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形象 殺人遊戲與白領職場小說--《杜拉拉升職記》
內容
旺報2010/07/04 | 李政亮(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教授)
2006年開始,職場小說在中國的圖書市場異軍突起,2008年更被稱為職場小說年。
《杜拉拉升職記》因其暢銷,杜拉拉這個小說虛構人物儼然已成一種標誌。
2006年開始,職場小說在中國的圖書市場異軍突起,2008年更被稱為職場小說年。幾部經典職場小說包括:2006年的《圈子圈套》、2 007年的《駐京辦主任》、2008年的《杜拉拉升職記》與《沈浮》等。這些職場小說都因為暢銷陸續出版續集,除了《駐京辦主任》描寫官場人性的形形色色與激烈的權力鬥爭之外,其餘小說都是以外資企業為背景。其中,《杜拉拉升職記》及其兩部續集三冊銷售量已突破 300萬冊,此外,這部小說更已被翻拍為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甚至是廣播劇,杜拉拉這個小說虛構人物儼然已成一種標誌。
這些小說文字並不僅因情節的精彩受到關注,而是這些文字和現實社會之間的關聯受到讀者青睞,這些關聯包括對社會現實的想像(如大學生對白領生活的想像)、白領對小說中白領生活的印證、人們對外資企業內部組織運作與文化的好奇等。這些想像、印證與好奇,其背後的一致之處便是如何在競爭漸趨激烈的社會情境下生存?
殺人遊戲盛行
生存既是現實的挑戰,也是一種想像,更滲入流行文化當中。張藝謀的電影《英雄》於2002年上映以來,改寫了近年來中國電影的生態,一方面,這部電影所投注的大筆資金與驚人的票房,開啟了大片(通常指投資額達一億人民幣以上的電影)時代;另一方面,《英雄》以戰國末期為背景,在此之後的大片也紛紛取材古代歷史。《英雄》當中最受議論的莫過於誰是英雄?秦王還是俠客?這個論題在其他的大片當中也不斷出現,例如《投名狀》等。我們看到所謂的英雄不再是民間所想像、同情的富有道義與兄弟情誼的俠義之士,取而代之的是在激烈的存亡之爭當中握有權力者,在這裡,我們看到傳統的俠義已然退位。
銀幕裡的英雄形象再現了現今主流的意識型態,而生存所需的工具理性也滲入殺人遊戲當中。殺人遊戲,2000年之後中國盛行於白領與大學校園的遊戲。這個遊戲的基本規則是,一群人以抽籤的方式決定角色扮演,一人為法官,法官負責主持遊戲的進行,一人為殺手,他必須在每一輪遊戲當中指定誰為死者。其餘人的角色則是猜測誰是殺手,在此過程中,每個人必須提出自己不是殺手的理由,否則在這個遊戲當中很快被「誤殺」。這個遊戲之所以盛行,一方面是遊戲本身有著如偵探小說層層解迷的快感,另一方面,這個遊戲有著傳說中頗為顯赫的來歷:一位在矽谷工作的中國留學生從美國引進,1999年I T界的媒體見面會上這個遊戲開始傳開,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的市場腳步快速異常,在此過程當中,獲致巨富的利基也不斷改變,2000年前後,最受矚目的「成功人士」便是憑藉IT產業致富的知識經濟精英,他們的特徵是年輕、高學歷(有的還有留學經歷),在知識經濟被視為神話的年代裡,矽谷儼然就是聖地。殺人遊戲不但成為各種白領與大學生聚會的餘興節目,甚至在很多城市當中都有24小時的殺人遊戲吧,在這裡,殺人遊戲的參與者以不再僅是熟識的朋友而是技術同樣高超的陌生人。除此之外,殺人遊戲甚至成為部份公司測試應聘員工的指標之一。殺人遊戲是社會生存縮影,殺手潛藏在你身邊,小組中成員每個人之間的關係是既合作又鬥爭,每個人要透過工具理性維持生存。
白領文化和城市消費文化扣合
當生存議題已然進入流行文化舞台之初,白領文化仍與城市的消費文化緊緊扣合。1999年,美國一位社會學者1980年代初期的隨筆之作《格調》一書在大陸引起狂潮。這部作品旨在區分白領與藍領等不同階級的不同生活品味,例如白領喝紅酒、藍領喝啤酒等。這本書之所以在時隔十多年後捲起千堆雪,最主要原因在於全面市場化之後社會階層的構造重新變動,人人都在追問自己屬於社會的那個階級?不同的社會身份諸如中產階級、小資(小資產階級)甚至城市中間人群等身份修辭逐一浮出,而消費品味則成為區分的標準,諸如中產階級的物質標準是擁有房子,相對之下,小資所強調的是諸如電影、閱讀、音樂的文化品味。
在這個脈絡之下,我們也可以注意到2000年初期,城市懷舊(例如上海女性作家對上海歷史的重新書寫)、都會生活情境(如《蛋白質女孩》、美國電視劇《慾望城市》、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等)成為一道重要的文化風景線。透過這些參照系,白領們想像與建立了他(她)們的生活世界。有趣的是,白領們對生活世界的想像或與昔日美好的上海斑駁記憶連結、或在小說與電視劇當中的都會情境裡人與人的關係找到投射,然而,在這些作品當中鮮少看到現實的工作過程。
