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2010-08-12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作者/林文月 出版/有鹿文化】
《新書簡介》
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歷史紀錄,最真摯的台灣人物篆刻!簡潔、淡雅的文字書寫,勾勒出歷史的經緯!
作者林文月女士,所翻譯之日本曠世巨作《源氏物語》,其譯本被尊稱為翻譯之經典。而《青山青史──連雅堂傳》則是她深刻記錄台灣史事,並收錄多首早期台灣詩文,對當時文學、文化多所著墨,非常適合作為台灣詩文賞析之開端,尤其對於中學生考試有所助益,以及各階層具清覽怡情之效。跨越兩岸的大時代故事,一段段不可抹滅的痕跡。獻給所有在歷史中奉獻的人物。一個家族牽引的歷史變遷,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連雅堂先生談起,其一生正是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串起出台灣的歷史洪流。
散文大家林文月女士,從外孫女的血緣親情,多年整理出一段段史料與耆老回憶寫下的真摯人物傳記,在她散文筆觸下,韻味的文字中,遙想這片土地的歷史與艱辛。
「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連雅堂,「青史」即指所撰寫完成的《臺灣通史》。
本書是台灣史學家兼文學家、著有《臺灣通史》的連雅堂,最貼近其真實面貌的傳記。由文學大家林文月教授執筆,她閱讀大量史料典籍,並訪問親近連雅堂的親人與史學家楊雲萍教授、文學家黃得時教授等人,呈現一位歷史人物豐功偉業之外,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和愛惡矛盾等各種人性的面貌。既是生動的人物傳記,也是情感真摯的散文。書中收錄連雅堂各時期的照片與當年文物的照片,以及林文月教授親自手繪的連雅堂素描,珍貴難得。
對時代有巨大影響的人物,除了史冊裡的豐功偉績、人們口傳中的稗官野史之外,究竟他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台灣一代耆儒連雅堂,因為父親一句「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而發願撰述《臺灣通史》,他辦報、創作詩文、破除舊時封建思想、維護台灣古蹟和語文等成就,在一個時代貢獻己力、發出聲音。本書為林文月教授為她的外祖父──連雅堂所作的傳記,在她的鮮活生動的文字裡,彷彿重現了連雅堂從兒時、青年、壯年乃至晚年的種種言行事蹟,堪稱一代人物典範,同時也呈現清末日據時期的時代交替的氛圍與歷史事件。
《內容摘錄》
連氏的家園中,古木鬱鬱,有一株老蓮霧樹已歷百年,猶依然屹立。扶疏的花木,淙淙的流水,雖然稱不上豪華名庭,供堂兄弟們流連嬉戲,倒也綽有餘裕。
重送的父親,對他特別寵愛,每有遊歷,總喜歡由他陪著。故七、八歲小小的年紀,他已遊覽過臺南地方的各處名園,如「陳氏園」、「夢蝶園」等。也曾到岡山去觀賞觀賞過古剎修篁。年少的重送記憶力特別強,他記得在他遊「夢蝶園」的時候,曾見到臺灣兵備道夏獻綸所書的匾額「夢蝶遺蹤」。這個匾額,後來佚亡不知去向。
他也曾經在走過西轅門街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匠,利用核桃雕刻猴子的形象,做為扇墜;又用胡桃雕成十八羅漢,神態栩栩如生,鬚眉畢現,維妙維肖。這種民間的藝術,細膩而別緻,引起了年幼的重送莫大的好奇心。
他們父子感情深厚,對於兒子的許多問題,連得政總是不厭其詳地細心答覆。有時也在閒談之際,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譬如說有關「愛玉凍」的傳說:
