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2010-07-11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伍軒宏 (政大英文系講師)】
阿芝大學畢業後,為什麼不走香港主流社會的「康莊大道」,卻「從後門進入」九龍新界邊陲的海邊小鎮西貢?在那裡,她結交一群另類知識分子與藝術家,在思想與情感的激盪中,開啟一段尋找自我、認識世界的學習過程。留駐西貢,是啟蒙旅程中必須的繞路,因為「真正的人生必須逆風而行」。4年後,阿芝投身劇場,回首當年的成長經驗,以告白形式訴說自己的改變,紀念學習年代。
董啟章的【自然史三部曲】第三部上篇《學習年代》,廣袤700頁,情節推展有限,但「人物誌」印象突出。小說的眾多聲音由阿芝結交的朋友組成,阿志、阿角、哲道、周潔、大師姊、學宜、小齊等人,大學畢業或讀研究所;還有魔豆、不二蘋果,是畫家與歌手。他們是年輕知識分子,游離資產階級社會邊緣,在尚未進入體制、確定方向之前,一起讀書討論,相互扶持,調整書本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再走向實踐。
這個不算異質的小群體,是作者成功的設計。無意把小群體比作香港社會的縮影,董啟章致力描述知識菁英的困境與掙扎。本書中最重要、最有特色、也是最難寫的敘事機制,是非敘事的。那就是「燃燒的綠樹讀書會」多重聲音、多方切角、多元位置的眾聲喧嘩。當代小說中,少見加入如此大量且深入的文學文化後設議論,不斷跟敘事部分呼應或拉扯。讀書會選讀大江健三郎、薩拉馬戈、歌德、梭羅、阿蘭特(鄂蘭)、巴赫金(巴赫汀)、佩索阿、赫胥黎、薩依德等人作品(眾多主題繁不及載),成員們從自己的學門,如比較文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生物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社工、女性主義等觀點,提出閱讀、詮釋、質疑、批判、延伸。董啟章則大展腹語術,藉眾人之口發言,充分掌握各學門語彙與思維,模仿功力一流,博學與穿透力兼具。
故事的核心是「學習」。阿芝寫道:「我不肯定怎樣才能找到真我,但我至少清楚知道,一個跟自己,跟他人,跟世界一致的人,是一個喪失真我的人。為此我必須重新學習,學習跟自我,跟他人,跟世界對抗。這就是我定義學習的最根本意義。」如此一來,她才能從辯證轉向,跟自己、他人、世界對話。另一方面,歌德的成長小說先驅《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讀書會文本之一)則提供學習型態的指引。威廉的「學習年代」也是「學徒年代」,那是一致化的學校體制之外(或之前)的學習關係,那是師徒之間的身教言教,那可能是更「整全」的傳承。
但讀書會的知識教育無論如何精彩,也只是一部份。董啟章的世界裡,知識主體不可能只是知識主體,也是感情主體、性別主體、情慾主體,這些都不能沒有身體。小說一開始,就點出「怪物」與怪物化的議題:陰陽人被視為怪物,但思想異端的人也是怪物。隨故事的發展,常見的性別二元對立被翻轉、跨越、解構,我們看到書中人物性別多樣性的開展:雙身、雌雄同體、同性戀、變性人、雙性戀,以「知雄守雌」(解構《老子》語)的開放性點題。真正的知識旅程中,感情教育不可或缺,還有身體教育。
跟著阿芝的故事一路走來,讀者可以反思:我的學習年代發生了什麼?「反學習」的積極意義是什麼?雖不乏通俗劇式人物與描寫,《學習年代》呈現稀有的冷靜沈著,不見中文性別敘事中過度延燒的熾熱。有耐心的讀者可以跟著慢慢學習,一起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