社會現實與電影、電視劇乃至小說之間的關係存在相當微妙的關係。從2010年的時間點來看,2000年初期的中產階級/小資等社會身份的想像顯得粗糙、城市懷舊或是都會情境也太過與整體社會脫節。最重要原因是現實的生存壓力不斷加劇而來。基本的事實是,原來劃分中產與小資的標準在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快速的社會環境下又重新洗牌。
最關鍵的變化在於2005年到2006年間中國股市從998點走向6140點,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房價開始大幅飆漲,在股市與基金狂長、購房熱潮出現之際,財富來源的變化(如炒股、炒房)以及消費標準的迅速異動,所謂中產與小資的標準再度進入一種混沌的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幾年的全球城市消費排名當中,北京與上海已然大幅前進,進入全球生活消費昂貴城市的行列當中。此外,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短短五六年內,大學招生擴大將近三倍,就業競爭壓力也從迅速增加當中。
一枝獨秀杜拉拉
股市熱與購房熱所帶來的是房價不斷攀高、城市生活更為艱困,當然,也有人在這個熱潮當中獲取暴利,城市內部的貧富差距也因此更為拉大。所謂的時尚消費,對一般白領來說只能是一種奢侈。在此情形之下,白領文化從原來的城市懷舊與都會情境還原到真實的工作,這也因此,白領職場小說出現之後便迅速走紅。
為什麼《杜拉拉升職記》在這幾部經典職場小說當中一枝獨秀,特別受到青睞?如果就小說內容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從《圈子圈套》、《沈浮》這兩部小說的故事主軸都是則集中在IT產業當中為了爭取大型訂單公司內外之間爾虞我詐鬥爭的故事,相較之下,《圈子圈套》更側重鬥爭層面,《沈浮》則展示了外企組織(如前台、銷售、人力資源等部門的實際運作)與文化(如外企在地化的討論)。與之相較,《杜拉拉升職記》像是幾部經典職場小說的總和,既有外資企業內部組織與文化的展示、也包括了職場小說最基本的元素——公司內外的人事關係。
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杜拉拉升職記》如同電玩遊戲一般,電玩遊戲當中,遊戲總有不同關卡的設定,不同關卡也有不同程度的挑戰,而《杜拉拉升職記》就在演示一個大學畢業的平凡女子如何克服難關層層而上,經歷「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的歷程。
故事主角70後的杜拉拉,從公司基層出發,「姿色中上,沒有特殊背景,受過良好教育」是杜拉拉的起點,在此之前,她曾在國營企業工作一年,而後在珠三角一家民營的汽車配件公司工作,老闆農民企業家式有錢無格調的風格加上性騷擾讓杜拉拉在大學畢業後的第四年轉往外資企業發展。她的第一關是銷售助理,月薪4000元,這是公司的基層。
房奴的生活困境
公司當中不同的分層也反應了不同的生活實況,總經理級是「中產階級」,他們的特徵是買第一個房子不需用貸款支付,高級的經理開寶來、稍低一級的經理開帕薩特。總監級別是不只有一處房產,他們無須考慮座車問題,公司會為他們提供符合身份等級的座車。在外資企業第一關的杜拉拉,僅能算是「小資」,上下班靠公車,否則會影響房屋貸款。杜拉拉的第一關不難讓人想起《蝸居》當中吃泡麵度日節省開支以繳房貸的情節。
引起熱烈迴響的《蝸居》講述了購房熱之下許多房奴的生活困境,杜拉拉亦然,不過,她逐步地脫離了這樣的困境。之後,她成了月薪 6500元的小主管,在歷經一番爬升之後,她成為年收入23萬的中產階級,當然,她的物質生活也為之轉變。一如勵志小說,杜拉拉克服許多挑戰當中不斷向上攀升,不過,與勵志小說相當不同的是,不要以為奮發向上、努力工作就會有好結果,你可能必須面對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競爭、也必須突出自己的重要性等等,這也是與其他幾部職場小說相同的相同之處。
《杜拉拉升職記》也一如外資企業入門指南,小說裡呈現大量外資企業有那些組織又如何運作的介紹,更為有趣的是,這部小說也像是教戰手冊,小說文本當中作者仿如顧問(作者李可標示的身份是擁有十餘年外資企業工作經驗的職業經理人)一般地教導諸如如何與上司相處、當經理的人需要那些條件等。
