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532】

書評--高潮迭起的華爾街悲劇

內容
書評--高潮迭起的華爾街悲劇
    * 2010-09-19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王怡修 (世新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前陣子「補教人生」肥皂劇熱烈上映,讓人驚歎真實人生事件居然可以如此高潮迭起,劇作家可能都編不出這樣的曲折。讀罷索爾金《大到不能倒》一書對金融海嘯事件的描繪,同樣覺得如此驚心動魄的曲折迴轉遠勝戲劇,但這齣在華爾街上演的悲劇,我們卻無法隔岸觀火,誠如書中所言,華爾街的金融商品「將不相干的人都拉到同一條船上,這已非分散風險,而是擴散風險。」無論是直接或間接,每個人都受到了衝擊,在雷曼兄弟倒閉的兩年之後,我們仍然無法回神。

     是可忍孰不可忍?民眾的憤怒情緒高漲到極點。這場災難誰該負責?監督不周的財政部?利率政策失當的聯準會?貪得無厭的華爾街肥貓?作空不眨眼的私募基金?這究竟是共犯結構還是歷史共業?我們呢?我們扮演什麼角色?只是單純的受害者嗎?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瑞奇在他的《超極資本主義》(天下雜誌)一書中已經清楚點出,在現今複雜的全球市場當中,一般人都身兼勞工、消費者與股東三種相互矛盾的角色,但似乎忘卻了身為「公民」的重要責任。怪誰呢?

     公民社會的崩解,乃是普羅大眾的日常行為涓滴而成的。大衛.卡勒漢在《作弊的文化》(木馬)一書中提及,美國「贏家通吃」的價值觀,造成作弊文化盛行,學生為了進名校造假、運動員為了表現服用禁藥、公司為了拉抬股價美化財報,大家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則認為有為者亦若是。價值觀的偏差,導致了資源的錯誤配置,眾多數學、物理學博士不再為科學效力,紛紛擠進華爾街加入所謂的「量子」團隊,用高深莫測的公式計算出獲利模式,開發出連葛林斯潘都搞不懂的證券化商品,再將其包裝成保險商品分割出售。過去,我們也從這些商品獲得了不錯的報酬,華爾街更是大獲其利。金融創新產品成了美國在軍火與流行娛樂之外的最重要出口商品。

     然後出包了。在火苗初冒時,美國財政部對於情勢的判斷有誤,認為讓一塊惡草燒掉並非壞事。放任一家大型投資銀行倒閉可以傳遞精準的市場訊息:高槓桿財務操作的獲利時代已經結束,金融業必需收斂一點。然而,超乎財政部的預設,不僅華爾街的金融依存關係像一串肉粽,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也已經使得他國的金融市場亳無防疫能力。後續的骨牌效應讓美國政府進退維谷,顧不得向來小心避免沾染社會主義指控的潔癖,史上最龐大的救市計畫於焉展開。

     這一連串的過程,索爾金的《大到不能倒》書中交代得巨細靡遺。不同於過往金融海嘯相關書籍多以事件分析方式進行,索爾金改以人物為中心,事件過程中華爾街與華府的重要角色全都登場了。索爾金往往三言兩語即將人物的出身、性格及職業歷程交代得一清二楚,跟著書中的邏輯,即使登場人物眾多,整個事件的架構仍然非常清晰。由於索爾金筆下人物描繪鮮明,相關事件的陳述也很緊湊,使得這本報導文學讀來比小說還令人廢寢忘食。一口氣讀完這本精彩老練的書籍,對於作者的其他著作感到好奇,查過之後驚訝地發現作者現年才33歲,這是他的第一本書。不過,身為《紐約時報》記者的他曾囊獲各項重要的商業新聞獎項,也難怪一出手就表現非凡。

     讀完之後,不禁讓人陷入沉思。書中登場人物每個都是有血有肉、經過教育或官僚體系長期培養的社會菁英,都試圖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但交織在一起最後卻是災難一場。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其實是整個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出了問題,但兩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是繼續在市場必將回春的夢境中得過且過,沒有什麼長進,也只好對唯一沒被救市計畫拉一把的雷曼兄弟掬一把同情之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