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實體書店的轉型大戰
* 2010-08-15
* 中國時報
* 【王乾任】
最近台灣出版界最大的新聞,當屬北台灣知名的實體書店政大書城,決定結束在師大與公館的兩家門市,入股原博客來創辦人所成立的新網路書店。剛好又碰上美國邦諾書店獲利衰退,公司有意出售實體書店的消息,不少愛書人、出版人與藝文界的朋友對此訊息議論紛紛,難道網路書店的崛起已經直接衝擊到實體書店,而且是老字號的實體書店?
根據中盤業者的說法,近年來網路書店的業績的確不斷成長,目前約占整體書店通路的兩成左右,其他八成業績其實還是在實體通路。那麼,為什麼實體書店通路會覺得營運備感艱辛,甚至還有獨立書店跳出來要求立法制定圖書定價制,以維持市場的公平競爭,不要讓折扣戰搞垮了手上資金較薄弱的獨立書店?
其實,實體書店業績衰退的原因,並不只是受網路書店崛起影響。網路書店的崛起,搶走的是原本位於地方城市或偏遠地區之小型社區書店(或文具行兼賣書)的生意,又增加了離島等地的圖書市場。在過去,花蓮台東是沒有經銷商願意鋪書的,因為物流費用太高而購書人口太少,如今隨著便利商店的普及化,網路書店可靠便利商店的物流系統,迅速地將圖書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上,就算再偏遠,只要有便利超商或宅急便可到的地方,都能送貨,有效彌補了花東與離島的圖書市場缺口。也就是說受網路書店衝擊的實體書店,主要是地方都市的社區型書店。
網路書店的崛起,對於大型連鎖通路或者都會區的實體書店的業績,雖然有衝擊,但真正衝擊到連鎖實體書店,主要是實體書店本身之間競爭的白熱化與營運模式的改變,因為目前的實體書店,以販售三個月內的暢銷新書為主要獲利來源。
還有便利超商、量販店等其他實體通路分食新書銷售市場。便利超商與量販店的圖書販售業務蒸蒸日上,甚至有部分出版人開始將新書先送進便利超商與量販店系統販售,最後再鋪進實體書店,只因為實體書店營運生態改變,不再像過去般容納品項多元的新書,只將業務重心擺在少數可以衝高業績的重點新書。也就是說,實體書店放棄了銷售長尾(讓給了網路書店,或說網路書店更有利於長尾市場的經營),又得和其他新崛起的實體通路競爭重點新書市場,自己又放棄了原本的圖書多元性…,多重原因組合之下,迫使實體書店往少品項的重點商品衝高業績的營運模式發展,卻從而壓縮了自己的利潤空間。
實體書店通路是否會因為網路競爭而衰退,我認為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實體書店,有可能在這一波的書店通路轉型中被刷下來,但原因絕非只是網路書店的崛起,其他像新興實體通路的競爭,書店本身的營運型態以及定位是否明確等等因素,也都會是影響書店營運的原因。至於政大書城台北門市的結束營業,其實和實體書店通路的衰退無關,一來因政大書城的店鋪門市皆為自有而非租賃,二來政大書城並非全面退出實體書店(高雄還保有兩家門市),三來政大書城的老闆說自己未來想往花蓮等地方城市開拓書店(代表沒有放棄實體書店通路事業的意思)。
我個人的判斷,政大書城是希望拿書店結束營運後轉租出去的租金,作為投資新成立之網路書店的資金,不用再動到自己本業的資金,好降低投資風險,未來無論新成立的學思型網路書店是否能順利上線,政大書城都可以再回來台北開設實體書店,應該只是暫別台北的圖書圈,書友們其實不用太過擔心,只是暫時失去了一個逛書店買書的好去處就是了。
(作者為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