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32】

書故事-我們都是暴力偷窺者?

內容
 * 2010-06-20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林欣誼】
     在被諷為「屍體加裸體」的台灣新聞處理邏輯之下,觀眾早已習於在新聞媒體上「觀看」各種社會凶殺案,從瘋狂的動機、冷血的手法、受害家屬的哀痛到恐懼的蔓延,我們在電視上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洗禮。而在影集《CSI犯罪現場》或刑事鑑定博士李昌鈺帶起的熱潮中,我們則從另一個理性冷靜的角度,熟悉破解凶案的鑑識與法醫學內容。

     然而你是否想過,在現實世界裡,當警方調查人員的採樣結束、驗屍官移走屍體、殯葬業者接手後續處理後,誰來清理那個血跡斑斑的凶案現場?美國犯罪實錄作家吉爾.李維(Gil Reavill),花了一年時間,跟隨美國一間專門清理犯罪現場的「善後公司」工作,並將過程經歷寫成《兇殺後,INC.》(博雅)一書,近日在台出版。

     >>特殊的「送行」公司

     「當凶宅的前門一開,惡臭全面性地從裡面溢出,像是支重量級的鐵鎚般正對我的鼻孔人中和嘴巴迎面一記重擊…我的胃率先發難,跟著是一片紛至沓來的噁心糾結。」這是李維加入「善後公司」的第一次震撼經驗。

     「善後公司」是一家專門處理因暴力致死、孤獨以終或自殺等命案現場的公司,成立於1996年,以每小時250美元收費,10年後該公司已在美國擁有14家分公司。但他們的工作絕不只是刷洗那麼簡單而已,兩位創辦人萊福斯提克、威爾森立志成為「生化修復」領域的最專業公司,不論現場多慘不忍睹,他們的技術人員都會配戴防護衣、塑膠鞋、附有面罩的人工呼吸器等全面防護裝備,將整個房子經過酵素清潔劑、泡沫消毒劑、除臭劑等三個步驟的專業生化消毒,徹底清除現場包括愛滋或C型肝炎等帶有生化污染的病原體。

     書中,李維以恐怖的案情,對照技術人員冷靜的處理過程,穿插描述萊福斯提克與威爾森的生活,並提供刑事鑑識與法醫學等知識。在這些血肉橫飛的現場,有時是已置放3個禮拜的腐屍,有時是腦漿、碎肉飛濺的獵槍自殺案,還曾有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兒,與父親的屍體共同生活了兩年半,善後公司抵達時,屍體體液已經流乾滲入地板,剩下的屍體變成粉末,混雜著蛹殼、昆蟲糞便及骨頭……。

     >>著迷窺看死亡暴力?

     透過文字描述,李維帶著我們凝視死亡,一再抵達慘絕人寰的血案現場,甚至閱讀那些鉅細靡遺的屍體腐爛過程、屍臭的分子構成和嗅覺原理。因此,與其說這是一部如《送行者》般禮讚善後公司、教人尊重死亡的書,不如說,他想提出關於「犯罪」的思索,甚至探討《CSI犯罪現場》影集與犯罪小說大受歡迎的現象背後,複雜幽微的人類心理。

     為什麼我們如此恐懼,卻又著迷於這些犯罪的描述?李維認為,「最明顯的原因就是那份威脅、那份驚嚇,以及千鈞一髮的感覺。」正如他寫作犯罪題材,「就是被我自身的恐懼所吸引。」

     他認為,道德上的確定感吸引作家和讀者親近犯罪,因此犯罪小說的作者通常會儘速讓讀者確定誰是正義的一方。「但對我而言,真實犯罪的世界正如同『善後公司』的世界,既不乾淨俐落,也非黑白分明,髒亂而且難以清理。我站在死者這邊,但我也認同凶手,我可以輕易地想像自己拿刀的樣子。」

     他也坦承在參與「善後公司」期間,他不禁質疑自己是個窺看死亡暴力與死者生活的「偷窺者」。如同他曾受雇為凶手寫書,在鑽研醜惡陰暗的同時,他想到那些他將要滿足的偷窺群眾:「透過電視,我們成了一個偷窺者的國度,而我們著迷的對象逐漸從『性』轉向『死亡』。」對照90年代末,台灣新聞台曾現場連線採訪白曉燕命案主嫌陳進興,引起輿論一陣譁然,李維的省思也許讓台灣讀者格外感觸。

     >>當恐怖逐漸遠去

     犯罪現場中的殘酷死亡,挑戰了過去「善終」的概念,然而,現在的媒體文化卻沒有讓我們習慣死亡。李維表示,以前我們在自家為死者更衣,現在我們卻常將死亡隔絕在日常經驗之外,雇用「善後公司」這類企業幫我們處理死亡。而待在「善後公司」這段期間,則讓他對死亡本身與其過程、甚至人性污點,更能達觀以對。

     身為犯罪作家,李維最著重的並非死亡的人文關懷,在經歷這些血腥現場後,他淡淡地說:「也許恐怖逐漸遠去,而剩下與我同在的不是異類,卻是人性──技術人員、警方、家屬,一小群倖存者圍著死者、好好地說再見,然後想辦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