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719】

《死亡的益處》失去父母,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

內容
《死亡的益處》失去父母,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
    * 2010-09-28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作者/珍.賽佛博士 出版/大塊文化】
    《新書簡介》

    即使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改變過去我們跟他們的關係,但是我們可以自主地選擇和決定,要讓他們的哪些特質在我們身上體現出來。

    失去父親或母親對所有為人子女者來說,都是一項事關重大的經歷。但父母的死亡對我們的深刻影響,過去幾乎完全被忽略;針對喪親之痛的相關研究,大多侷限於「哀悼」和「失落」,而未能從中發掘正向的力量和改變的契機。

    本書作者珍?賽佛博士(Jeanne Safer, Ph.D.)是資深心理治療師,在高齡母親過世後,發現自己和母親反而更加親近。她客觀地記錄母親的生命故事、深入分析母親的人格特質以及兩人的母女關係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並詳細審視母親傳承給她哪些心靈資產。她把這項體認和收穫稱為「死亡的益處」。

    作者深入訪談了數十位失去父母的成年人,發現許多子女確實在父母死後得到正向的影響。當他們沒有了必須負責、可以求助或試圖反抗的對象,促使他們深入認識自己、作出改變。

    中學教師貝絲.葛蘭特過去完全不須替自己安排時間,因為她得隨時待命、等候母親的召喚。母親病逝後,她卸下「母親隨身女侍」的職務,首度為自己規畫人生。

    瑪姬.布朗在父親過世後引以為誡,成功戒菸,並發揮她和父親最相像的正面特質——強韌的個性和責任感——接下打理全家財務的重責。

    咖啡店老闆娘潘妮.麥當諾為了和父親唱反調,在不幸福的婚姻中苦撐二十年。父親死後她才想通,過去把全副心思放在反駁父親,反而無法傾聽自己的心聲。

    黛安.哥登身為專業主廚,卻從不敢在氣勢凌人、言語刻薄的母親面前做菜。母親過世後,黛安選擇讓母親強烈的保護與愛留在自己的記憶中。美好的記憶不僅可以支撐她,還能驅逐負面的回憶。

    失去父母的子女,傷慟是發自內心的,但喪親可以化為主動而富有創造性的心理成長過程,而不只是被動承受的創傷。

    不管我們與父母關係如何,失去父母都是重大的損失。然而,死亡帶來觀看全景的寬闊視角,讓我們對過往的思索有了新的深度。子女可以從父母傳承的心靈資產中揀選正面的部分,並釋放負面的部分。

    逝去的父母,從現實世界移居到我們的內心世界,餘生仍與我們相隨。我們不但能修正與父母的對話,更可以彌補遺憾、向前邁進。

    雙親的死亡,可能會成為你這輩子最重要的成長時機,我自己也有親身經驗。

    《死亡的益處》值得我們欣賞和深思。 —作家.精神科醫師 王浩威

    《內容摘錄》

    1 母親的死使我成長

    母親過世以後,我並不感到孤單。當我領悟到這一點,心裡既震驚又安慰。

    她還在世時, 每當我身體不適或感到無助時,就會有某種絕望的恐懼撲襲而來,讓我急速墜入恐慌的深淵。母親過世後,這種容易陷入焦慮低潮的傾向漸漸消退。

    要是她知道原因出在她身上,肯定會很傷心。但我很清楚知道,我不再被這種負面情緒所掌控,跟她的離世息息相關。

    只有在死亡將我倆永遠分開之後,我才能用客觀與慈悲的眼光來重新看待母親:身為女兒、妻子、母親與女人的她,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我從母親過往生命的片段,尋找母女關係的線索,準備探索自己最幽暗的內心深處。我在母親留下的物品中發現一副超大紅框、鏡片鬆脫的太陽眼鏡,我一把抓走。回到家的頭一件事,就是換上我自己的暗灰鏡片。我知道,這是以不同方式觀看的開端。

    與其說我想念她,不如說我想念她存在世間的狀態。對她的欣賞與佩服,並不足以抵銷身為她女兒的難處。

    承認這一點,是我探索母親個性的起點。我試著釐清她在我心裡激起的混亂又矛盾的情緒。要確切了解自己的母親,竟是如此艱難。你以為你們應該最了解彼此,以為兩人曾經共用同一軀體,理應擁有某種私密的相知相惜。事實上你們過於親近,充滿過多的需求與投射,反倒無法像陌生人一樣客觀理解她的本質。

    下一步就是清點母親的人格,就像我盤點她的遺物一樣,決定要保留什麼、捨棄什麼,以及如何將挑選出來的跟我自己的心理家屋加以整合。

    我把自己從母親那裡獲得的心理傳承分為四個類別:

    1 我得到而珍視的;

    2 我沒得到因而遺憾錯過的;

    3 我得到而想捨棄的;

    4 我所需要但她無力給予的。

    頭兩種相當直接,第三種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勇敢面對,但並不難理解。第四種則是未知的領域,母親在世時我完全難以想像。

    母親的死亡深具意義,讓我倆找到彼此。我才剛開始耕耘與採收死亡的益處。我打算繼續追求,並鼓勵別人也這麼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