也加蓋簡易住宅。王文興幼年隨父母居住在此,代表作《家變》場景就以紀州庵故居為本。後來這些建築遭火燒毀,目前僅存兩棟屋頂朽壞的平房建築。
紀州庵周圍地區也曾是藝文重地,台北市文化局從二○○四年起,計畫重修紀州庵古蹟,並將這個區域規劃成「台北文學森林園區」。但至今仍因有兩戶住戶未搬離,無法動工。
目前的紀州庵新館是在紀州庵旁新建的三層樓仿古建築,空間略顯狹小,卻是文化局推動紀州庵成為文學地標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