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資料查詢 舊資料查詢 - 閱讀專區

【點閱數:827】

書評-掉進通往底層生活的兔子洞

內容
書評-掉進通往底層生活的兔子洞

    * 2010-10-10
    * 中國時報新聞速報
    * 【楊索(作家)】

     工作貧困族(Working Poor)已經是普世議題。將近400萬名的美國女性(1998年資料),因社福制度修改而被迫進入勞動市場,她們如何靠時薪6至7美元生存?

     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是知名的女性主義者,為了探究缺乏專業能力的人如何靠薄薪過活,這位生物學博士化身二度就業的婦女,前往佛羅里達、緬因、明尼蘇達等州的城鎮擔任女侍、旅館房務員、清潔工、看護及大賣場銷售員。

     事後,回到真正的社會位置時,芭芭拉自問:「那個曾經通往底層生活的兔子洞,竟如此突然而完全地在我身後緊閉,這點令我相當不安。你曾經在哪裡?做了什麼?」這項質問,多少意味上層中產階級的罪疚感。

     在那個已關閉的世界,57歲的芭芭拉趴在地上抹地板、滿頭大汗應付點餐客人、不斷折疊賣場衣服。她經常吃速食(有時是沒時間吃飯),她住在沒有紗窗、廚房,只有一張床的汽車旅館房間,夜裡不敢闔眼入眠。一份工作不足以租屋,必須兼差才能打平。

     閱讀此書,我彷彿隨作者上路,但,在途中卻遇到我自己。15歲的我,也曾經提著一只塑膠行李箱,在台北縣市尋找工作去處。我做過幫傭、女工、餐廳服務生、銷售員。和芭芭拉不同的是,她是臥底調查,實驗結束,就能迅速安穩地離開。

     而我/我們,至少是人生早期的我,在開始每個工作時,內心都戰戰兢兢,既要學一種新技術或新工具(在電子工廠做焊接工);做銷售員,要有說服力,才會有業績。如果丟掉一個工作,就須從頭再找,重新適應新環境和人際關係所產生的緊張不安,前路則一片茫然。

     芭芭拉應徵新職時,必須做藥物檢測、人格測驗;工作時,上級有權力檢查她的皮包,她為了隱私遭到侵犯而震驚。這點也讓我想起,到雇主家,第一步就是交出身分證給他們「保管」,就像今日的外勞需繳出護照。當你進入雇主的領域,就得把自由和身分放在門口。

     芭芭拉最感憤怒的是,低薪工作嚴重剝奪一個人的基本公民權和自尊。她猜想,加諸於低薪勞工身上的羞辱(藥物檢測、不斷受監視、斥責),是使勞工覺得自己只配領那麼點工資的手段。芭芭拉證明,福利改革的說詞「有工作(任何一份工作),就能使你向更好的生活前進」是錯誤的,因為她的同事一年的全職薪水只達貧窮線標準。

     窮人和窮人常存有互助的關係,彼此分享食物、分擔家務、煩惱等。他們之間形成巨大的生活網絡,交換各種訊息。關於底層生活的人際關係,本書較缺乏探討。作者雖然提到工作場所的人際「楣角」,紀錄了一、兩件流露真情的同事情誼,但工作以外的互動,在此幾乎是空白。這是因為作者被過量工作擊垮,沒有社交時間?還是作者避免和這個「建構」出來的世界,產生真實的友誼?其中有無隱含階級意識?

     本書探討貧窮議題,作者的批判力道強,然而敘事細膩、幽默,閱讀時並不覺沉重。對讀者而言,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在於,透過作者的實踐,去重新關照我們周圍的窮人,就如芭芭拉的自省:「我們偏向對貧窮和窮人議題採取某種幾近『共謀的沉默』的態度。」這句話意謂貧窮從來不僅是社會議題,而是和權力有關的政治問題。當我們行使公民權利時,對於不公義的社會,是否也懷有改善的責任?
TOP