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000】

《餘震》和《唐山大地震》

內容
《餘震》和《唐山大地震》
    * 2010-08-15
    * 旺報

 馮小剛來台宣傳電影《唐山大地震》時表示,他在加拿大認識張翎,返國的飛機上讀了張翎的作品,被《餘震》打動,因而醞釀了拍片的構想。後因成本太高而猶豫,去年恰巧因唐山市政府邀請拍片,有了資金協助,馮小剛得以全力拍片。「張翎的小說版權很多人搶,《餘震》早已被買走,但對方資金不夠,於是我請張翎高價買回,我再高價買下來。」馮小剛細訴曲折過程。

 讀過原著的陶晶瑩笑曰,看過《唐山大地震》後讀《餘震》,如同看李安的《斷背山》後讀原著一般,讓人好奇導演到底從這些薄巧的短篇小說中發現到什麼,而足以架構出一個大敘事的電影。馮小剛聽完後只是笑笑說,原著讓他感動,但他企圖超越原著改編成一部更感人的電影:「當然我知道現實或許比較符合原著一般不完美,我比較傾向有個溫暖的結局。」因而張翎說自己的小說是「疼痛」,馮小剛的電影是「溫暖」。

 小說集出版

 因《唐山大地震》上映,原著《餘震》也同步於兩岸出版。如同陶晶瑩所說,《餘震》僅是中篇小說,因而集結張翎其餘短篇小說成書。除《餘震》外,還包含張翎的舊作《向北方》、《花事了》和新作《阿喜上學》,《阿喜上學》為《金山》的補充系列之一。與繁體中文版不同,簡體版小說集結合了《餘震》、《向北方》和《空巢》三篇。

 《餘震》自然為最重要的作品,其被中國出版界認為是「至今寫地震寫得最好的小說」。但張翎非但未曾到過唐山,更未經歷過地震。張翎在書中前言回憶緣起表示,2006年7月某天,他在北京機場等候飛往多倫多的班機:「班機因大雨推遲了一次又一次,百無聊賴的等待中,我想起了機場裡的一家書店。那天書店裡人極多,冥冥之中似乎有一隻手將我輕輕地撥過人流,讓我一眼就看見了擺在高處的一本灰色封皮的書--《唐山大地震親歷記》。」張翎說當時他才猛然想起那天正是唐山地震30週年的紀念日。

 事件發生時,張翎年紀還小,但在首都機場閱讀此書時,讓他被擊中了,他感覺到痛,「痛通常是我寫作靈感萌動的預兆。」回到加拿大後,張翎僅花了五六個星期的時間,就完成了小說《餘震》的創作。

 實踐人道主義

 如同書寫《金山》,張翎讓自己埋頭於報導文學資料中,而後選定了兒童的視角。「那時災後兒童心理干預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話題。我就是想通過對疼痛淋漓盡致的描述,引起人們對災後心理創傷的關注。」張翎以小說提醒了災後創傷和治療,馮小剛則以電影療癒了傷痛,實踐他口中的「人道主義」。張翎表示,「疼痛讓人不安,但是小說不是為討好人而寫的,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電影裡心靈重建的溫暖是觀眾所感動而願意接受的,票房和觀眾真摯的淚水都說證明瞭這一點。」

 《餘震》主要主角為旅居加拿大的華人作家王小燈,因長年嚴重焦慮失眠,而企圖自殺。在醫師的引導下,回憶起地震發生時他和弟弟埋在廢墟之下,聽到自己的媽媽選擇救的是弟弟。儘管他活了下來,但傷痛深刻。最後他選擇原諒母親,並與他相見。

 「《餘震》的結尾我絕對是給扔了一片止痛片給自己,非得讓她們母女相認,我覺得按照故事邏輯下去是這輩子不相認的。」張翎說,馮小剛比他更積極,安排女兒對著母親跪下懺悔折磨他32年聲聲說著對不起的段落。拍到這個鏡頭時,導演與劇組淚流滿面。張翎轉述馮小剛的說法:「歐洲的作家要是寫這個,根本就沒有到唐山去那一段;美國的作家要是寫,就有到唐山那一段,就是我這樣的寫法,然後遠遠看著;一到中國的作家,一定是見了面,擁抱大哭。」除此之外,小說中女主角被繼父性侵,而電影中的繼父和藹,也是因為馮小剛的積極和不忍心。

 對於災難張翎表示,「天災來臨的時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為天災平等地擊倒了每一個人。人們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異的。可是天災過去之後,每一個人站起來的方式,卻是千姿百態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