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滾滾紅塵中看張愛玲神話 九月之女的歷史新定位
2010/09/26旺報 | 特約撰述符立中/專題報導
張愛玲撒手人寰十餘載,她的形影不但沒有被淹沒,而且穿越了混濁的歷史塵埃,帶著一抹冷靜的笑意,看著芸芸眾生擾嚷喧嘩不已。值此張愛玲90冥誕之際,香港即將第三度舉辦張愛玲國際研討會,隨著各種資料的公布與出版,張愛玲的文學成就與歷史地位,正獲得公允的評價。
在華文文學史上已臻「神話」地位的張愛玲,其謝世與誕生都在9 月,堪稱不折不扣的「九月之女」。今年的9月30日,是這位一代才女的90冥誕,兩岸三地自9月初即一連舉辦連串盛大活動,來紀念這位文壇的「祖師奶奶」。除了萬眾矚目的《易經》與《雷峰塔》堂堂面世,香港更將舉辦國際級的大型研討會,盛況空前。
其中,香港浸會大學所舉辦的「傳奇‧性別‧系譜:張愛玲誕辰9 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將邀集80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張學論者與會發表論文,規模盛大。
香港數度辦張愛玲研討會
香港歷史上曾有兩次規模浩大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第一次是千禧年舉行的「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在跨世紀的歷史轉捩點上,透過張愛玲小說改編為電影這方面來攲敲、折射回歸前後香港認同的問題﹔並在理論上回溯「張派」承傳,除了有王德威、梁秉鈞等討論張愛玲對於後代作家的影響,還有被視為「張派傳人」的眾作家現身說法,包括王安憶、蘇童、朱天文、蔣芸、林俊穎等一表其崇仰、迴避、私淑等種種複雜情意,表達對天才的致敬。
另外,這次會議亦整理「張學研究」的溯源和瞻望,請到首位將張愛玲寫進文學史的夏志清,並由鄭樹森梳理自夏志清以降的「張學」研究,融匯劉紹銘、鄭培凱等學者講評。
不過這次會議引起三大爭議:第一是劉再復提交〈夏志清先生《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偏頗〉與〈張愛玲的文學特點與她的悲劇〉兩篇作品向夏志清挑戰、並提出「張愛玲天才夭折」論;第二是王德威在論述張派系譜時,武斷地將白先勇、施叔青及王安憶歸入「張派」門下,引起諸多非議及王安憶發文反駁;第三是大會主事者在涵括台灣、香港、大陸(以及日本)的情況下,立意突顯香港與張愛玲的關係較其他地方更為深厚,不只張曾經就讀港大、棲身香港、書寫香港,也因為回歸前香港的特殊文化政治位置而提供了一個空間,認為在台灣和大陸因政治禁忌而不能/不會出現的想法,可以在這裡得到伸展。這個說法同樣引起兩岸學者的爭論。
扶持新張學接班人
香港第二次大型研討會係在2006年紀念張愛玲逝世十週年所舉辦,主題為「張愛玲文學、電影與舞台」,由專擅張愛玲各時期電影作品的李歐梵、陳子善、許鞍華、嚴浩進行專題演講。尤其是拍攝過《半生緣》、《傾城之戀》的許鞍華,及拍出影射張愛玲生平的《滾滾紅塵》的嚴浩現身說法,堪稱第一手珍貴資料。這次活動列為香港浸會大學50週年校慶特別活動,承辦的林幸謙教授並和宋以朗合作,舉辦「張愛玲著作及電影資料展」,這個因緣促成宋以朗決定出版《小團圓》,影響深遠。
這次香港浸會大學再度承辦張愛玲國際研討會,紀念90冥誕,規模堪稱空前;共計舉辦張愛玲繪畫比賽、張愛玲手稿及書信展覽、張愛玲電影工作坊、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由香港無線電視台知名藝人焦媛、楊思琦、歐錦棠等人主演張愛玲劇本改編的舞台劇《情場如戰場》。
對於這次盛大的活動,林幸謙表示這次除了邀請來自美歐澳洲澳門日韓新馬中台港等地約80位學者參加,並且「此次將扶持出新的張學接班人,知名學者如王德威者,他們對張的言談已有定論。主題演講我們也跳出局限,邀請當代知名學者,這樣才能為張學加入新血。」
繪畫曾是張愛玲志向