忽視辦公室外的不確定感
《杜拉拉升職記》是一個綜合體,這部小說像是外資企業組織與文化的展示,而杜拉拉的經歷像是通關秘笈,作者告訴你每一關該如何克服?在小說裡,作為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工作最終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作者給出的答案是追求財務自由,然後自由自在地活。在經濟發展劇烈變化的大陸社會當中,物價不斷攀升,白領們如何財務自主?似乎沒有確定的答案。
此外,《杜拉拉升職記》沒有提到白領們辦公室以外的不確定感。今年五月,北京發生一起白領們廣為議論的車禍案件。主角是一對分別畢業自北大與清華的夫婦,他們出身平凡,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公司的管理階層。一天清晨,他們在北京長安街開著飛雅特的車子帶著女兒到醫院看病,未料,遭到開著進口轎車的年輕酒後駕車司機的重力撞擊,一家三口兩死一重傷。對白領們來說,這個事件有其象徵性,平凡向上一對夫婦、平凡的飛雅特與年輕酒駕司機、豪華進口轎車及車中三瓶價值不斐洋酒的對照,恰好踩在白領們最敏感的神經。
從千禧年初的城市懷舊與都會情境的想像移轉到現實的職場,這不僅是白領文化的轉變,而是在辦公室之外猶有殘酷的社會現實脈絡。
城市裡的杜拉拉們 職場小說面面觀
2010/07/04 | 姜妍 (《新京報》記者)
「為什麼職場小說現在賣得這麼好?」大家得出的一致觀點是:人們越長大越現實,知道不可能人人都是比爾‧蓋茲,所以倒不如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混上個所謂的中層幹部,還比較實際。職場小說,從某種程度上,提供了這樣一種借鑒想像空間。
「為什麼職場小說現在賣得這麼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後得出的一致觀點是:人們越長大越現實,知道不可能人人都是比爾‧蓋茲,所以倒不如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混上個所謂的中層幹部,還比較實際。
故事從一個叫「杜拉拉」的小妞開始
杜拉拉暢銷引起跟風
如果你還在職場上混,應該聽說過一個叫「杜拉拉」的虛擬職業女性。就是從這個小妞開始,圖書市場掀起了一股職場小說閱讀潮。《杜拉拉升職記》是從2007年底開始火起來的作品,如今成了職場小說成功的典型行銷案例,觸角已經延伸至電視、電影、話劇,據說,「杜拉拉」迷們,連主角喜歡穿什麼樣的褲子,都頗有研究。
跟隨「杜拉拉」而來的,還有「貓貓」(《貓貓的白領生活》,2 008年)、「大貓兒」(《大貓兒的TT奮鬥史》,2009年1月)、「楊小羊」(《楊小羊求職記》,2009年4月),還有……
讓我們看看這些職場小說的風味。
《杜拉拉升職記》自2007年後的暢銷是一個信號,之後,又出現了《浮沉》,《浮沉》作者崔曼莉依然是位元女性,以女性視角觀察職場,從微觀處入手,且不乏情感描寫。2009年後,隨著「杜拉拉」第二部的推出,職場小說的閱讀與話題性再次被推向高潮。在續集裡,更多的筆墨給了職場鬥爭技巧的描述,也有人覺得不如第一部精彩了,正應了某位影評家的名言──「續集難免是狗尾續貂」。
很快,跟風作品迅速出現,以《貓貓的白領生活》、《大貓兒的T T奮鬥史》、《楊小羊求職記》最為甚,可稱為《杜拉拉升職記》山寨版。從封面設計到出版社品牌,等等,無不拷貝杜拉拉。比如,年初出的《大貓兒的TT奮鬥史》,封面依然「杜拉拉」,故事從一則安全套的廣告推廣案延展開,生活情感多於職場法則。
2009年職場小說類型
總的趨勢是,職場小說在2009年迅速細分,在此簡單介紹一下這些細分讀物。
【後宮型】
宋麗晅的《不認輸》,有讀者和「杜拉拉」相比較,將其概括為「職場後宮」,並總結稱:後宮女人多,職場是非多。
【傳道型】
《一個外企女白領的日記》則把職場法則進行了更為直接的概括總結,作者把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技巧、注意事項,以及一些心情小故事,以日記形式與讀者分享。《出道》則是一部乾脆針對律師的職場小說,專門講解律師怎麼應對法律案例。
【概念型】
國外的職場小說也不甘寂寞,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炒魷魚面談官》。作者是日本人垣根涼介,講述的故事也很有意思。炒魷魚當然是金融危機最熱話題,「炒魷魚面談官」你聽說過嗎?
