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26】

張翎《金山》 見證百年華工孤寂

內容

2010-05-11 中國時報 【林欣誼/專訪】
 
     旅加中國小說家張翎在她四十歲的那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但一直到十多年後,才以第四部長篇小說《金山》爆紅,寫作歷程相當戲劇化。談到過去漫長的寫作時光,五十三歲的張翎眼神明亮:「最後讓我能夠跨越一切的,絕非我的文采,而是一股堅持下去的決心。」

     以海外華人作家的身分,寫華人移工的故事,張翎卻直言,「老外」或「中國人」只是表面上迥異,人性的深層內在卻無不同,「我想寫的不是身分認同、不是東西文化衝撞,而是人的孤單、困惑和追求。」

     探索歷史痕跡 筆耕超過10年

     《金山》以橫跨百年的恢弘格局,刻畫廣東移民華工方得法家族五代人前往加拿大奮鬥的故事。她以十九世紀末作背景,人物鮮活,情感激越。《金山》二○○九年在大陸出版大獲好評,旋風式賣出加、法、義、美、韓國等十一國海外版權。在此之前,沒幾個人知道張翎是誰,更不知在多倫多擔任聽力康復師的她,早默默筆耕超過十年。

     張翎一九五七年出生於溫州,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一九八六年後留學加拿大、美國,接下來的歲月她忙著讀書、考證照、找工作、成家。等到終於能定下來寫作,並在一九九八年出版第一部小說《望月》時,她已超過四十歲。

     「然而,等待是有意義的。」張翎說,眼見時間不斷從指縫溜出去,但當心中累積的題材、情感一次爆發出來,它們已經過了沉澱,沒有青澀的痕跡。

     但這段醞釀的時光並非沒有掙扎。張翎說起自己背負著家人期望出國,卻沒能像其他人一樣「發大財」資助老家,不禁紅了眼眶。

     「父母嘴上沒說,但那時失望的眼神,讓我很難受。我現在寫作有了成績,但父母卻都老了。」如今,故鄉對她,「已經是一個符號。」

     呈現移工血淚 11國版權大賣

     張翎早期的作品多以江南故鄉為主,二○○五年完成《郵購新娘》(台灣名為《溫州女人》)後,她不想再重複書寫江南故事,嘗試更多元的題材,陸續交出中篇《雁過藻溪》、《餘震》等頗受矚目的作品,《金山》更讓她聲名大噪。

     張翎曾說,寫作《金山》是「扒人一層皮的巨大工程」。為了呈現百年前歷史,除了埋首圖書館查找資料,更多次前往廣東開平、溫哥華、維多利亞等地考察。

     目前正進行的新作《睡吧,芙洛》,同樣聚焦在十九世紀加拿大西岸興起的「淘金熱」,描寫一個被賣到這裡的華人女子的人生。

     張翎說自己「喜歡走動、到處看看」,尤其仰賴閱讀與旅行。不過,她自認不是直接根植於生活的寫作者,「一切都是潛移默化的,很難說是某一個事件、某一個人物形成了我的靈感。」

     張翎的作品幾乎不以當代作為時空背景。她說:「當下就像是樹尖上的葉子,歷史則是追溯到樹根,因為有個理性的距離,所以我寫起來很有『氣』。相對地,我寫不來當下的事情,寫起來可能很虛,很腦殘。」

馮小剛電影加持 張翎聲勢大漲
2010-05-11 中國時報 【林欣誼/專訪】
     中國導演馮小剛改編張翎中篇小說《餘震》的史詩大片《唐山大地震》即將在七月上映,去年馮小剛宣布這部片開拍時,讓張翎這個名字首度受到大眾矚目。之後張翎的《金山》出版獲得好評,導演張黎、馮小剛又分別買下了電視劇與電影版權。小說的魅力加上影視加持,張翎在中國聲勢大漲。

     「我寫《金山》落下第一個字的時候,心想要是張黎來拍就好了,結果竟然成真!」不過,面對近年中國小說大量改編成為影視,她卻說:「作家必須靠影視打廣告,我們只能無奈面對這個事實。但無論影視如何改變生態,我的寫作不會反過來迎合它。」

     她談到目前大陸文壇的多元化,直稱是「在廿年前最狂野的夢裡都不會出現的事!」

     她成長於文革年代,年少時對文學有莫大的渴求。「我還一字一句地手抄過幾本書,那時著迷無名氏《塔裡的女人》、愛爾蘭小說家伏尼契的《牛虻》,甚至連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勵志書都珍惜萬分。」

     海外移民作家身處在文化夾縫之中,張翎自嘲,可能寫出來的東西會成「四不像」,但好處則是擁有了流動的視野。

     她的工作是聽力康復師,「這個工作幫我開了一扇窗,讓我看見各式各樣的人,讓我的作品更有『地氣』,能夠貼近加拿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