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039】

書專題-劉克襄、吳明益站上火線

內容
書專題-劉克襄、吳明益站上火線
    * 2010-08-15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林欣誼】
     近幾個月來,從台北的二○二兵工廠、六輕、國光石化到苗栗大埔、二林相思寮等一連串的環保抗爭,考驗著政府的應對能力,也激起台灣大眾對環境的反思與認識。而在環境議題上,不論是親上前線大力聲援,或喚起民眾的自然意識,「自然寫作者」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台灣的自然寫作從80年代以來逐漸熱絡,早年有王家祥、洪素麗、凌拂、徐仁修以及劉克襄等人,從文學角度出發,關注自然生態;另有迷戀老鷹的沈振中、倡議綠色旅行的陳世一,或者專研古道的前輩楊南郡;到了90年代末、21世紀初,約莫是台灣自然寫作最鼎盛時,其中最亮眼的新星,便是在 2000年出版《迷蝶誌》的吳明益。

     當年吳明益29歲,出版過一部小說集《本日公休》(九歌),《迷蝶誌》是他第一部自然寫作的作品,推出後文壇大為驚豔。10年後的現在,他已交出更成熟的《蝶道》(二魚)、《家離水邊那麼近》(二魚)等書,也從一個原本「默默寫作」的人,成了站上前線、為環保議題發聲的行動者,包括前些時反對花蓮七星潭渡假村開發建案,以及近日的聲討國光石化案等等。

     〉〉吳明益站上第一線

     近日,絕版多年的《迷蝶誌》(夏日)重新出版,回顧10年來,吳明益認為自己逐漸走向社會參與,不是身為自然作家的使命,而是「宿命」。「環境是公眾議題,如果真正出事時,你不站到第一線,讀者也會棄你而去。」如同美國自然寫作的開山祖師繆爾(John Nuir),最後介入國家公園的政策;寫出《寂靜的秋天》的瑞秋.卡森、《沙郡年記》的李奧帕德,都是引領了一個時代的自然寫作者。

     吳明益坦承,參與環境運動需要投入時間精力、頻繁開會,還會得罪人,與安靜寫作的狀態相矛盾,但他卻「沒辦法偷懶」。不止自然作家,吳明益認為所有作家都背負著人性痛苦的那一面,「很多作家在作品中諷刺現實、關懷弱勢,但誰把版稅捐出來?這種關懷怎麼說得出口?」他感慨:「我們這一輩的作家太會八面玲瓏了,但環境議題不能這樣八面玲瓏。」

     〉〉自然寫作面臨斷層

     不過,資歷豐富的自然寫作者劉克襄卻感嘆,吳明益之後,再年輕一代的自然寫作者,似乎從這裡斷層了。吳明益坦言,自然寫作非常不易,不僅要能侃侃而談、背後有科學知識,又要有獨特的感性。他曾以海洋作家廖鴻基為例,對學生說:「要成為廖鴻基,你要先當5年的漁夫、再出海10幾年,養成是很緩慢的。」。

     和吳明益一樣,劉克襄最近加入二○二兵工廠環保抗爭、撰文為田寮洋溼地請命,並與馬英九總統會晤建言,活躍於運動的前線。多年來,他藉由演講、社區參與、導覽生態旅遊等管道,與民間保持密切接觸。

     〉〉劉克襄寫作有策略

     自述「從不焦慮,想到什麼就去做」的劉克襄,急切地說:「有的自然作家會逐漸消失,但我對環境的關心從沒停過,作為寫作者,我想利用自己一點點的力量來影響決策者,影響大眾的意識。」對他來說,走上「前線」不只是使命感,也是熱情所在,「藉由關心環境議題,我也在形成我的生活態度,尋找『自己是誰』。」

     從事自然寫作30年來,劉克襄的活力未曾稍減,他的寫作面向多元廣泛,從早年的賞鳥、動物小說,到踏查古道、融入自然誌,再到近年寫親近民眾的鐵道、菜市場,他笑說:「我好像沒有遇過瓶頸,總是有好多想寫的東西!」例如近年他還將腳步跨出台灣,關心、甚至聲援香港的環保運動,持續觀察台北、香港兩地在自然議題上的發展。

     不過,他坦言近年寫作「策略」改變。他發現,與其大呼口號,不如寫火車、菜市場等大眾生活接觸的題材;講白海豚消失,不如談大家每天吃到的蛤蜊、蚵仔、烏魚子受到的污染。「先讓讀者感同身受,才能進一步喚起大眾的自然意識。」
環保和經濟 根本不衝突
    * 2010-08-15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林欣誼】
      談到近日炒得火熱的環保議題,劉克襄與吳明益不約而同地說,其實「環保」與「經濟」根本不衝突,像石化工業早就不是這個時代的產業,就算今天不收,以後也要收。吳明益強調,未來的產業主流一定會走向環保、再生能源,企業應投入研發可回收材質的產品,從建材、紙張到洗潔劑等等,「這才是市場所需,當然也會賺錢。」但目前這些產業一定成本較高、回收較慢,政府應該有新思維,投入扶植這些產業。

     綜觀80年代至今,吳明益認為,過去環保議題總是與政治綁在一起,也與弱勢關懷結合;現在則有許多地方的環保團體主動發聲。但大眾意識與過去差不多,「只要事情不發生在我家後院,沒有人會主動關心。」因此必須靠提倡者,以他而言,除了透過文學,也用自己的facebook當傳播管道,張貼主流媒體不會關心的國內外環境新聞,以及他的解讀與看法。

     而劉克襄則疾呼,環保不該只是「政策」,應提升為台灣的「文化」,唯有從人文思維出發,才能把台灣帶到另一個高度,為近來發生的環保議題,開拓遠瞻的視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