網友看職場小說
在最近的一次飯局上,我問出版界的同行,「為什麼職場小說現在賣得這麼好?」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後得出的一致觀點是:人們越長大越現實,知道不可能人人都是比爾‧蓋茲,所以倒不如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混上個所謂的中層幹部,還比較實際。職場小說,從某種程度上,提供了這樣一種借鑒想像空間。
最有想像力:《輸贏》
「罪」理由:開局的人事調動程式酷似家族企業,安全局竟然有Q Q。
最囧:《大貓兒的TT奮鬥史》
「罪」理由:未婚少女竟然遭遇安全套策畫案,女上司竟然將對自己餘情未了的男人介紹給自己的下屬。
最勾心鬥角:《不認輸》
「罪」理由:女主角一進公司仿佛就陷入了和自己同事的較勁和競爭之中,像極了職場版的白雪公主與繼母。
最教科書:《一個外企女白領的日記》
「罪」理由:前面心得,後面總結,怎麼看怎麼像盧梭《懺悔錄》的翻版啊。
最失望:《杜拉拉升職記2》
「罪」理由:杜拉拉1讓人們過足了眼癮,裡面涉及到的行政知識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但是2的出現似乎不盡如人意,情節跳躍太快,故事轉換較僵硬,有點生拼硬湊的感覺,讓人們在閱讀之餘不免失望。
「杜拉拉」們的面孔
《杜拉拉》七○年代人的奮鬥
杜拉拉,一位草根出身的外企白領,有 著七○年代人的奮鬥年代生人「職業的一代」的標本式特點,做著一份不高不低的人事行政經理的工作,拿著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經歷著職場的跌宕起伏。《杜拉拉升職記》中的主角杜拉拉,和大多七 ○年代人相似,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爭取,甚至是鑽營之後,「杜拉拉」終於做到了人事行政經理的位置上。
點評
作為帶領此輪職場小說熱「開山鼻祖」的杜拉拉,估計作者李可一開始也沒想到。這本書,該糾結的地方糾結,該跌宕的時候跌宕。在《圈子圈套》和《輸贏》之後,李可以女性視角更為細膩地描寫了主角在職場中的細微心理和鬥智鬥勇的經驗,前兩部作品更多的是宏觀描述,《杜拉拉升職記》則是一次微觀嘗試,愛情也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顯然,她成功了。
《丁約翰的打拼》男版「杜拉拉」,贏得職場
故事
絕大多數的人都將經歷職場這段路,而且很少有人「牛」得可以自由選擇老闆。有職場,就有老闆,而管理老闆就會成為一個永恆的話題。本書將告訴你,辦公室裡的遊戲其實是有規則的。只要我們遵循了規則,就可以成為職場遊戲的贏家。此外,在宣傳語中,也打出了男版杜拉拉的口號。
點評
這本書的銷量如何筆者並不瞭解,不過至少從豆瓣網上的關注度來看,和兩本杜拉拉不可同日而語。丁約翰的打分人數只有不足200人,《浮沉》是它的10倍,而杜拉拉至少是它的70倍。
斗膽猜測,讀者其實更喜歡看女性視角的職場小說。大概是職場女性,遠比男人來得可愛得多了。
《炒魷魚面談官》職場不僅只有「鐵石心腸」
故事
村上真介是日本一家炒魷魚株式會社的終結面試官,這是全日本最火、最招人恨的職業,真介像一個魔鬼終結者,所有與他面談的人都將意味著職業生涯的結束。
然而,當真介準備炒掉建材製造公司代理課長陽子時,才發現自己身為裁員面談官也有不可克服的弱點,他居然不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個年長自己8歲而又強勢的女人。
