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09】

哭爸笑淚交織 《父後七日》賣座

內容
哭爸笑淚交織 《父後七日》賣座
    * 2010-09-04
    * 中國時報
    * 【張士達/台北報導】
     大膽呈現台灣本土喪葬風俗的電影《父後七日》,截至昨日上映八天,全省票房已破一千五百萬,其中台北約占六百萬,中南部則破九百萬,中南部遙遙領先台北的現象,與過去國片只有都會知識分子關心的局面大相逕庭。

     一名戲院排片人這幾天搭捷運,聽到幾位歐巴桑正在口耳相傳《父後七日》,她當下立判這部電影還會延燒很久,因為這種風潮正是過去國片賣座的最佳指標。《海角七號》、《天邊一朵雲》都是在這種效應下,讓中南部票房遠遠超越台北,而《父後》眼看正在步上同樣的道路。

     由得獎散文改編的《父後七日》,內容大膽呈現台灣本土喪葬風俗,因此雖然從台北電影節首映後就傳出口碑,但影壇對票房仍持觀望態度,畢竟過去國片無此類前例可循,觀眾是否會因題材而感到避諱仍有待觀察。

     不過,因為片中對於「哭爸」的處理實在太好笑,原本黑色的題材立刻不再禁忌,竟成台灣影史「黑色喜劇」最成功的案例。

     今年八月國片雖一窩蜂上檔,卻多半為偶像純愛類型,自相殘殺之下反倒無一突出,再也無法斬獲之前《聽說》、《一頁台北》所創下的千萬票房,路數鮮明的《父後七日》因而異軍突起。

     儘管《父後七日》內容高度本土,與其他華人地區風俗不同,但對於親人過世仍具可共通感受,因此香港、新加坡等地都陸續安排放映。而在戲院中全場爆笑之餘,許多觀眾也因思親而默默拭淚。一名觀眾表示,他雖早已「父後」多年,但日前無意翻到一張泛黃的父親照片,卻讓他當下整整哭了一小時,因此完全能夠了解導演劉梓潔、王育麟所要傳達的感受。

     從幾年前小兵立大功的《生命》、《練習曲》,到近年大賣的《海角七號》、《艋舺》,以及正在發燒的《父後七日》,國片票房逐漸摸索出一個本土至上的隱約路線。但公式未必是風潮的保證,《父後七日》笑淚交織的雅俗共賞魅力,才是讓它口碑延燒的真正祕訣。

     《父後七日》雖不是精緻製作的藝術精品,卻能從笑點到哭點一一擊中人心,而讓最重人情味的台灣人熱情擁抱,也讓台灣電影工作者再度了解,原來台灣觀眾最期望在戲院裡感受與分享的,就是真實的笑聲與淚水。
本土寫實 葉石濤力挺奪文學獎

    * 2010-09-04
    * 中國時報
    * 【林宏聰/高縣報導】

     電影《父後七日》故事內容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首獎,據實踐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蔡文章透露,是時任評審的台灣文壇大老葉石濤獨排眾議,才讓這篇在地寫實作品嶄露頭角。

     四年前葉石濤受聘為林榮三文學獎評審,對劉梓潔散文《父後七日》描寫台灣特有喪葬儀節印象深刻,便力挺為首獎。蔡文章說:「當時文壇受後現代主義影響,重文學技巧及想像力,若非葉老力保,這篇作品不見得獲獎。」

     葉石濤致力發展台灣鄉土文學,民國七十六年完成的《台灣文學史綱》是第一部以台灣人觀點撰寫的台灣文學史,意義非凡;他也寫下「沒有土地,哪有文學?」「作家都是地上的鹽」等名句,凸顯在地環境對作品的影響。

     葉石濤出生於台南,十六歲開始創作小說,是台灣文學代表人物,曾與鍾肇政並稱「北鍾南葉」。民國四十年經歷白色恐怖,被控「知匪不報」坐牢三年,出獄後隱身高雄縣橋頭鄉甲圍國小擔任自然科老師,一教就是廿多年。

     蔡文章年輕時任教於高雄縣梓官國小,在報紙上看到葉石濤發表的作品,專程到甲圍國小拜訪,兩人因此結識;他說,白色恐怖時期去找坐過黑牢的葉石濤聊天,說話時還得左顧右盼,深怕被人發現。

     前年葉石濤過世時,高雄文學館曾舉辦特展致意,並在館內設立他的銅像,但一直沒有專屬紀念館。蔡文章說,葉石濤作品深受在地文化影響,地方人士想在他昔日任教學校催生文學館,讓橋頭人緬懷這位台灣文學巨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