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32】

張愛玲學的新起點 論《張愛玲與白先勇的上海時代》

內容
 張愛玲學的新起點 論《張愛玲與白先勇的上海時代》
2010/09/26旺報 | 李歐梵(中央研究院院士)

去年偶在香港的一家書店買到《上海神話:張愛玲,白先勇圖鑑》一書,回家瀏覽,竟然手不釋卷,一氣看到底,被書中華麗的文字和豐富的內容吸引進去了,覺得是我看過的所有關於張愛玲和白先勇的中文著作中最突出的一本,不僅在史料挖掘方面有驚人的發現,而且也在論證中有不少獨特的創見,與眾不同。

張愛玲與白先勇 並論

不料不到數月,竟然在台北一個為慶祝白先勇70歲生日及全集的發表會上見了面,後來又和王文興同在一家咖啡館相敘,交了朋友,這才又發現:原來符立中對於西洋歌劇和中國戲曲的修養也極深,蒙他贈我一系列發表過的音樂文章,閱後令我大為折服。多次傾談之餘,遂主動介紹他和他的這本書給上海的「張學」權威——也是我的好友 ——陳子善教授,又蒙陳教授推薦,終於能使這本新增訂版的《張愛玲與白先勇的上海時代——台港後上海文化學》面世。為之寫序,我當然義不容辭。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兩位小說大家,張愛玲和白先勇,並將兩人聯在一起討論。雖然這兩位作家都在上海住過,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相通的文學淵源:二人皆對中國傳統文學——特別是《紅樓夢》——和西方現代文學有深厚的興趣和造詣,並在作品中將之作「創造性的轉化」,形成兩種獨有的文體景現。學界中人對此早有共識,然而在汗牛充棟的各種論文和專著中,似乎遺漏了不少值得考證和研究的細節—— 不論是文本或作家身世。張迷們大多從身世窺測,細節變成了她的傳奇的一部份,而白先勇小說的讀者卻從文本出發,但沒有把作者本人的經歷和文學系譜考慮在內。符立中的這本書,恰好彌補了這些缺欠。

他繼承了華人世界中幾位「張學」專家——如唐文標、水晶、陳子善、和高全之——的考證傳統,但尤有過之,以獨特的視角為張氏的某些作品——如《赤地之戀》——的評價翻案。而對於白先勇的研究,則趁其與白先勇合作《牡丹亭》的機會,作深入的訪問,並憑其對中西流行歌曲的豐富知識,藉機為《台北人》和《紐約客》作音樂解碼,本書的最後一篇:〈白先勇的秘密花園〉,絕對是發前人所未發的創見,連我這個樂迷也沒有想到,〈Danny Boy〉和〈Tea for Tw o〉這兩道歌曲與白先勇的兩篇同名小說的互文關係是如此密切。符立中甚至不惜把前首的歌詞親自譯成典雅的中文,甚至把後者故事中酒店牆上掛著的三齣百老匯歌舞劇——《畫舫》、《花鼓歌》和《南太平洋》——也詮釋出故事人物的象徵關係,這種細緻的功夫,連我們這些「學者」也望塵莫及。

本書的基礎雖是考證,但卻從考證中發現許多至今學界尚未研究過的題目,特別是關於張愛玲,我邊看邊咋舌,自認力有未逮。第五章「張愛玲與宋家」就是一例,符立中非但發現張的好友宋淇和其妻鄺文美的文章,而且又疏理出因《紅樓夢》劇本而引起的小誤會,甚至把宋淇的父親宋春舫的博學也連帶研究得十分透徹。這段友誼的典故,因李安的影片《色/戒》又再度被提起,並傳為佳話,甚至引起少數學者對於張愛玲和香港及好萊塢電影的關係的研究。符立中在書中非但詳細列出張愛玲及賴雅所著及改編的所有電影劇本,而且考證出不少其他研究者的錯誤,譬如誤信張愛玲自己的說法:《情場如戰場》是根據《The Tender Trap》改編的,我曾為此找到原版影片比較,發現故事全不是那回事,經符立中根據宋以朗的整理指出,才知道原本是Terence Rattigan的《French without Tears》。類似的例子多得舉不勝舉,幾乎可以作為一本小百科全書來讀。

從考證發掘 新題目

符立中對張愛玲作品本身的詮釋,更是創見和灼見累累,例如把她視為「新感覺派」的最後一位大師(而且和穆時英的小說作「互文」對證);認為《十八春》是同情貧民有左傾意味的小說,被後來改寫的《半生緣》的通俗性沖淡了,而反共小說《赤地之戀》並非政治「委託」之作;又如毛姆和王爾德的《莎樂美》對於《第一爐香》中「頹廢美文」意象的影響——這一切都是發前人所未發——正好像他找出華頓夫人(Edith Wharton)和麥克勒絲(Carson MacCullers)提供給白先勇的靈感一樣,如果把每一個此類細節繼續推展下去,則可寫出數篇精彩的學術論文。但作者因篇幅所限,只能點到為止。

這本書可能只是個開始,因為作者還有不少其他的資料和看法(特別是有關白先勇的訪談及研究),將會逐漸整理,出版第二本專著,我們將拭目以待。

本書內容琳琅滿目,看得我眼花撩亂,精彩的細節太多了,有時似覺浮光掠影,一閃即過,許多重要的文學論題——如《聖經》的道德影響,白先勇小說和佛克納的「南方神話」的比較等等,皆因篇幅的限制,有待發揮。值得我們欽佩的是,所有的這些創見都是這本書作者率先提出的,將來引起的章論愈多,(在書中符立中不吝向幾位「主流」學者挑戰),愈足證明這本書的原創性和重要性以及這位年輕作者的無比功力。我說他是當今台灣文化界的「奇才」,當不為過,這本書也值得中國大陸所有的「張迷」和「白迷」,以及現當代中國文學的研究者細細品味。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知名學者與評論家,本文是他為《張愛玲與白先勇的上海時代》簡體版所寫序言,該書將於下月在大陸發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