點評
在經濟危機之下,外企的裁員壓力逐漸增大,人們關注的層面不再是「升職」與「加薪」,而轉向更為現實的「如何保住自己的職位」上來。此前的職場小說更多側重於辦公室政治的層面,卻忽略了職場中自身的發展,本書的啟示更多在於對自身職業生涯的內省以及他人職場挫敗的借鑒。在這種意義上,也更適合作為企業激勵員工的範本。
《米婭,快跑》伺候老闆中成長
故事
米婭,一個有點二百五,有點嘮叨的姑娘,畢業於國內最高學府,進入一家世界500強的外企工作。她經歷了6個老闆,每個老闆的脾氣和性格各不相同,有對她牴觸和厭惡的,也有對她欣賞和保護的,她在伺候老闆中,逐漸從一個職場新人,成為一個心有城府的職業女性。但是唯有一點不變,米婭認為工作需要講求投入產出比,而聰明地「混」是最好的方式。
點評
不同於大多數職場小說中的算計與勾心,這是一本讀起來有趣、幽默、又有些心底微微發酸的小說。
作家陳彤在博客上曾推薦過這本書,她說,職場小說已經爛大街了,往往讓人聯想起激情高於觀察、自戀多於技巧的業務寫作者。「而本書裡寫了一群可愛的女性,也寫了她們混跡職場的種種花巧,但背後卻隱藏著深情和端莊。」(原載於2009年5月19日《新京報》)
上班族的愛恨情仇化成創作
2010/07/04 旺報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今年,文化觀察作家胡晴舫的《濫情者》重新出版,登列暢銷書排行榜,在讀者見面會的場合,不免都會遇到一個問題:「你寫這本書時,是失戀嗎?」胡晴舫嚼了一口飯跟我說:「其實,我那時候一心想逃離工作,逃離職場。」這本書其實是她和這個社會間的情恨關係。
辦公室就是渾然天成的瘋人院
不禁會讓人想到他曾寫過的《辦公室》其中有句讓人複誦的經典:「辦公室就是渾然天成的瘋人院」。「辦公室更像是一潭深藏在叢林的沼澤。在拯救與被拯救之間,叢林沼澤的生命不動聲色地循環著。我要當我自己的救贖」,在書的宣傳文宣中。
「島耕作系列」大概是除了《孫子兵法》以外,最為男性讀者喜愛的「職場聖經」,別於平鋪直敘說教式的倡導成功的書籍,弘兼憲史藉著虛擬創作構築一個讀者都能夠產生共鳴的企業職場經典。或許是性別刻板印象,比起男性,女性創作者偏好私領域的創作,因而精彩的OL相關作品不多,《杜拉拉升職記》帶起的女性職場創作旋風,因而突出。
台灣出版迷信成功
台灣相關創作散見,出版社迷思於「愛情」與「成功」之間,將很多細膩的職場觀察,操作成成功寶典或愛情故事,職場生態敘事隱匿於其中。例如知名網路寫手Mimiko(米果)十年前以電子報的書寫《上班族酸甜記事報》,便有十萬名訂戶,加上隨手轉寄,影響驚人。例如一篇〈薪水的人生方程式〉便是最常寄進電子郵箱的文章:「他卻說,他的薪水結構可以均分成三等份,一份是被老闆罵的『遮羞費』,一份是對客戶陪笑的『坐檯費』,另一份,則是加班『賣肝』賺的錢。」米果羅列許多上班族的酸甜苦辣,在出版市場中,卻成了《不敗的上班族──上班族50個成功黃金定律》。成功,似乎仍是職場的標準值,在這沼澤間,「當自己的救贖」有些政治不正確,但這才是創作者的養分。
2008年開始,由林奕華執導,張艾嘉自編自演的舞台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在台北、香港及中國大陸各城市巡迴演出,質問:「工作是為了生活還是生存?」也引發不少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