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首開名媛上封面《良友畫報》展風華
* 2010-09-06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有「民國第一畫報」之稱的《良友畫報》,是一九二六年在上海創刊的雜誌,集合新聞、藝術、時尚、娛樂等,融合大量圖片,是體現當時上海消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刊物。它不僅開了中國名媛躍上封面的先例,連傳聞中電影《色戒》女主角原型人物鄭蘋如,都曾任封面人物。
《良友畫報》由廣東人伍聯德創辦,自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四五年,共發行了一七四期,極盛時甚至發行海外,全球發行量達四萬冊。一九四五年後幾度復刊,但影響力大不如前。目前完整廿一大冊的復刻板《良友畫報》合訂本,正在台北的簡體字書店「上海書店」展出。
由上海外文圖書公司、上海書店與聯經出版主辦的「2010上海書展」自九月三日至十二日在上海書店舉行,展出卅多家大陸出版社的圖書,以及近年入選「中國最美的書」、「世界最美的書」的出版品。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作為三○年代上海繁華城市表徵的《良友畫報》。
上海書店店長唐先凱表示,當時能躍上《良友畫報》封面的女性有三種人,一是明星,因為她們代表了新一代職業婦女;二是學生,尤其是站在學運第一線的愛國青年人物;三是名媛,也是不再依附男性的新女性象徵。
「換句話說,《良友畫報》是擺脫抽鴉片、纏小腳的舊中國,向外國人展現現代中國樣貌的表徵。」
例如以十九歲之姿、出現在一九三七年《良友畫報》第一三○期封面上的鄭蘋如,當時以學生身分加入中統,擔任抗日地下工作,但由於身分特殊,封面只稱「鄭女士」。曾任《良友》主編的馬國亮在二○○二年出版《良友憶舊》中回憶:「直到好幾年以後,我們才知道她是一個轟轟烈烈、獻身抗日的愛國烈士。她的全名是鄭蘋如…我們刊登封面時並不知情。」
《良友畫報》是中國第一份大型綜合性畫報,比美國同類型的《生活》雜誌早了十年,內容包羅萬象,從戰火前線的現場目擊、好萊塢明星的中國之行到西北婦女的服飾民俗都有。它不僅關注時事,如政界風雲人物宋慶齡、蔣介石、馮滬祥、張學良都曾現身雜誌,也集結文壇名家魯迅、豐子愷、老舍、林語堂等人的文章。極少公開發表照片的魯迅,還曾破例讓《良友》拍攝、刊登一系列「魯迅在書房」的照片。
此外,《良友》也曾推出《孫中山先生紀念特刊》、戰地風雲的《北伐畫史特刊》,都是當時首創以圖片為主的「畫冊」編輯企畫。「上海地方生活素描」系列則邀請文學名家描寫上海的證券交易所、弄堂、茶樓、賭球等景象,並以圖文搭配生動呈現,因此如今《良友》也成為研究中國近代生活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影像+消費 上海的摩登30年代
* 2010-09-06
* 中國時報
* 【林欣誼/台北報導】
風姿綽約的旗袍美人、月份牌與香菸廣告中的幸福圖景、古典細緻的海派家具,這些屬於老上海的摩登,一一收攏在《良友畫報》。因此,文化學者李歐梵描述:「做為一種都市文化的產物,《良友畫報》可說是開風氣之先,在此之前雖有《點石齋畫報》,但沒有攝影圖片。《良友》則結合漫畫、大量轉載外國雜誌圖片,也為商業文化如時裝、房子、家具等,提供了一個媒體空間。」
專研上海史的歷史學者葉文心,也在她的著作《上海繁華》中提到,《良友》是中產階級消費文化表徵,它的成功證明了,結合年輕女子的照片、形象與現代生活場景,這種商業模式是可行的。
在一九三○年代上海發行的六百種雜誌中,《良友畫報》和另一份雜誌《讀書生活》,是意識型態光譜上保守和激進的兩個極端。她認為,《良友》鼓勵讀者想像一種安逸滿足的生活,《讀書生活》則抨擊這種自信;《良友》談論青春、健康和長壽,《讀書生活》卻在疾病、飢餓、死亡和貧窮上打轉。「而《良友》對於時尚女郎的促銷,表述的不只是女性本身,而是一再反映一位愛妻或者一個嬌慣女兒參與現代物質利益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