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1,081】

世界書房-自由女神的夢魘 伊戰啟示錄

內容
世界書房-自由女神的夢魘 伊戰啟示錄
    * 2010-09-19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郭光宇】
     持續7年的美伊戰爭宣告終結,真正的黎明還遙遙無期,一股反恐戰爭的書浪已逐漸成形,不論是政策揭弊或肉搏回憶,都出現不少佳作。

     歐巴馬終於宣佈從伊拉克撤軍,展開「新黎明行動」。不過反恐戰爭還沒結束,以美軍為首的「北聯」依然駐兵阿富汗;在美國本土,又有火燒可蘭經的口水戰;紐約伊斯蘭文化中心究竟落腳何處,也在未定之天。真正的黎明,似乎遙遙無期。

     7年伊戰,不但打掉了成千上萬的人命,也打掉了美國的威信,虐囚事件更讓美國人權一敗塗地。反恐戰爭給人的觀感,可能最接近麥可.摩爾的紀錄片。

     不過撇開這些令人悲觀的事態,一股反恐戰爭的書浪已逐漸成形,出現了不少佳作,也讓這場毫無道理的人世劫毀,有了一線生機。

     瑞克斯看伊戰:《慘敗》加《豪賭》

     曾獲普立茲獎肯定的瑞克斯(Thomas Ricks), 2006年出版了《慘敗》(Fiasco)。當時出版這本書,是需要一點勇氣的,因為它抖出了決策的粗糙內幕:在前國防部長倫斯斐等人的主導下,五角大廈擬定了這項「美國史上最糟糕的戰爭計畫」,不但錯估形勢,也沒考慮入侵的後果,派遣軍力根本無能鎮壓反抗軍。瑞克斯也不避諱他的消息來源,其中包括多位軍方官方高層,證實了美國人的惡夢。

     接下來他一路追蹤戰情,去年2月再度交出《豪賭》(The Gamble),詳述雙方對峙細節,以及美方的換將過程和大規模的增兵。在他看來,儘管增兵成功穩住了局勢,卻還是無法讓伊方各派達成政治和解。

     帕克(George Packer)的《刺客門》(The Assassins’ Gate)或許可以和瑞克斯做個對照。這位《紐約客》的撰稿人說他「有點兒」同情伊戰,不過只到把海珊趕下台為止。然後筆峰一轉,又是各部會和國防部之間的官僚攻防戰。

     血肉槍彈的個人回憶

     但這些高空決策,畢竟是談兵的成分大,落在小兵的身上,那才是生離死別的戰爭。海軍陸戰隊的菲克(Nathaniel Fick)寫出了叫好叫座的《一彈之差》,光是書名就驚險萬分。後來又出了有聲書,據說聽了會讓人覺得自己很海陸。中士貝拉維亞(David Bellavia)的《挨家挨戶》也頗獲好評,描繪他與什葉派反抗軍的巷戰,一分一秒都是真人實景的電玩。

     巾幗們也有佳作,像《比起你來更愛我的來福槍》,一聽就知道作者威廉斯(Kayla Williams)一定是位辣妹。果然,書評家都不甚同意這本書的文學性,但照樣被其中活生生的粗言俗語吸引得目不轉睛。相較之下,荷姆絲戴(Kirsten Holmstedt)的《姐妹幫》就在認真探討女兵的處境。她的訊息很清楚:女子從軍,不必精神變性。

     普利茲獎得主夏第德(Anthony Shadid)的《夜晚來臨》,則從伊拉克人的觀點出發,寫出了既期待又已受傷害的矛盾情緒,讓這本書變得無可取代。然而最成功的作品,除了《翡翠城市的帝國生活》不作他想。強卓瑟卡蘭(Rajiv Chandrasekaran)身為《華盛頓郵報》的新聞特派主任,也許比任何人都更有資格談論美軍佔領下的伊拉克。部份美軍奢華放蕩的行徑被他逮個正著,後來全被拍進了《關鍵指令》這部片子裡。

     戰火浮生,維基作證

     不過最別出心裁的戰爭實錄,大概要算是部落客布萊竇(James Bridle)的《伊拉克戰爭》了。他把維基百科「伊拉克戰爭」條目的增刪文字一一列印出來,從2004年底到2009年底為止,修訂多達12000次,一共印了7000頁,分裝成12鉅冊!書裡出現了不少像「薩達姆.海珊王八蛋」、「你們的石油都是美國的啦」這一類的垃圾評論,當然馬上就被修訂掉了。

     布萊竇也在部落格裡解釋初衷:歷史上的人類文化財,諸如亞歷山卓圖書館、永樂大典等一再慘遭戰火蹂躪,所以除了談論歷史之外,或許我們更該對「歷史編纂」多加關注,也就是把歷史「當成一種程序,在其中,不管我們贊不贊同作者,我們自己的意見和偏見也該一再地受到檢視。」

     檢視戰爭的利器,莫過於網路。美國的反恐歲月,同時也是資訊迅速透明化的年代,這也讓任何形式的窮兵黷武無所遁形,再怎麼正名也像鬧劇。或許,今後的網路果真能幫人類一把,不戰而屈人之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