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59】

《上海繁華》--上海如何成為世博城市?葉文心從30年代老上海講起

內容
* 2010-06-13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林欣誼】
     近日上海世博會成為全球焦點,上海的十里洋場、百年風華與當今摩天大都會的形象,一夕間全濃縮呈現在世人眼前。在世博話題發燒之際,歷史學者葉文心則以《上海繁華》(時報)一書告訴我們:「今日上海之所以成為世博的城市,不是平白無故的……。」

     >>葉明勳、華嚴之女

     葉文心家學淵源,父親是台灣資深報人葉明勳,母親為小說家華嚴,清末民初的大學者嚴復則是她的外祖父。她現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所所長,長年定居美國,著有《鄉下人的旅行:文化、空間和中國共產主義的起源》、《疏離的學院:中華民國的文化與政治1919-1937》等英文學術著作,2007年寫成的《上海繁華》近日推出中文版,這也是她第一部在台灣面市的作品。

     學術會議行程滿檔的葉文心,5月底曾匆匆訪台。她擁有大家閨秀的優雅氣質,眼神炯亮,一開口則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她在採訪中的談話,幾乎就可原封不動成為簡明精彩的講稿。

     「不了解上海,就不能了解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轉變。」這是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葉文心,投入「上海學」這個主題的初衷。《上海繁華》可說是集她20多年研究所成,從上海中產階層的角度切入,回顧鴉片戰爭至1949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

     >>一部尋常人的城市史

     雖然原本以西方學界同行為讀者,但她謹記歷史是一門「說故事的學問」,笑說:「歷史可不是像冰箱裡冷冰冰的研究。」因此這本書讀來並不冷硬。她考察當時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甚至引用《長恨歌》等文學小說、當時報章雜誌的報導,將當年的上海化為一座充滿人物和故事的劇場,既富生動文采,又具深厚的學術基底。

     《上海繁華》從2000年動筆到7年後完成,剛好也是中國在全球目光注視下突飛猛進的期間。葉文心面對現實的變化與歷史材料,充滿感情地說:「歷史知識的作用在於讓人知道你是從何處而來,透過歷史縱深得知古與今的對話,掌握為何今之所以為今。」

     相對於許多上海史書籍常著墨於名流傳奇,或工人與左派的運動史,她聚焦的則是在上海工商業背景下,中產小市民們的平常故事,「《上海繁華》是平常人的城市史,這部城市史改寫了近代中國無數平常人的命運。」因此,她在書中探討近代上海的新興企業是怎麼建構起來的?他們在國家意識和經濟利益之間作了什麼樣的表述?也審視30年代中期的經濟不景氣如何促成左翼思潮崛起,而電車、電燈、時鐘這些新事物又如何把上海建構成一個新空間,「有了鐘,企業才有法子講究紀律與效率;火車、電車、輪船才能按時運作……。」

     >>上海已成高樓長城

     但談起上海20多年來的變化,她不禁鮮明地回憶,1984年她首度造訪上海時,上海與1949年的模樣差不多,但1990年後,她目睹上海南京路開始出現高樓、第一座國際五星級波特曼酒店落成,接下來從浦東到浦西出現了兩千棟以上的摩天高樓。「有一天我在希爾頓酒店頂樓往窗外一看,發現它幾乎像是一堵由高樓塑造成的長城,可以想像過去20年這裡密集投入的人力、物力、技術和文化資本有多少。」

     面對當今中國,葉文心認為書中描述的中產階層,仍是一個變化很大的階層,因為產生得快、基礎並不深厚,他們大量移民海外,也造成力量的流失,不足以凝聚起來。而她在書中沒有論述的「貧富差距」,則是目前中國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在共產黨領導之下,一個社會仍然可以有貧富差距或階級對立嗎?」她坦言這個「敏感」問題,是社會學者、而非歷史學者所能處理的了。

     儘管表面理性,卻毫不掩蓋葉文心的學術熱誠,她描述每當從一堆材料中鑽出來,突然發現一個新的圖景,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研究漸漸成為「嗜好」。「加上有一群研究生跟著我一起鑽來鑽去,彼此還能發現意想不到的連結!」嘴上說著「有時學生問題太多也很煩」的她,與學生的感情深厚,自然不在話下。

     《上海繁華》完成後,葉文心坦言世界上沒有一本書能把一個題目述說完整,這本書同樣也是。但她接著說了一句很富哲思的話:「不完整不代表不能深入,就像人生一樣,終結並非結束。」是這樣說起話來充滿魅力的一位作者,讓歷史變得迷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