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075】

我們有如燭火/詩人簡政珍 生命哲思與意象文體的完美融合

內容
書名:我們有如燭火──簡政珍散文集
作者:簡政珍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24日
內容介紹:

所謂燭影,指的是蠟燭燃燒自己身軀所留下的影子,或是燭光投射在角落的影子?若是前者,那殘存的一點蠟,如何反證先前的身影?如果是後者,光盡,影也盡。幾千年的歷史折疊在書頁裡,只有細小如蟻的文字,沒有光的行徑,也沒有光的影子。

簡政珍,被華人文壇喻為「承先啟後」的詩人(鄭明娳語),與葉維簾齊名(洛夫語),屢獲政府、各大媒體、機構大獎,論文及詩著作等身,為意像詩的先鋒者。

歷經三十年的淬鍊,以溫熱慈悲之筆呼喊萬靈生而平等,收入了慧眼靜觀世間的內斂深情,凝匯哲思而成《我們有如燭火》。

其文如詩,充滿意象與文字的沉默想像,又有更多對生命的詰問與美麗事物瞬間即永恆的捕捉,無論作詩、思人、聽樂、惜緣、追憶,皆有煦煦溫語,其中所悟不必一語道破,卻筆力萬鈞有如驚天雷,不但扣問己心,也留予觀文者更多深層的反思。(詳情請見聯合新聞網2010/06/11)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253493
書評--《我們有如燭火》後知後覺的餘味

    * 2010-06-13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本報訊】

     「後學」早就蔚為風景:除了進口的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之外,台灣學者創發的「後遺民」和「後鄉土」觀點,也為文學從事者打通了更多經脈。然「後」,後學還有後續發展嗎?

     ◎紀大偉 (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後知後覺」也值得留意。我說的「後知後覺」不是貶詞,而是指在變遷之後的「感觸」(affect--文學研究界的熱門關鍵字)。我們處在廢墟的世界(921,911,數不完的天災人禍,都離我們不遠),「後悔/後遺症/回顧/補遺/宿醉感」等等,重新定義我們的心智。後學的先行者(如後現代)偏向理性分析,而後學的新生代(如後鄉土)卻往「後知覺」挪移。其實「後知覺」早就埋伏在後學裡。班雅明描寫的新天使(在台灣文學被提及多次),頻頻回顧歷史卻被狂風吹向未來,就是後知覺的先趨代表。

     詩人學者簡政珍的散文集《我們有如燭火》讀起來親密,一部分是因為此書很溫柔地將我誘拐到後知覺的宿醉感之中。詩人與我有過同一群老師(如,顏元叔先生),有過同一群文友(如,林燿德)。在美國待了11年之後,我終於回台定居,倉促之際並還沒有整理向過往致意的情緒,讀了此書才驚覺,我早就置身於一場漫長的告別。如,林燿德豪邁的笑,原來很久沒聽到了。多愁善感,正是後知後覺的餘味。
  

相關連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