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書評-一位女性主義者的快轉人生
* 2010-09-05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何致和(作家)】
若說努拉.歐菲蘭是一位標準的女性主義者,應無人抱持異議。她來自飽受父權宰制的傳統愛爾蘭家庭,家中雖有9個兄弟姐妹,母親卻根本不想養兒育女,只因為愛上一個男人而成為一輩子翻不了身的家庭主婦。和大多數叛逆的女兒一樣,歐菲蘭生命活動的準則,可說是以不重蹈母親覆轍為方針。她離家讀寄宿學校,赴牛津大學追尋更高深的學問,畢業後當記者,當電視節目製作人,主持訪談節目,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個事業成功的名女人。她沒有結婚,一生不缺男伴與愛人,感情生活比女權主義先輩西蒙.波娃還要精彩十分。
事實上,歐菲蘭卻不是那種極富原創性,火爆又積極的自由女性主義或激進女性主義份子。關於歐菲蘭女性主義者的身分,與其說是自覺觸發,不如說是環境和時代造成的。在她的回憶錄《你不就是那個誰?》中,歐菲蘭以一件又一件的往事說明,自己其實只是和多數人一樣平凡的女性。儘管她意識到父權社會造成的壓迫與制約,卻一點也不痛恨父親,甚至承襲了父親的新聞記者職業,終身在媒體圈中打滾。她雖參加70年代的女性解放運動,看見性別歧視在社會每個角落作祟,也製作過相當多探討女性議題的節目,但她也坦白承認「習慣把自己幸福的責任推卸給男人」。
歐菲蘭一生著作不多,雖有小說以譯文獲得法國標榜女性主義的費米娜獎,但那是她在出版回憶錄多年後才寫下的作品,在寫《你不就是那個誰?》之前,歐菲蘭並無嚴肅的文學創作經驗。先寫回憶錄,然後再進行文學創作,對一般作家來說,似乎不是具有可行性或成功性的程序,但歐菲蘭做到了。這本回憶錄,或說,這本超長型的「自我介紹」,一炮而紅,在排行榜上盤踞近半年之久。這當然是個異數,但不容否認,這本回憶錄在書市上的成功,多半還是拜她在螢光幕上積累的知名度所賜。
或因如此,《你不就是那個誰?》便招來兩極化的評價。熟悉歐菲蘭這個人,又具有愛爾蘭生活經驗或研究興趣的讀者,會因為這本書而勾起不少回憶,或從歐菲蘭自述的生活史中獲得不少知性的啟發。然而,對那些不認識歐菲蘭也不太瞭解愛爾蘭的人來說,即使他們拿起這本書的動機是想認識這個女人和這個國家,最後恐怕都會感到失望。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歐菲蘭的寫作風格有關。正如《安琪拉的灰燼》作者,同樣來自愛爾蘭的法蘭克.麥考特所言,長年撰寫報紙專欄的歐菲蘭,無論在個性或文字上都具有一種匆促性,彷彿她知道自己下一刻就會遭遇不測,因此必須用最短的時間講完最多的事情。
只是,這樣的快節奏,沒有適當的聚焦或停留,對傳記這種文類來說顯然是一種傷害。儘管歐菲蘭有極豐富的人生閱歷在體內燃燒,她卻選擇以快轉的方式發聲緬訴。對半數讀者而言,隨著書頁翻動,在他們眼中閃過的可能是一長串曾與作者交遊的大人物名單,留下的是她為展示閱讀品味,而把米蘭.昆德拉和保羅.奧斯特列為「玩中等程度遊戲」作家的評語。我們雖然可以在她的快轉人生中看見雄辯、熱情和誠實,卻也不免懷疑,這樣的書寫策略是否出自於某種階級或權力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