儘管如此,這次著名的「上海學」大師李歐梵,將就張愛玲的名作《太太萬歲》進行專題演講;並將和宋以朗聯袂出席《易經》和《雷峰塔》的新書座談。而挖掘出最多張愛玲佚文的大陸學者陳子善,亦預備發表重量級的論文。這次台灣的專家應邀與會的有蘇偉貞、陳芳明、周英雄、胡錦媛以及專精張愛玲電影的符立中等人。本身受到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後殖民論述等當代理論濡染的林幸謙,對於這次張學研討大會主題的設計,也藉由這樣的觀點重新出發。
這次系列活動當中相當特殊的是「印象‧張愛玲‧首屆繪畫獎」,從去年底起至5月底徵畫,以張愛玲生平和作品為主要表現主題。冠軍得主獲頒獎金港幣5萬元、亞軍港幣3萬元、季軍港幣2萬元,評審獎8名,各得港幣5千元。這是香港藝術界繪畫比賽中獎金最高的獎項,可媲美香港藝術館的藝術雙年獎。
對此林幸謙表示「繪畫,曾是張愛玲生前最喜歡的人生志向之一。在她還未走上作家的道路以前,在聖瑪莉亞中學的年刊上,她在最喜歡的項目下填上了「繪畫」。日後張愛玲雖走上了作家的道路,然而,她的第一筆稿費並非來自寫作,而是一幅刊於《大美晚報》的漫畫」這次就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主辦繪畫比賽,向張愛玲致意。林幸謙必強調:當年在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活動,將張愛玲的文學成就推展到電影和舞台的領域;此次則進一步在她90周年的誕辰紀念日,把她生前最喜愛的繪畫活動推廣到更廣大的社會層面,提升香港的繪晝藝術水平和創意空間。
擺脫漢奸情婦罵名
張愛玲過去在大陸的定位一直引起極大的爭議;除了改革開放後陡然走紅、風行草偃的盛況讓部份人士看不過去,她過去和胡蘭成糾纏不清的關係亦使她被部份愛國人士掛上了「漢奸情婦」的罵名。如今隨著《小團圓》的出版,她和胡蘭成的關係獲得釐清,加上內地藝文界越來越專注於文學的藝術獨立性,她傑出的文學成就以及歷久不衰的影響力,以及完美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肯定。
而大陸學者陳子善、和台灣新興起的張學論者符立中,分別登陸台北與上海出版新的張愛玲考證研究,這種盛況亦為這波熱潮增添了「跨海交流」的深刻意義。九歌出版的《研讀張愛玲長短錄》呈現陳子善數十年來考證張愛玲的最新成果;而符立中《張愛玲與白先勇的上海時代──台港後上海文化學》登陸上海灘出簡體字版,將增添整整新的一章〈張愛玲與宋家〉,收錄由作者挖掘出的鄺文美佚文〈我所認識的張愛玲〉、及宋淇的〈私語張愛玲〉、〈毛姆與我的父親〉和宋春舫的〈王國維遺著序〉,呈現宋家一連三代護持文學的軌跡。
台灣曾是張愛玲最大市場
台灣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是張愛玲的最大市場,也是張腔張派作家的大本營。不過隨著大環境轉變,及閱讀人口節節下降,台灣在這波紀念活動中顯得較為岑寂。但是皇冠在這一波張愛玲紀年活動中一連出版了《張愛玲私語錄》、《易經》與《雷峰塔》,使過去普遍疏漏錯植的張愛玲考證幾乎得全面改寫;由宋以朗編彙、搜集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通信菁華的《張愛玲私語錄》,最具史料價值。
而《易經》與《雷峰塔》種種光怪陸離情節──如琵琶的繼母陷害弟弟染上肺病、弟弟可能是母親與義大利音樂教師私通而生等──也勢必吸引更多按圖索驥的張迷及論者大作文章。對此決定出版的張愛玲遺產繼承人宋以朗表示:希望這一連串作品的出土能夠「煉石補天」,彌補過去殘缺的張學風貌。此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皇冠出版社將自10月起一連舉辦四場張愛玲的專題演講,由陳文茜、蔡康永、楊澤、韓良露、鍾文音、符立中就各個「張學」領域盡展所長,討論近來張學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