道光初年的時候,有個同安地方的人,住在臺灣縣治的媽祖街樓,靠商賈為生,他經常往來於嘉義的山中,採辦土產物品。有一天,經過大埔,當時天氣很熱,他走累了,口又渴,便想到附近的溪邊去喝水。沒料到卻見溪水竟然成凍!他用雙手合掬來喝,那水冰涼沁透心脾,真是甘美宜人。他抬頭看四周,只見懸崖間長著高大的古樹,蓊蓊鬱鬱,枝葉茂密,幾乎遮蔽天日。心裡十分納悶:這大熱天裡,哪兒來的冰呢?這時,他發現水面上漂著不少果子,便好奇地舀取,用水輕輕一揉,那果子裡面竟飽含著汁漿。「這水之所以成凍,定必和這果子有關聯。」於是,他撿了幾個果子回家,用水洗淨以後,在一碗清水中不斷漂洗,讓果子裡頭的汁和水混在一起,然後取去果子,過濾渣子;過了一會功夫,那一碗淡黃色的液體果然結成凍了。他又發現,將這種凍切成小方塊,摻和些許糖水,則更加美味可口。
從此以後,他經常到那個溪邊取果子,製成了獨特的消暑解熱的點心,並且讓他的十五歲女兒到街上出售。行人到那攤子上買一碗物美價廉的果凍,都覺得全身暑氣頓消;可是又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叫什麼名字?那人緊守著秘密不肯別人,而他那個十五歲的女兒長得楚楚可人,名字叫愛玉,大家便很自然的把她所出售的這一道美味點心喚做「愛玉凍」了。
有一次,重送在長輩們的言談中聽到「蘇州」這個地名,據說是一個江南的風光明媚的地方。小小心田裡,竟留下難忘的印象,發願日後長大,必要一遊其地。
從前的人沒有公家小學可讀,男孩子到七、八歲左右,多數在家鄉請一位家庭教師啟蒙,叫做「破筆」。重送八歲那一年,和他的同鄉小孩張文選,也一同敗了魏一經老先生為師。從此,正式改乳名「重送」為學名「允斌」了。不過,除了魏老先生之外,他的姊夫鄭夢蘭在家中也時時指導他讀四書、五經。
馬兵營的宅第,這些年來人口增加,而孩子們又漸漸長大,顯得有些擁擠,所以得政便將原有的房屋稍予擴大。新修建以後的馬兵營屋宅,可以容納二十多人居住。可是為了德裕(二哥重裕的學名)和允斌諸兄弟的讀書環境,他便再購置近旁的「吳氏園」,專供他們讀書習字之用。這個「吳氏園」,本來是雅人吳尚霑先生的別墅,占地大約五畝。園中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且有泉流奇石,四時都有美景可賞,尤以秋季為最,無論賞月、聽雨、伴竹、彈琴、讀畫、詠詩皆相宜,所以園中的一個館宇便取名為「宜秋館」。宜秋館的外面有亭子,四周設勾欄。亭子是築在池塘中央,而池水中遍植著荷。初夏之際,荷花盛開,清香隨風襲人,南臺灣的驕陽雖豔,讀書其間,倒是別有一番情致。由於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允斌不自覺的也養成喜愛花的個性,他也隨著大人們種植各種花卉。蘭、蕙、菊、茉莉、晚香玉、水仙花,庭隅,道畔,各季花開,幾無隙地。
連得政經營的是民間的糖廠。經商雖然用不到大學問,可是他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卻十分重視,不僅為他們布置幽雅的讀書環境,又時時添購許多書籍,供他們閱讀。逢著閒暇的黃昏,他總是愛到這「吳氏園」來看孩子們讀書玩耍的情形;興致好時,也會親自煮一壺茶,坐在樹蔭下的大石上和他們閒談。他談話的內容範圍很隨便,也很廣泛:時則家務瑣事,時則天下大事,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便在這種不拘形式的漫談間牢牢灌注入孩子的腦中。他自己平日很喜歡閱讀歷史書籍,舉凡《春秋左氏傳》、《戰國策》、《史記》,乃至於《三國演義》等書,都是十分詳熟的。對於思智日漸開發的允斌來說,這時候最大的樂趣莫過於陪在父親身旁,看他一邊品茗,一邊侃侃而談古代的一些忠義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