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2010-08-01 旺報
*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近來,六位屢獲港台文學獎的香港青年作家,將各自的創作集結成《走著瞧》,並在香港書展之時出版。內容包含小說、新詩、散文;題材從私人世界到公共維度,涉及個人、家庭、愛情、城巿景觀、藝術欣賞、六四事件、本土歷史;六人風格各異,因而展現多種樣貌。
作者李智良、李維怡、呂永佳、亞文諾、曾瑞明、鄭政恆這六位作家是香港七十和八十後的新銳,本書作者屢獲獎項,包括香港書獎、10本好書、香港文學雙年獎、中文文學創作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新鴻基年輕作家比賽等。
這些作家平時以文學雜誌《字花》為寫作平台,「走著瞧」是編輯為了鼓勵青年創作而設的欄目,今年集合六人作品由《字花》自營的出版社出版,也是出版社的第一本書。儘管文學書在香港市場屬於弱勢,但編輯鄧小樺仍期望讀者能到書店購買。
「文藝青年的真正困境是在於出版了第一本書、圓了出版夢之後。」鄧小樺說,西方文化界常說「publish or perish」,但香港更殘酷,因為published可能也同時意味開始perish。他表示,因為文學在香港處於邊緣地位,出版是利潤有限的傳統手工業,作家光環往往並不能保障一名作者衣食無憂,也要受生活跟創作的耗盡,於是創作者便容易枯竭,「《走著瞧》就是想對抗這種消耗狀態。」
鄧小樺在博客中指出,九○年代中期香港文化界曾有許多合集出版,這些書不但展示了寫作社群的能量,也呈現了本土風貌。如錢雅婷所編之《十人詩選》;羅貴祥編的《觀景窗》;凌鈍、杜家祁、樊善標編的《香港後青年散文集合》;黃燦然、劉偉成、陳智德編的《從本土出發——香港青年詩人十五家》等等。他認為,創作個人來說是要高舉的價值,群像有更大的趣味:「它顯示的是多元的事物之結合可能,這種樂趣及其中涵含的希望,即使偉大的個人著作都不能取代。」
詩人葉輝說,文學從不排斥共性,但更重視個性,他在這本書看到六種「一」,六種鮮明的個性,10年或20年後,一如此集或彼集,可不管是否文壇佳話,能留下來的,敢信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