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2010-06-27
* 新聞速報
* 【方儉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
閱讀這本書的初稿時,不時浮現蘋果公司總裁史蒂夫.賈伯斯在6月7日發布iPhone 4的情境,又看到鴻海郭台銘宣布將調高中國工廠工人的薪水。我原來是蘋果的愛用者,但面對新的iPhone上市,我實在沒有心情去換新的手機。
賈伯斯枯槁的身形,不再是當年英姿煥發的創意魔王,反而像死神在推銷著他的產品。iPhone的故事,正是《東西的故事》的寫照,快速的「開採→生產→丟棄」,創造了20世紀的美國生活樣板。無限上綱的消費主義成了新帝國主義背後的支柱,除了深圳富士康13個年輕生命的自戕,還隱藏著人權、環境,以及正義的危機。
《東西的故事》是一本相當通俗,而沒有憤世嫉俗的環保書。很簡單的章節,從原料、生產、銷售、消費、廢棄等5個階段,來分析我們日常用的「東西」,揭開了工業文明美國生活背後的真相。美國人的生活是「工作→看電視→購物」所構成的,而這樣的生活,正是世界許多人的「美國夢」。這本書出版前,在網路上就有《東西的故事》動畫短片,看守台灣協會提供中文的字幕,在台灣也引發了許多討論。可惜因為時間的限制,影片只有20分鐘,讓很多人看了意猶未盡。這本書的出版,正好補這部分的不足。
就像19世紀的帝國主義給20世紀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與改變,20世紀的「消費主義」,衝擊著21世紀人類文明的結構與生存的機會。「消費主義」延續帝國主義,疆土可以無限延伸的概念下,大量開採、生產、丟棄的經濟模式,主導了「已開發國家」人民的生活形態,就像黑澤明的電影《滅》一樣,資源能源耗竭與掠奪,加速了這列死亡列車的速度,賈伯斯的身影,正像是這列車上的車長。
我們缺乏作者安妮.雷納德那種追根究柢的精神,她看到任何東西,都會思考:它們從哪來?到哪去?會發生什麼影響?然後追蹤下去。所以從原料的來源,到最後焚化爐的灰燼丟棄,她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與報導,讓一般讀者可以一窺究竟。
當然雷納德的論述,目前在主流價值上,還沒有辦法形成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她在書中提出了一些行動方法,比如寫信去大公司反映他們產品造成的環境或健康問題,但還是無法對抗像新穎的蘋果電腦產品對大眾的誘惑,或是沃爾瑪商品低價的致命吸引力。面對這列「滅絕列車」,還只是「狗吠火車」。
墨西哥灣英國石油公司「深海地平線」鑽油平台洩油事件,導致美國的反英情緒,讓美國人稍微反省了一下環境的傷害。但相較於美國藉機出兵中東護油,以戰爭維持經濟運作與成長,造成更大的環境正義的傷害,《東西的故事》其實還有更多可以去探討的,美國與全球經濟運作如何造成必然的環境災難。
真希望《東西的故事》可以喚醒大家對於「美國夢」的幻想,至少這是一個微弱的警鐘,並不能喚醒大家,但未來大家必然會覺醒,只在付出非常大且慘重的代價──無數生命的犧牲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