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164】

《想像的共同體》 安德森剖析民族主義

內容

2010-05-10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民族主義的起源是什麼?為什麼民族情感會在人類心中召喚出一波波的古老力量?為了探究問題的根源,知名學者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八○年代出版《想像的共同體》一書,成為研究民族主義的經典著作之一。《想像的共同體》中文版一九九九年在台出版,近日隨安德森來台推出增補版。

     今年七十四歲的安德森昨天面對台灣讀者座談,幽默風趣的他笑說,一九八三年出版《想像的共同體》時,沒想到會流傳這麼廣。他也坦言,原本以為這本書會帶來像「炸彈」一樣的效果,遺憾的是,最後竟被廣泛作為教科書。「直到大陸出版時,有個章節因為開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玩笑而被刪除,才讓我沮喪的心情重獲青春。」

     他盼有炸彈效果 未料當作教科書

     安德森說,民族主義是一個「想像的、有限的、享有主權的政治共同體」,它是現代的產物,是人類步入現代化過程後的變化。他強調,必須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談民族主義的起源,例如在資本主義、國家交通建設,以及讓文字得以流傳的印刷科技等條件下,才會形成民族這個「想像的共同體」。

     他在書中也針對民族主義從美洲、歐洲到亞、非洲的全球流布作出精闢詮釋,並將亞、非殖民地的民族主義歸為對帝國主義的反彈。

     然而,一向厭惡帝國霸權、同情國際弱勢的安德森,不像其他西方學者急於解構民族主義,或認為它只是虛偽、人造的假面具。他表示,認同不是虛假的意識,不是任何人的陰謀,也不是無中生有的發明,而是在特定物質基礎所產生的。

     民族認同感不假 強化國族是謊話

     昨天現場有位從香港來台讀書的大學生提問說,他感到有些困惑,因為自己懷有民族的認同感在,不知道該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認同情感。

     安德森於是說了一個小故事回應,他在耶魯大學的課堂問三個華人學生「你覺得你是哪裡人?」

     第一個華人學生大聲說「我是中國人」,但這個學生一口美式英語,一問之下這人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第二個華人學生則回答「試著當一個台灣人」,這個學生的父母是外省台灣人。第三個華人學生則生氣地說:「我討厭美國,每個人都對著我說你是中國人。他媽的,我是新加坡人!」現場觀眾大笑。

     然後安德森問這位提問的香港學生同樣的問題,這位學生說,他認同中國文化,但不認同中國的所有政治作為。

     「你可以對傳統感到驕傲,只是不要相信那些強化國族的神話。」安德森說:「這種神話,只是政治型塑出的謊言。」

遊俠般的學者 勉台灣向前走
2010-05-10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想像的共同體》譯者、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叡人描述,安德森是一位「遊俠般的知識份子」,浪漫、理想而充滿熱情。愛爾蘭裔的安德森是知名東南亞研究者,現為康乃爾大學國際研究Aron L. Binenkorb講座教授。安德森與亞洲深具淵源,他的父親年輕時便加入中國的帝國海關,在中國居住將近卅年,中文流利且熱愛中國文化。安德森一九三六年誕生於雲南昆明,五歲時全家才為了躲避中日戰爭而搬離中國。

     之後他輾轉住過美國、愛爾蘭,並在英國劍橋大學主修西洋古典與文學。他批判帝國主義的立場,啟蒙於他就讀大學時,在街上目睹一群控訴英法入侵的印度人受到英國學生攻擊。一九五七年的印尼內戰,則促使他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專攻印尼研究。

     印尼的田野調查經驗、美國反越戰運動等經歷,加上祖國愛爾蘭的獨立血淚史,都讓安德森對東南亞國家產生同理心,還曾因一篇分析蘇哈托將軍屠殺左派的論文,被印尼當局禁止入境長達廿七年。

     七○至八○年代,他又先後投入研究「泰國之春」反威權運動、東帝汶獨立運動、菲律賓的革命浪潮,學習泰文與菲律賓語言,並在一九八三年出版震撼學界的《想像的共同體》一書。

     他的著作還包括《比較的鬼魂:民族主義、東南亞與全球》、《三面旗幟下: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的想像》、《語言與權力:探討印尼之政治文化》、《美國殖民時期之暹羅政治與文學》等。

     對長期徘徊在認同議題的台灣而言,安德森直率地說,他在二○○三年便撰文提到,那個無限擴大的中國地圖是「民族主義者的幻想」,「我看不出有什麼強烈的理由,會使北京不會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調整態度。」

     然而他也表示,台灣「愛台」口號蔓延,正如同美國人喜歡把國旗插在家門口一樣,唯有透過客觀理解每個國家民族認同的形成,才能擺脫傲慢的民族中心主義。

     他以他的祖國愛爾蘭為例,鼓勵台灣繼續發展民主、自由、開放的進步價值,也提醒台灣不要重蹈愛爾蘭的覆轍,被保守而極端的民族主義拖累,長期陷入地方主義和怨恨之中。

     「繼續向前走!」安德森以他拉丁文「fortitude(勇氣)」一詞勉勵台灣:「這是一種長途跋涉的勇氣,是一個得了不治之癌的孩子在自知正逐步逼近前方的死亡時,依然夢想,依然玩耍,依然微笑的勇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